現(xiàn)代社會關于養(yǎng)雞場的種種傳聞宛若一部恐怖小說。其中比較經(jīng)典的一個傳言即是,家里開現(xiàn)代化養(yǎng)雞場的二世祖都不吃雞肉,因為從小都親眼看著那雞生活在窄小的不能挪動身子的格子里。雞脖子套在環(huán)中,就不停地吃啊吃啊那些化學的飼料,24小時就那么擠在格子里,睡覺也是站著,強光照著,于是兩星期左右就可以長成一只肥雞了。在養(yǎng)雞人家的眼中,這完全是虐待式的養(yǎng)法,出來的雞肉恐怕也帶著怨氣吧,不單怕吃了身體出問題,也會擔心吃了之后心理出問題,所以堅決不吃。
因此,小時候吃的那些走地雞現(xiàn)在已經(jīng)成為懷念的眾矢之的了。當然,現(xiàn)在也有走地雞,不過都變得很稀罕了,值得那些美食雜志為之消耗兩到三個頁碼來贊美的。
那些雞,小時候去農(nóng)村看著,就覺得個個都氣勢洶洶的,走路走得特別快,啄蟲子也特別利索。在地上撒一把糠,大大小小的雞都飛快地跑來搶著吃,是讓小孩子永遠覺得又有趣又害怕的場面。比起那些一輩子都站在格子里的雞,它們擁有無比強悍而自由的生命。當然,到了晚飯時間,就該雞倒霉了,主人家會慷慨地挑選一只目光懶散愜意散步的肉雞,趁其不備一把抓起,迅速地殺好,拔了毛,就放進一口咕嘟咕嘟的大鍋里。那時候空氣中就會慢慢彌漫出一股雞油香味,然后你就知道,接下來的晚餐節(jié)目里一定少不了一只肉質(zhì)滑得跟絲一樣的白斬雞,或者是金光閃閃雞皮蠟黃的蔥油雞了。
比起來,那些吃起來肉質(zhì)好似木頭一樣的養(yǎng)雞場的雞真的會感慨老天不公吧。一樣是雞,一樣要成為人口中的食物,但走地雞至少在活著的時候還過著八面雄風的生活,被烹之后也會被人大贊口感嫩滑,肉質(zhì)奇佳。而養(yǎng)雞場的雞的一生都在受虐待,末了還要被食客斥為垃圾食品。但不可抗拒的現(xiàn)實是,不僅是雞,所有的作為食材的動物都已經(jīng)變得越來越?jīng)]有自由。因為大多數(shù)人都認為,吃肉是不需要靈魂的,只要關心肉有幾斤幾兩就好了。
所以就不斷地涌現(xiàn)出關在格子里的牛,關在格子里的豬,關在格子里的羊,關在格子里的鴨,甚至還有關在同一個水格子里無法游泳的魚。它們是獨具悲劇性的一代食材,生不逢時,正趕上了功利的時代。越來越多的人吃到的都是一落地就沒有跑過跳過的肉,并且一邊咀嚼著它們的悲慘命運,還要一邊念叨著,其實是會跑會跳的肉最好吃呢。而那些幸免的儼然就成了食材中的貴族。比如潮汕一帶的獅頭鵝,從出生四五天起就開始被放養(yǎng),可以自由自在地游泳、跑步、嬉戲打鬧。又比如鹿兒島的黑豬,它們的主人不惜買下整座山放養(yǎng)它們,并且允許它們沒有節(jié)制地大吃參天大樹邊的肥土。而讓其自由的代價則足讓食客們付出更多,這樣就能吃到肉中的自由意味。
也許,我們也可以把這樣的行為看做是一種人類心情的投射。越來越多的人在格子間動物身上看到了自己的格子問命運,所以不惜代價來品嘗下自由的滋味,從而知道,自由還真是個昂貴的東西呢。
艾偉偉//摘自《三聯(lián)生活周刊》2007年第4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