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屋》雜志2003年第6期載有一短文,題為《道理與真理》。作者的大意是:真理是絕對的,道理是相對的;真理所說的都是實話,道理卻具有欺騙性。為了剖析的方便,我們不妨將此文轉引如下:
道理與真理一字之差,就差出一個境界層次。道理可以說是頭頭是道,而真理則默默無聲;道理是可以人云亦云的,而真理則直通思想;道理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而真理永遠不是變色龍;道理可以打扮成真理,但終會露出馬腳,而真理是樸素的,里里外外全是真;道理表面看來軟軟甜甜的,其實很容易變味,因人而異,因權而異,但是真理則無色無味,像清泉之水,是追求真理者的圣泉;道理很容易嫁給謊言,謊言大師們的道理也許是世界上最多的,而真理恰是戮穿謊言的針尖;道理很容易說者上口,聽者動心,但廢話、謊話、套話、官話一股腦涌來時,道理就令人生厭,而真理從來就像一位摯友,有理不憑聲高,全仗肺腑之言。
轉引此文,既不表示我贊同此文的看法,亦不表示我欣賞作者的才華與深刻。我之所以將此文轉引下來,乃是因為我覺得,作者所談的“道理”與“真理”之區(qū)別大有一些講頭,它不僅關涉吾人平時里的普遍誤識,而且通過對這兩個概念的辨析,可以幫助我們進入人類思想的深處。
上篇
道理也好,真理也好,都有一個“理”字?!袄怼笔鞘裁??按本義理解,就是紋理的意思。木有紋理,玉有紋理。而且“理”從玉,本身就是指玉之紋理。由紋理之義而衍生,“理”可指稱世界上一切事物,于天有“天理”,于物有“物理”,于人有“事理”。而其中的“事理”,亦可叫做“道理”??梢?,“道理”是就人間事物而言的。人之“理”稱作“道理”,原因乃在于“道”是人世間獨有的。按照魯迅的說法,世界上本來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有了路。神仙不需要路的,騰云駕霧,想到哪就可以到哪;動物也是沒有路的,只會在叢林中漫無目的地覓食,同樣是走到哪算到哪。
人世間之所以有道,有路(大路為道,小路為徑),根本原因就在于人是有自由意志的,有選擇的自由。這或許是萬千世界一種很有意思的現象:動物沒有自由意志,不懂得選擇為何事,反倒無道路可供選擇;而人類有選擇的自由,卻又時時面臨著選擇的艱難??梢哉f,道(或曰路)是人類自由意志的體現,同時也是對其自由的限制?;蚩烧f,正是有其限制,人類的自由選擇才成其為可能。
“理”既同“道”相聯(lián)系,又同“真”相搭配,故而也就有了“道理”與“真理”的區(qū)別。“道理”是專就人事而言的,“真理”的用途卻要廣泛得多,既含人事,亦含“天理”與“物理”。1+1=2是真理,水到100℃便沸騰也是真理,但這些都不是“道理”,因為它們皆同人們的自由選擇沒有關系,屬于“物理”或“天理”,而不屬于“事理”。殺人償命,欠債還錢等等便是“道理”,但這些同“真理”也沒有關系,因為它們皆不關涉真?zhèn)螁栴}。
但是,不管是“道理”還是“真理”,既然都有一個“理”字,那么也就意味著二者必有關聯(lián)。“理”既是客觀的,又是主觀的,不論何種屬性,都是需要人們去論釋的,即俗語中的“講理”。所謂“真理越辯越明”,所謂“講道理”云云,都是強調一個“講”字(辯也是講)。既然“理”是“講”出來的,那么同時也就意味著,辨析“真理”與“道理”之關系,關鍵點就在于對于二者,我們是怎樣的一種“講”法。
“道理”為“道”之“理”,而“道”是人人都必須走的,故而“道理”亦可理解為人們生活中的常理。如殺人償命、欠債還錢、知恩圖報、以禮待人等等,都是生活的常理。它既不需要學理上的論證,更無需強行的思想灌輸。只要生活在這個世界上,人人都會懂得些“道理”。原因在于:一、“道理”根源于人心,根源于“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普遍人性論。二、“道理”根源于人的利益關心,根源于人性之惡。人為何要知恩圖報?“道理”并不在人的高尚,而在于對人性之惡的防范。因為如果人人皆知恩不報甚或恩將仇報,那么整個社會也就不會有人再做善事了。三、“道理”基于人類長期的生活積累,屬于經驗主義范疇,既樸素又簡單。四、“道理”由于上述特性,又決定著人們對其理解并不艱難。所謂“講道理”,只是指出“道理”何在就可以了,至于“道理”之本身,人們是不懷疑的,因而“講”起來也就容易得多,而且易于使人接受。五、“道理”沒有深輿的學理,既可為大眾所理解,亦可作為他們保護自己利益的武器,故而不會被少數人所壟斷,同時也就不會被一些人用來作為愚弄大眾的工具。
可是“真理”就大為不同了。人們常說:真理常常掌握在少數人手里。這話雖不假,但其中所表述的事實卻又是耐人尋思的,即一、為什么只有少數人才可以(常常)握有真理?二、真理如果僅僅掌握在少數人手里,它通過何種渠道才能給大眾帶來利益?
下篇
幾個世紀以來的人類一直沉湎于對“真理”的崇拜,似乎只要是“真理”便是絕好的,絕對的優(yōu)先,卻不曾認真地想過:一、什么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真理”?二、作為絕對意義上的“真理”,人類是否有可能獲得?三、把追求“真理”視為最高價值,是否會給人類帶來災難?四、“真理”是多層面的,關涉“天理”(本體世界之“理”)、“物理”、“事理”諸多領域,如何在這諸多領域中處理其相互之間的關系?
所謂“真理”,重在一個“真”字,其對應面為“假”為“偽”。因而對“真理”的追求實則也就是選擇正確的世界觀和是非觀。又由于對“真”的追求不僅僅只限于事實判斷,更不是僅在“物理”世界做文章,故而對“真理”的獲得并非一件易事,而且還容易給人類社會帶來災難性的后果。
第一,大千世界固然是有“真理”的,但這并不是說,客觀真理就一定能夠為人所認識。人類的認知能力發(fā)展到今天,固然成就輝煌,但畢竟仍是有限的。而且,此種有限性乃是伴隨著人類歷史之始終的。人類的認知能力再強,科學再發(fā)達,也不可能克服自己的有限性,亦不可能最終弄清楚世界的奧妙。況且情況還恰恰是,對于人類來說,有知世界與無知世界是同步發(fā)展的,其對世界的認識每深入一步,同時也是為他們自己揭示出一個新的無知世界。世界是無限的,人是有限的。以有限的知識去尋求無限世界的秘密,人類始終只能處在有限的此岸。
第二,人類對“真理”的追求,從幾千年的思想史上看,并非局限于個別的“理”,而主要是整體主義的思維,尋求對整個世界的根源性解釋。而且我們平時所言的“真理”,也主要是從這一方面而說的。但是就人類的認知能力而言,對個別事物之“理”可以認識,對于整個世界之“理”則是不可能認識的,道理如前文所言。然而,此種認識的局限性又不是人類自己所能認識到的(或者說是很少有人認識到的)。因著認識能力的提高,人類有著一種盲目的自信,以為能夠認識個別事物之“理”,就可認識整個世界之“理”。所以他們中的所謂“哲學家”或“科學家”總是喜歡將整個世界框定在他們有限的知識體系之中,從而提出一套整體性的解釋模式。在此模式里,總有一些總括性的概念和總括性的定律,似乎大千世界一點也不復雜,其生成變化均不外乎他們的理論模式。而且在他們看來,他們所建構的理論模式便是世界的“真理”。很顯然,這樣的理論模式很難說是“真理”。幾千年下來,理論模式多矣,包括哲學的、科學的甚至宗教的,然而客觀實在之世界的“真理”只有一個。這“多”與“一”的差別,足以說明人們以往所言的“真理”是很成問題的。
第三,人的知性追求并不為錯,其對世界的根源性理解亦無可非議。人活在世界上,對這個世界認識之,改造之,既為必然,亦為必要。但是人是一個復雜的存在,既有自然屬性,又有社會屬性,更是歷史與文化的產物。這樣多的屬性又決定了他們往往將自以為認識到的“真理”用來考察生活世界的方方面面。此種做法,在哲學家和政治家身上體現得尤為突出。因為這些人對人類事物格外關注,也最容易將他們所認可的“真理”用來解釋歷史和現實中的人和事,尤其喜歡借用“真理”作為他們改造社會和營造未來的理論武器。這樣在他們這里,自然事物等同于歷史事物,人的主體性及歷史實踐的復雜性皆湮滅在他們所謂的“真理”之中。“真理”是模式化的,歷史與現實也就只能是模式化的。更為嚴重的是,他們所認可的“真理”或許根本上就算不得真理,可想而知,用此種“真理”為理論武器來認識和改造社會,自然是不會有善果的。
第四,由于“真理”不同于“道理”,即不是大眾所認同的常理而是少數精英人物所能知曉的世界奧秘,所以“真理”只能掌握在少數人手里,其宣諭權和解釋權亦被少數人所壟斷。人們常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實際上,此話大錯特錯。真理面前應該人人平等,但并不等于說可以做到人人平等?!罢胬怼钡男I權和解釋權為少數人所壟斷這一簡單的事實就決定了在真理面前是不可能人人平等的。而且情況還可能是,愈是強調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愈是沒有平等之可能。因為這句與事實極不相符的口號帶有極大的欺騙性,即非常有效地掩蓋了一些人愚民的真實用心。
第五,壟斷“真理”的少數人既然為社會精英階層,那么這些人同時也就是社會的權力階層。這在專制主義社會尤為如此。這樣一種關系決定了:一、誰的權力大,誰所擁有的“真理”也就越多,特別是最高的統(tǒng)治者幾乎等同于“真理”之本身。他或他們的所作所為也許不合常理,不講“道理”,但卻可以在堅持“真理”的名義下大行其道。二、一旦“真理”同權力相結合,同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相結合,必然地不再是價值中立的,而是變成為國家意識形態(tài)的工具,變成統(tǒng)治術的一部分。照道理,“真理”應該是客觀的??墒窃诒灰庾R形態(tài)化了之后就會因人而異,因權而異,因需要而異。這樣的“真理”實則成了地道的謊言,成了變色龍,成了任意打扮的婢女。所以我們看專制極權國家,統(tǒng)治者總是樂于拿“真理”做文章,朝令夕改,翻云覆雨,一切都是在“真理”的名義之下。
第六,“真理”之所以比“道理”更具欺騙性,根本原因在于:“道理”淺顯易懂,是常理和常識,人們很容易識別其有“理”還是沒“理”,同時也就不會輕易地盲從。而“真理”不一樣,要么是自然世界的奧秘,要么是歷史規(guī)律。這些都是平民百姓所不懂的。在“真理”面前,百姓們處于絕對的低位態(tài),只有靠上面那些精英人物灌輸給他們“真理”的知識。對于其是否有“理”,他們是不知曉的。更由于在他們的觀念里,“真理”比“道理”的層次高得多,不是一般人所能認識的,所以在他們的內心里有一種對“真理”的崇敬之情,并且由之而對“真理”的壟斷者亦發(fā)自內心的崇拜。這樣,當“真理”一旦與“道理”相沖突,他們會很自然地讓“道理”服從“真理”,而不管這“真理”究竟是真理還是謊言。
以上是我對“道理”與“真理”兩個概念的大致認識。從中不難看出二者的根本區(qū)別。更需指出的一點是,由于這許多年來,人們盲目地抬高“真理”的地位與價值,以致簡單的“道理”往往被忽視,甚至被當作負面的東西而受到貶抑,一如上文所引文字的作者那樣。其實,我對“真理”作深層次的揭示,并不意味著我反對“真理”,更不是不要人們追求“真理”,而只是想告訴世人:“真理”固然可貴,但陷阱多多;“道理”雖然沒有“真理”那迷人的光芒,但卻平實得多,實在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