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國珍
摘 要:近年來,在北京、上海等城市和沿海發(fā)達地區(qū)中小學,信息技術基礎設施有了很大改善,但利用率仍然比較低。為了搞清楚教師在課堂上很少應用信息技術的原因,我們對北京城區(qū)的5所中小學教師進行了調查。調查采用問卷和訪談方式,并結合課堂觀察。得出結論:當前,在北京城區(qū)中小學,計算機和網絡在課堂上使用率不高,制約教師應用信息技術教學的主要障礙依次是“時間、教師培訓、教學資源和技術支持”。問題的根源是與信息化相關的教育、教學及管理問題,只有實現(xiàn)信息化與教育、教學改革的互動,才能讓基礎教育信息化躍上一個新的臺階。
關鍵詞:教育信息化;中小學教學;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障礙;交互白板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454(2008)24-0007-05
一、引言
近幾年,我國中小學教育信息化建設力度很大,中小學信息基礎設施得到很大改善,北京、上海,以及浙江、
廣東等沿海發(fā)達地區(qū)尤為顯著。截至2005年,在中小學電腦普及率方面,“生機比(學生人數(shù)/電腦臺數(shù))”上海為高中8∶1、初中10∶1、小學15∶1,北京中小學為13.6∶1左右,浙江中小學為18.1∶1;校園網建設方面,上海全市中小學基本上實現(xiàn)寬帶“校校通”,北京1/3以上的中小學建有校園網;浙江省的市及三分之一縣(市、區(qū))的鄉(xiāng)中心以上學校(包括職業(yè)學校)聯(lián)通省教育網(吳巖等,2006)。不僅如此,教師家庭擁有計算機的比例也較高,(陸書平、崔霞,2003)2002年7月的一項全國性調查顯示,計算機在教師家庭的普及率達32.66%,遠遠高于全國家庭的平均水平(平均值為11%),近四年來,計算機在教師家庭的普及率又得到很大提高。
與計算機的普及率以及教育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成就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很少使用信息技術,中小學校信息技術裝備利用率低的現(xiàn)象比較普遍。2001年2—9月,北京教科院基礎教育教研中心調查表明,北京市中小學教師在校工作期間使用信息技術的時間,小學教師平均為每周每人24分鐘,中學教師平均時間為每周每人38分鐘(北京教科院基礎教育教研中心,2001),并且多數(shù)教師利用信息技術的時間是編寫教案。只有7%的中學教師和9%的小學教師(主要是教計算機課程的)經常用計算機教學。大量的硬件設備和教學資源被閑置,造成很大的浪費。
為了幫助教師在課堂上更好地運用信息技術,首先必須搞清楚教師為什么很少使用信息技術?是什么將信息技術擋在課堂之外?是技術障礙還是資源缺乏,是觀念還是方法,抑或是教學經驗、習慣或文化的力量?有的結論是:“教師的信息技術整體水平不高,直接影響到教師進行教改的積極性,也必然成為教改的最大阻力?!保憰?、崔霞,2003),不過,該結論只是作者得出的一種推論,因為該文是計算機應用的現(xiàn)狀調查,描述教師應用信息技術的狀況,并未涉及“為什么教師很少使用信息技術”這一層面。因此,“教師的信息技術整體水平不高”,“必然成為教改的最大阻力”,這一結論恐怕不能成立。吳巖等(2006)認為,“基礎教育信息化建設包括硬件、軟件、教育教學資源、師資培訓等方面,在以往的建設中這幾方面是分開進行的。這種建設模式帶來的問題往往是:1.投入巨大,資金嚴重不足;2.‘重硬輕軟,投入的資金絕大部分用于硬件建設,忽視軟件開發(fā);3.資源缺乏,‘有路無貨;4.遠郊區(qū)、山區(qū)受經濟和地理條件制約,教育信息化建設難度大,與城區(qū)之間的差距加大;5.運行維護和人員培訓跟不上”。趙瑜(2003)對甘肅中師教師運用現(xiàn)代教育媒體的調查發(fā)現(xiàn),制約教師運用教育媒體的因素依次是:“(使用媒體的)教學環(huán)境、條件不理想,教師自身的知識結構局限,教育主管部門不重視,學校不重視和教師的積極性不高?!?例如,投影儀亮度不夠,學生看不清楚;教室沒有遮光條件(如窗簾);電源插座不匹配;設備容易出故障,有后顧之憂(因為有的用壞后學校要教師賠償)。此外,還有優(yōu)質教學資源少、設備質量問題、設備管理問題等,這一調查結論應該反映了甘肅,乃至我國西部地區(qū)教師的看法。其中,“教師的積極性不高”既與“教學環(huán)境、條件不理想,教師自身的知識結構局限”有關,更與“教育主管部門不重視,學校不重視”有關。
英國教育傳播技術局(Becta,2003)綜合了大量研究文獻,將信息技術應用于中小學教學時,教師面對的障礙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1. 時間問題,沒有時間參加培訓和自修 (Fabry & Higgs 1997),也沒有時間準備多媒體教學資源用于備課(Prestonet al, 2000);
2. 運用信息技術教學的自信心不足(Pelgrum,2001);
3. 以往運用信息技術教學的一些失敗的陰影 (Snoeyink & Ertmer,2001);
4. 擔心因教學失敗而使自己在學生和同事中產生負面印象(Russell & Bradley,1997);
5. 信息技術水平不夠,當遇到技術故障時不能有效排除(VanFossen,1999);
6. 認為技術對學習沒有什么幫助(Yuen & Ma 2002;Preston et al, 2000);
7. 不想對以往的一些教學方法進行改進(Snoeyink & Ertmer,2001);
8. 認為計算機技術太復雜、難用(Cox et al.,1999)。
其他因素還包括教師性別和年齡等,有一些證據表明,男教師使用信息技術多于女教師。在使用信息技術方面,女教師更多地表現(xiàn)出緊張和焦慮。這一點在小學有突出的不利影響,因為,在小學女性教師多一些(European Commission,2003;Bradley and Russell,1997,轉引自Becta,2004)。
2004年6月,英國教育傳播技術局(Becta,2004)將信息技術應用于教學的障礙分為“教師和學?!眱蓚€方面(表1),教師方面的障礙和學校方面的障礙二者之間緊密關聯(lián)。
英國教育傳播技術局(Becta,2004)作的一項關于“究竟是什么妨礙了教師使用信息技術”的網上調查在一定范圍內反映了英國教師的看法(表 2)。
在我國,特別是像北京、上海,以及浙江、廣東等信息技術裝備條件較好的地區(qū)和學校,究竟是什么妨礙了教師在課堂上使用信息技術?教師現(xiàn)在面臨的問題和障礙是什么?只有搞清這些問題,才可能找到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途徑和突破口,為此,我們在北京城區(qū)的5所中小學進行了調查。
二、研究過程及方法
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訪談和課堂觀察相結合的方式。
1.問卷調查:在文獻分析的基礎上,參考香港大學教育應用信息科技發(fā)展研究中心“信息科技教育計劃問卷”(教師問卷),請兩位國內的專家對問卷進行效度檢驗。分別在1所中學和2所小學對14名教師做先行性調查,檢驗問卷調查表的適用性,并修改完成問卷調查表。分別在北京城區(qū)的3所中學(海淀區(qū)、西城區(qū)和宣武區(qū))和2所小學(東城區(qū)和石景山區(qū))進行正式調查。調查對象為任課教師,共發(fā)放問卷128份(小學70份,中學58份),回收109份(其中,小學64份,中學45份),回收率85.2%,有效問卷89份(小學52份,中學37份),有效問卷率81.7%。
2.訪談:分別在3所中學和2所小學進行教師集體訪談,訪談對象為使用交互電子白板教學的教師。
3.課堂觀察:2004年4月-2006年6月,研究小組分別在上述5所學校做課堂觀察,并撰寫研究日志。
本文以問卷調查和訪談資料分析為主,結合部分課堂觀察日志。
三、研究結果及分析
1.被試基本情況
問卷調查的被試中男教師占21.3%,女教師占78.7%,女性教師比例較大;小學教師占58.4%,中學教師占41.6%。教師的教齡在半年至38年之間,平均教齡為10.8年;年齡在22歲至58歲之間,平均年齡為31.7歲。其中,小學教師的平均教齡12.08年,中學教師教齡9.01年;小學教師的平均年齡31.9歲,中學教師31.5歲,見表3。
2.學校計算機軟硬件裝備情況
從教室和教師辦公室計算機及網絡裝備情況看,教師所在教室大部分都裝備有計算機、投影機等設備,小學達到96.2%,中學教室都裝備有計算機、投影機等設備;教室計算機接入互聯(lián)網的比例也比較高,教師辦公室的計算機都能接入互聯(lián)網(見表4),不過,實地調查發(fā)現(xiàn),大部分學校,教師每人都有一臺電腦,但部分學校是每個辦公室有一臺。
對教學軟件是否足夠的看法,中小學教師的意見非常接近。小學教師認為“相當充足”或“夠用”的占66.0%,中學教師認為“相當充足”或“夠用”的占61.1%,認為“嚴重不足”的比例很小,分別為7.5%和8.3%(見表5)。可見,學校計算機軟硬件裝備條件相當不錯,硬件裝備很好,教學軟件也較豐富。
3.教師在不同場所使用計算機和網絡的頻次
很多教師在辦公室或自己家里使用計算機和網絡,而使用計算機和網絡進行課堂教學的教師并不多。其中, 47.2%的小學教師在課堂上“幾乎每天都用”,而中學教師這一比例只有19.4%;43.4%的小學教師“每周用1~2次”,中學教師這一比例為41.7%(見表6)。雖然,從數(shù)值上看,小學教師在課堂上使用計算機和網絡的頻率不低,不過,由于被調查的小學教師上課大多是“包班制”,即使有47.2%的教師“幾乎每天都用”,也只意味著每天都會用到電腦的教室不到50%。在上述學校長期實地觀察發(fā)現(xiàn),計算機和網絡在課堂上使用率并不高,只有少數(shù)教師經常使用。
4.教師在應用信息技術教學中面臨的主要困難
教師們認為自己面臨的主要困難依次是:“教學任務繁重,時間和精力不夠”(選擇該項的教師占31.8%),“學校缺少合適的課件和資料”(選擇該項的教師占18.6%),“不會排除使用過程中遇到的軟硬件故障”(選擇該項的教師占18.2%),“不知道如何找到合適的課件和資料”(選擇該項的教師占11.8%),以及“不善于將教學意圖用計算機來實現(xiàn)”(選擇該項的教師占8.6%)等。而選擇“信息技術對教學的實質性幫助不大”和學校可“用于教學的計算機、網絡等設施不足”的分別只有5.0%和5.9%,可見,在這些學校,“教師的認識問題、硬件設施問題”不是教師面臨的主要障礙(見表7)。
通過我們在學校的觀察發(fā)現(xiàn),教師日常教學工作量的確很大,中學畢業(yè)班的教師更是將自己的工作稱作“拼體力”,“備課、上課、改作業(yè)”這些日常工作已經不小,“新課改”后,備課、上課的勞動量更大,有時還要做公開課,沒有時間和精力用于探討和嘗試在教學中如何應用信息技術。
是不是教師“對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缺乏認識”,而影響了教師在課堂上使用信息技術呢?訪談發(fā)現(xiàn),大部分教師都認可信息技術對教學的價值,例如,在問到“教師們是否擔心使用交互白板會影響教學”時,教師們一致認為,不會對教學帶來不利影響,只要使用恰當,一定能提高教學的效率,擴大學生的參與面,提高學生的參與度。
也有一些教師自信心不足,有相當一部分教師對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持觀望態(tài)度。
教師“年齡、性別”是否與信息技術應用水平有關呢?訪談發(fā)現(xiàn),一些年長的教師充滿自信。例如,一位59歲的教師說:“像我們這些老教師呢,應用計算機的能力比較弱,但是年輕老師有時候對課程內容的把握可能不太到位,經驗沒有我們豐富,我們有我們的優(yōu)勢。要是老教師的經驗和年輕教師的計算機能力結合在一起,形成合力,大家共享經驗,共同進步就好了?!?/p>
正如這位教師所言,計算機技術方面年輕教師的確有優(yōu)勢,特別是在推廣信息技術的初期,年輕教師的帶頭作用很重要,而“老教師”在掌握了初步的信息技術技能后,就能十分巧妙地應用信息技術激發(fā)學生興趣,解決教學問題,教學與信息技術能較好地融合。年輕教師雖然能較快地掌握技術操作,但將教學與信息技術融合的功底往往不如教學經驗豐富的老教師。課堂上我們發(fā)現(xiàn),一些年輕教師擅長呈現(xiàn)多媒體信息,特別是視頻、音頻,能吸引學生注意,便于學生接受信息,雖然看起來比“黑板+粉筆”的教學形象、生動,但很多時候還是教師一言堂;有經驗的教師則將精力放在課堂互動上。例如,2005年3月,在初三的一節(jié)物理課上,任課教師是一位50多歲的教師,內容為“光的反射與折射”(復習課),課堂上她請同學用日常生活中的實例來講解凸透鏡與凹透鏡問題,調用“仿真物理實驗軟件”讓同學們自己動手探究各種成像現(xiàn)象,繪制光路圖。教學過程中,前后比較、由此及彼的問題轉換,將信息技術的靈活性發(fā)揮到了極致,學生仔細觀察、深入思考、動手操作,教師適時點撥,略加引導,問題在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相互激發(fā)中解決,并衍生出新的問題。整堂課最吸引人的是學生的智慧和靈感,是教師的教學藝術,而不是信息技術。學生的思維能力在不知不覺中提升,教師的價值在“潤物細無聲”中體現(xiàn),交互電子白板則在師生的操縱下靜悄悄運行。
與問卷調查相似,參加訪談的女教師占80%左右,她們的信息技術技能和應用信息技術教學水平與男教師沒有明顯差別。2年多來,在上述5所學校中,我們發(fā)現(xiàn)能否在教學中較好地使用信息技術與教師性別、年齡關系不大。
在訪談和實地調查中還發(fā)現(xiàn),大部分學校都購買了成套的教學資源光盤,但很多教師都沒用過,用過的教師認為合適的課件和資料少,也有的教師認為使用起來不方便,因為光盤只有一套。
課堂觀察發(fā)現(xiàn),很多教師雖然掌握了計算機的基本操作,但不知道如何找到合適的課件和資料,也不善于將教學意圖用計算機來實現(xiàn),只是把計算機和投影儀當作 “高級投影機”來使用。例如,2005年3月,在一節(jié)小學 “社會課”上,教師用PPT呈現(xiàn)該節(jié)課課名“北伐戰(zhàn)爭”,將學生分成6個小組,用PPT呈現(xiàn)出北伐軍進軍的路線示意圖,然后,要求學生先帶著“北伐的時間、先鋒軍、原因、討伐對象、方針、三大戰(zhàn)場、三大戰(zhàn)役”等問題讀書,再進行小組討論。學生按教師要求讀書,部分小組開始討論,教師對小組成員進行個別指導。但是,將近15分鐘的活動時間里,學生討論的興趣并不高。接下來,教師讓各小組派代表回答前面提出的問題,最后,教師講解北伐的情況以及北伐的結果。課堂上,教師按教學目標要求開展教學活動,但小學生對北伐戰(zhàn)爭缺乏了解,加上活動比較呆板(讀書+討論),沒有使用相應的視頻和圖片資料加深學生對北伐戰(zhàn)爭的了解,只是從書本到書本,學生感到“北伐戰(zhàn)爭”是一件很久遠的事,興致不高,覺得沒什么可討論的。課后,我們問一位學生:“你看到過國民黨主席連戰(zhàn)訪問北京的電視新聞嗎?”“看過”學生答道?!半娨暽险f,連戰(zhàn)主席這次訪問大陸是國民黨與共產黨的‘第三次握手,你知道第一次握手是什么時候嗎?” “不知道”學生答道。我們也和該教師交換了看法,他表示,備課時主要看了“教參”,沒有這么聯(lián)想過,好多時候,也不知道如何將信息技術與教學這“兩張皮”捏到一起。
四、結論
根據問卷調查、訪談和課堂觀察結果,得出以下結論:
1.計算機和網絡在北京城區(qū)中小學課堂上使用率不高
當前,在北京城區(qū)中小學,無論是教室,還是教師辦公室,學校計算機軟硬件裝備條件相當不錯,教學軟件也較豐富,但是,計算機和網絡在課堂上使用率并不高,只有少數(shù)教師經常使用,大部分教師只是偶爾使用。
2.制約教師應用信息技術的主要障礙依次是“時間、培訓、資源和技術支持”
(1)時間問題:教師日常教學任務繁重,沒有時間和精力用于探討和嘗試在教學中如何應用信息技術;
(2)教師培訓問題:“不知道如何找到合適的課件和資料”、“不善于將教學意圖用計算機來實現(xiàn)”以及“不會排除使用過程中遇到的軟硬件故障”三項均與教師培訓有關。不過,第三項也與軟硬件的穩(wěn)定性、可靠性以及技術支持問題密切相關;
(3)教學資源問題:核心是課件和資料合適的少,而不是缺少課件和資料;
(4)技術支持和保障問題:“不會排除使用過程中遇到的軟硬件故障”反映出學校缺少專門的軟硬件維護和技術支持人員,或雖有相關人員,但不能提供及時、有效的技術支持。教師具備一些“排除軟硬件故障”的能力固然很好,但是,在計算機軟硬件還比較復雜的今天,軟硬件維護和技術支持應有專門的人員負責。 硬件設施不足問題、教師觀念問題不是主要障礙,教師年齡、性別也不是教學中用好信息技術的障礙。
本調查結論與英國教育傳播技術局(Becta,2004)發(fā)布的文獻綜述報告結論有很多相似之處,即北京市城區(qū)中小學和英國中小學教師面臨的主要障礙都集中在“時間、培訓、資源和技術支持”四方面,而在某些問題上存在差異,如硬件設施不足、教師觀念、教師自信心問題等。
3.基礎教育信息化表現(xiàn)出主要矛盾的階段性
在北京市城區(qū)中小學,“教學資源建設和師資培訓”等問題依然存在,但是,問題性質已發(fā)生了變化,“硬件、軟件、教學資源建設”不再是主要矛盾,主要矛盾轉化為與信息化相關的教育、教學問題、管理問題等,這些深層次矛盾是妨礙教師應用信息技術的根源。
五、討論與建議
以往強調“硬件、軟件、資源和培訓”的重要性,認為“硬件設施是基礎,資源建設是核心,人才培養(yǎng)是關鍵”。事實上,即使這些條件基本具備后,信息技術也不一定就能在日常課堂教學中普遍地用起來,持續(xù)地用下去,真正發(fā)揮作用。而在其他正在進行信息技術基礎設施建設的學校和地區(qū),“舞臺”仍在搭建中,“戲”未必會有人來唱。為了教育信息化健康發(fā)展,必須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教師們?yōu)槭裁床辉富虿荒馨褧r間和精力花在應用信息技術教學上呢?他們不是也認為“只要使用得當,一定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和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的學習”嗎?其中,可能存在一個“效率與時間”的悖論,即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雖能讓學生在單位課時內學得更多或更好,卻并不等于能節(jié)省教師的工作時間,相反,教師在應用信息技術備課、上課和評改作業(yè)方面可能耗費更大精力和時間。在目前的教學內容和評價體系下,從教師的時間成本看,應用信息技術教學并無什么優(yōu)勢,很多情形下可能是“費時、費力、費事、費錢”。即使不用信息技術,也能達到教學目標,并且“省時、省力、省事、省錢”。
可見,在“沒有時間和精力”的背后可能隱含著:
(1)信息技術與現(xiàn)行的各科教學內容、學生評價沒有關系,教師要把精力全部投入在自己“職責范圍內”的工作上,特別是學生“要學、要考”的內容上,容不得在信息技術上“浪費”時間;
(2)信息技術并非教師完成教學任務所必需,不用信息技術同樣能很好地完成任務;
(3)用好信息技術并非易事,會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還要冒失敗的風險,得不償失;
(4)應用信息技術并不能給教師的工作業(yè)績和發(fā)展帶來持久的、顯著的益處,費力不一定討好。
由本研究結果得到的啟示是,“硬件、軟件、教育教學資源建設和師資培訓”不是基礎教育信息化建設的全部,只是建設初期的主要任務。信息化與教育、教學改革會長期相伴相隨,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應通過改革(包括教學內容、評價體系、學校管理等),建立長效機制,讓廣大教師有興趣、有動力、有時間在教學信息化上投入精力,靠一時的重視和某些臨時措施可能短時間有效,但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傊?,只有實現(xiàn)信息化與教育、教學改革的互動,才能讓基礎教育信息化躍上一個新的臺階。
參考文獻:
[1]吳巖等.北京市基礎教育信息化現(xiàn)狀、問題及對策[DB/OL].http://211.153.22.135/esrnet/site/bjjykyw/013d3c4caf2.ahtml(北京教育科研網)2006年5月.
[2]陸書平,崔霞.全國中小學教師教育信息化水平調查報告 [M].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
[3]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北京中小學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報告[R].
[4]趙瑜.甘肅中師教師運用現(xiàn)代教育媒體的現(xiàn)狀與對策研究[R].
[5]Becta.What the research says about barriers to the use of ICT in teaching[DB/OL].http://www.becta.org.uk.
[6]Becta.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literature on barriers to the uptake of ICT by teachers[DB/OL].http://www.becta.org.u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