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親情不因時空的距離而淡漠,江西省金溪縣八十多歲的老人王玉同創(chuàng)出辦“家報”維系親情的新方式,近7年來,老人親任“家庭主編”,筆耕不輟,創(chuàng)辦的《家庭導報》以分布于全國各地的200余名王氏家庭成員為讀者對象,平均每次以電郵及印刷方式出版發(fā)行30多份,至今已出版88期,不僅豐富了晚年生活,平添了樂趣,而且讓王氏家庭結出絢麗的精神文明之花,在當?shù)貍鳛榧言挕?br/>
讓親情不因時空的距離而淡漠,離休老人萌發(fā)辦家報之念
今年82歲的王玉同是江西省金溪縣農行的一名離休干部。他1927年9月出生于江西鄱陽,老家在江西省金溪縣,解放前,王玉同參加革命工作,先后在縣公安局、供銷社、縣農行工作。1984年,王玉同從縣農行人秘股股長崗位上退下來。
離休后,王玉同和老伴住在縣城,平時在家養(yǎng)花種菜打打門球,物質上充足無憂,雖然如此,但他總覺得自己還應當再干點有意義的事。
1998年夏季,神州大地遭遇特大洪水,王玉同從電視報紙上看到江西省鄱陽縣一些鄉(xiāng)下遭受洪災,莊稼顆粒無收,猛然想起自己還有一個妹妹王小琴在鄱陽縣鄉(xiāng)下。
王玉同一共有五個親妹妹,他排行老大,在他童年時代,正處于抗戰(zhàn)時期,當時,王玉同和幾個妹妹隨祖父輩流落到鄱陽,解放后,王玉同和幾個妹妹才返回了家鄉(xiāng)金溪,唯獨二妹王小琴嫁在了當?shù)貨]有回來。
想起闊別多年的二妹王小琴一家因這次洪水遭受嚴重損失,王玉同揪心般難受,決定帶上家人去看望他們。為了幫助二妹一家渡過難關,他又發(fā)起號召,希望縣城附近的王氏家庭成員為二妹家捐款。
這年7月,王玉同帶著老伴、大兒子王行盛等,包了一輛車來到鄱陽,見到了闊別多年的二妹王小琴。令王小琴感激涕零的是,大哥他們還給她帶來了2000多元捐款。
從鄱陽回來的路上,王玉同思潮起伏,他想起像二妹王小琴這類親戚,王家還有很多,有200多名分布于贛、湘、遼、閩、陜、粵、黔7省工作或創(chuàng)業(yè),由于這些親人遠隔千里,溝通機會少,一些親人幾年難得聯(lián)系一次,親情難免出現(xiàn)淡漠。雖然現(xiàn)在通訊發(fā)達,但還是存在缺憾,還不足以把遠在四面八方親戚的信息告訴大家。要是有一種溝通渠道該多好??!要不自己親任“家庭主編”辦一張“家報”,讓親情在這一平臺上傾訴?
王玉同把這一想法告訴在縣農發(fā)行工作的大兒子王行盛,聽到老爺子一大把年紀放著清福不享要辦什么“家報”,這可是要花人力精力和財力的事,王行盛便沒有表示支持。
王玉同回到家又召開家庭會,跟子女小輩們商量辦家報的事,可是大伙都沒什么熱情,有的甚至說有空不如玩玩撲克,打打麻將,勸他不要去操那份閑心!
雖沒有得到兒女小輩們的認同,王玉同仍沒放棄辦“家報”的念頭,時時瞅準機會等待計劃出爐。
2001年7月13日,老伴黃伏蓮過六十大壽,王家這一天喜氣洋洋,遠在各地的王家親人都趕來祝賀,家中好不熱鬧。而就在這一天,王玉同全家從電視里看到了中國申辦2008年北京奧運會成功,這消息激動人心,尤其是平日愛好運動的王玉同更是感到無比高興,當場叫小輩們在院落里放起了一長串鞭炮。而就在這一天晚上,王玉同老人按捺不住興奮,并打定主意:此時不辦這份“家報”,更待何時?
王玉同開始行動了,為了不讓這個計劃中途流產,王玉同沒有告訴家里任何一個人。他偷偷地買來刻字用的鋼板、蠟光紙,憑著自己多年做文秘寫材料出簡報的經驗,開始一筆一畫刻寫稿件,白天黑夜趁老伴和兒女們不注意的時候,他就待在自己臥室伏案寫稿。
他想首先要為這份“家報”取個名,由于這份家報要起正確輿論引導作用,他就取名為《家庭導報》,寫好了發(fā)刊詞,然后自己又寫了幾首北京申奧成功的感懷詩,并神秘命令在縣農行上班的小兒子王小東寫篇稿子速速交來,算是完成了首次組稿。
家報出世,離休老人充當“家庭主編”別有滋味
“你們看,這是什么?”2001年8月8日,這份花了王玉同一個星期手寫刻印的第一期《家庭導報》橫空出世了,等晚上兒女們回到家,老人拿出這散發(fā)油墨香的“杰作”向家人展示。兒女們看過之后,個個驚奇不已。
小兒媳鄒麗紅是縣城一小的教師,她拿起這份用A3紙手寫油印共四版的《家庭導報》,不禁朗讀起了《序言》:“本報宗旨是為了宣揚五好大家庭和親屬好人好事,弘揚小字輩們勤奮好學,為家爭榮,為國爭光,爭攀高峰,表彰那些積極工作、為國為家默默奉獻的人,表彰那些艱苦創(chuàng)業(yè)、發(fā)家致富的人,表彰那些勤儉持家、努力勞動的人,表彰那些兄弟妯娌、婆媳、夫婦之間和睦團結精神文明的五好家庭,表彰見義勇為、奮不顧身、舍身救人的勇敢人物……本報還報道大家庭和親屬新聞、文體活動、醫(yī)療保健知識、有意義的回憶錄、革命故事等,并!登比較好的詩歌、書法、雜談、報刊文摘,其次,凡我們知道的婚姻、生日等喜事都進行報道,本報以重點表揚好人好事為主,對那些壞人壞事,采取對事不對人批評教育,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樹先進,促后進,穩(wěn)定家庭,達到家和萬事興的目的……”
“真有趣,咱們的家報不光是報喜,也報憂,還加強家庭的輿論監(jiān)督。”讀著讀著,鄒麗紅也不禁為公公風趣的文筆而捧腹大笑起來。而下面的一則家庭新聞則更引起了大家的興趣:
“簡訊:本報訊,6月14日深夜,小竟家遭竊。經調查認定,歹徒越過圍墻,潛入室內,盜竊手機兩部,價值3000余元,現(xiàn)金1350元,手提包一個,已向公安機關報案,目前未破案。因此,大家必須提高警惕,加強防范,把現(xiàn)金存入銀行,將貴重物品收好,圍墻上面裝上鐵絲或玻璃碴,門加固加鎖,避免不必要的損失。”
一家人都樂不可支。看到自己的這一杰作得到兒女們的贊同,王玉同心比蜜甜,當即召開家庭會議,宣布王氏家庭成員主辦的《家庭導報》編委會正式成立,主編是自己,編委成員包括大兒子王行盛、小兒子王小東、大兒媳和小兒媳鄒麗紅等人,要求《家庭導報》為月報,每月出一期,逢國家、家庭大事等特殊時期出增刊,讀者對象為分布全國七省的200余名王氏家庭成員,發(fā)行量每期34份,為保證稿源像自來水一樣不斷供給,編委會成員要帶頭寫稿,并要求有一定文化的王氏家庭成員每人每月投稿1至2篇,會上還作了明確分工,為美化《家庭導報》版面,從第二期開始改用電腦排版打印,此工作由小兒子王小東來負責。
會議一結束,王玉同就將這份家報復印了34份,自己親自跑郵局寄往全國各地的親人。
這期“家報”寄出去以后,王玉同就收到了各地親人們寫來的回信和投稿。其中遠在廣州工作的外甥荀鐵軍在來信中寫道:“文芳返穗,收到你們寄來的《家庭導報》,看后很是激動,舅舅大人真是做了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家庭導報》的作用不僅是繼承祖輩,砥礪后人,最重要的是使大家能了解親友動態(tài),雖然現(xiàn)在通訊技術日益發(fā)達,但仍有局限,尤其是缺乏心與心的溝通,看了你們的文章,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并在信中提出《家庭導報》可以多關注一些親朋的消息動向,這樣有利于親人們互相聯(lián)系互相幫助。
看過之后,老人異常高興,為了增加家庭新聞信息量,老人還親自充當一線“新聞記者”角色,每逢親戚家孩子升學或考上大學,哪家建房喬遷新居等喜事,舉辦酒席慶賀,王玉同去做客喝酒時,為力求新聞報道真實,數(shù)據(jù)統(tǒng)計準確,必隨身帶上筆和筆記本,與親朋好友一邊交談,一邊記錄,好回來及時發(fā)布家庭新聞。今年5·12汶川大地震發(fā)生后,《家庭導報》出了增刊,為了統(tǒng)計地震人員傷亡數(shù)字,王玉同拿著本子和筆,每天坐在電視機前,眼睛都不眨一下,盯著畫面,熱淚橫流,一邊看一邊記錄在本子上。
可是這份“家報”出了20多期后,有一天下班回來,王行盛發(fā)現(xiàn)老父親憂心忡忡,一問才知原來是由于每期都要平均復印30多份寄往全國各地,復印費、郵寄費都是父親一人自掏腰包,到現(xiàn)在已經花去了好幾千元錢。王行盛想到雖然父親每月有離休工資,可長此以往,這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父親一個人如何吃得消?便提議發(fā)動王氏家庭成員捐款。王玉同一聽,更急了,忙說:“這哪能行?當初這辦報是我的主意,親戚們又沒叫我辦報,再說他們有些生活還不富裕,怎么能再增加他們的負擔?”
見父親沒有同意,王行盛只好把父親的窘境跟親戚們提了出來,各地的親友得知后,紛紛響應,向《家庭導報》捐款4000多元。
王玉同沒有辦法,只好自己來掌管這筆捐款,作為辦報經費,專款專用,為了提高“家報”的質量,寫出高質量的稿件,王玉同制定了獎勵措施,設立上稿數(shù)量一二三等獎,優(yōu)稿一二三等獎,獎金分別為100元、80元和50元,每兩年評!一次。
在老人的這一帶動下,親人們踴躍向這份“家報”投稿。王玉同的外甥女婿許金龍曾經是資溪縣的一名民辦教師,遠赴湖北仙桃市做面包生意,憑著自己善經營、肯吃苦的精神,生活很快富裕起來。他在“家報”上寫了一篇《面包人生》,回顧自己創(chuàng)業(yè)的艱辛。收到這樣的好稿子,王玉同非常高興,他特意在文中點評總結了晚輩創(chuàng)業(yè)須謹記的經驗:抓住機遇,百折不撓;薄利多銷,以誠待客;勇于開拓,富而思進。看了舅舅的點評后,許金龍激動不已,回信說:“我要再接再厲,進行二次創(chuàng)業(yè)?!?br/> 作為一名“家庭主編”,王玉同的文化程度并不高,只是幼時進過私塾,而王氏家庭成員小輩里面大多是大學生,對于這些王玉同稱之為王氏家庭成員的“文化人”投來的稿子,王玉同照樣嚴格審核把關出版質量。長孫王欣原是北大的研究生,從學校寄過來一篇稿子,王玉同看過之后,在文中末尾作了一番修改,孫兒看過之后不高興,打電話來跟爺爺說改了他的原意,王玉同則跟孫兒解釋說,文章寫得好,但結尾沒有結合現(xiàn)實,沒有起到正確引導家庭的作用?!都彝蟆忿k春節(jié)特刊,王玉同向一位遠在外地的外甥約稿,外甥稿子寄過來時,春節(jié)已過,稿子時效性不強,王玉同最后就將此稿給“槍斃”了。
小小“家報”結出文明碩果,“家庭主編”晚年生活絢麗奪目
一晃7年過去,到如今這份小小的“家報”已出版88期,并已升級為電子版。小小《家庭導報》是王氏家庭教育的活教材。據(jù)統(tǒng)計,自創(chuàng)辦《家庭導報》以來,在王玉同老人的大家庭中,出了博士生2人、研究生2人、大學生20多人,兒子、媳婦、女兒、女婿個個成為單位上的骨干,先后有29人光榮地入黨,有100多人在單位被評為先進。
而就在這七年辦報的風雨過程中,最令王玉同老人難忘的是小女兒王霏云,她曾經是王氏家庭成員的驕傲,兒女中學歷最高。2002年,她在金溪縣農行某儲蓄所擔任主任時曾被評為全省農行系統(tǒng)雙十佳優(yōu)秀儲蓄員,不幸的是,2003年3月23日,34歲的王霏云不幸身患腦溢血,醫(yī)治無效,離開人世。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痛失愛女,王玉同和老伴好長一段時間沉浸于悲痛之中,而就在女兒去世前不久,王霏云曾在《家庭導報》上為慶祝中國老年節(jié)寫了一篇文章《我的父親》。在文章中她說:“古往今來,有許多英雄豪杰值得我們敬仰,而我的父親是我最崇敬的人,他平凡而偉大……父親這種活到老、學到老,以及淡泊名利、清白做人、樂觀向上、不計個人得失的精神對晚輩也是個激勵,他雖然沒有什么驚天動地的業(yè)績,也沒有很多的錢財,但他以自己的行動為子女創(chuàng)造了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文章字里行間透露女兒對父親的愛。而王玉同萬沒想到,刊發(fā)的這篇稿子竟成了愛女的絕筆。
想起愛女生前對自己辦報最為支持,而現(xiàn)在長眠九泉,老人悲淚長流。而就在這年4月及7月,這位“家庭主編”作出決定,這期《家庭導報》分別出清明特刊和增刊,以緬懷愛女?!睹妹?,我們不能沒有你》、《最悲痛的一天》、《思念姐姐》、《緬懷媽媽》等這些出自王氏家庭成員之手的稿子在該報上出版,王玉同老人則自己作詩四首,分別題為《死無悔》、《看女墓》、《思愛女》、《化力量》。
更有意義的是,《家庭導報》上曾刊載過要大家注意飲食衛(wèi)生的文章,王玉同呼吁,親人們要盡可能少地在外面就餐,嬰兒盡量要母乳喂養(yǎng),要勤儉節(jié)約,不要在外面大吃大喝,不要為了保持所謂的“身材”而讓孩子喝奶粉,世界上最貴的奶粉營養(yǎng)也比不上母乳……這些知識都是他在看報刊時得來的,他收集起來,希望親友們身體健康。三聚氰胺奶粉事件發(fā)生后,親友們紛紛贊揚王玉同的“真知灼見”。
王玉同持之以恒辦“家報”經媒體報道網上傳播,在網上引起了熱議,有市民評價,它是親情融洽的紐帶,是美德教育的平臺,是社會和諧的引擎,愿這樣的《家庭導報》多起來。當?shù)匾恍┦忻褚布娂娗皝怼叭〗洝?,借閱《家庭導報》,有些人想要向該報投稿,但王玉同考慮到主要為王氏大家庭成員服務,因此婉言拒絕。
最近,王玉同老人又作出決定,“家報”繼續(xù)辦下去,而大兒子王行盛也打算退休后把這一家庭精神文明建設的“接力棒”傳下去。
編輯 / 劉祖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