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澤斌
對于許多人來說,聽到“細菌”這個詞首先想到的就是731部隊的非人行為。在日常生活中,“細菌”帶給人們的也是很不舒服的感覺,很多人甚至恨不得生活在無菌的世界里。不過,近年來興起的“益生菌”卻又讓人們開始困惑:吃細菌,真的可以益生嗎?
人體是一個細菌的樂園
自從出生的那一天起,人的身體就是一個細菌的樂園。一個成人體內的細菌總重量大約有1.5千克重,一般認為其總數至少是人體總細胞數的10倍??梢哉f,人體內細菌的復雜程度,遠遠超過絕大多數人的想象。即使是在生物和醫(yī)學獲得了高度發(fā)展的今天,人類對于自己體內細菌的認識也還是相當有限。
人體中的多數細菌寄居在腸道之中。科學家們估計細菌種類多達500~1000種,這些細菌的基因組數與人體相當,而基因總數則可能是人體的100倍以上。我們可能不會意識到,在我們日常生活工作睡覺的時候,肚子里還帶著一個龐大的生態(tài)系統(tǒng)。這個生態(tài)系統(tǒng)不僅個體數目龐大,而且處在永不停息的更新換代之中。在大腸中,每分鐘死亡和新生的細菌多達200萬~500萬,而在小腸之中,這個數字還要高上10倍。
有一些細菌是常住的,在腸道的固定位置繁衍生息;而其它一些則是流浪的,隨著食物穿腸而過,隨著腸道順流而下,細菌密度急劇增加。在人體的小腸內,大約每毫升腸液里有1000個左右的細菌;到了大腸,就發(fā)生了“菌數爆炸”,每毫升腸液里的細菌數達到了上千億。
致病菌與益生菌
絕大多數細菌會利用人體獲得生存的空間,獲取一些生存所需的資源,同時細菌的活動也給它們生存的家園帶來一些好處,比如分解一些人體不能消化的纖維、合成維生素、增強人體的免疫力等等。致病細菌,就像細菌中的“恐怖分子”,只要它們進入人體,突破了人體的防御抵抗體系,人體這個細菌的家園就會發(fā)生惡性的變化,最壞的情況下甚至導致死亡。相比之下,益生菌就像細菌中的“特種部隊”,保護著生存的家園。不過在細菌的世界里,這些特種部隊的作戰(zhàn)能力往往是不夠的,對于“窮兇極惡”的致病菌,基本上是有心無力,需要靠人體通過大量將其補充才能發(fā)揮更強大的作用。
益生菌,人類知道多少
一百多年前,俄國免疫學家梅哥尼科夫注意到保加利亞的農民比較健康長壽。他把原因歸結于他們所食用的發(fā)酵牛奶中含有的活細菌,這就是益生菌概念的產生。隨后的一百多年中,科學研究逐漸認可了這個概念,認為補充足夠數量、適當種類的活細菌,有助于人類增強免疫力、抵抗細菌感染等等。于是對于益生菌的研究,也越來越受到關注。
據統(tǒng)計,在1965~2008年之間,人們至少進行了3000項關于益生菌的臨床研究。在針對腹瀉、免疫、過敏、癌癥、女性健康等方面,都有許多新的實驗結果發(fā)表。對于細菌種類、劑量、作用機理、安全性能等方面,也進行了許多探索。
對于益生菌的研究,令人欣慰的是,至今幾乎沒有副作用的報道;而遺憾的是,問題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復雜。目前的研究取得了巨大的進展,但是距離可靠的造福人類,卻還任重道遠。
“益生菌”只是一個類似“好人”的概念,有無數的細菌可以稱為“益生菌”,且每一種都不相同:益生菌甲的功能可能在益生菌乙中完全不存在。而且,目前的研究一般都是針對一種菌的,當把多種菌混合在一起以期獲得多種功能的時候,它們之間是否會互相影響的研究還很欠缺。
益生菌,從何而來
人體腸道內的細菌有成百上千種,自然界的細菌種類更是數不勝數。什么樣的細菌能夠脫穎而出,成為萬眾矚目的“益生菌”呢?
篩選益生菌的過程有點像企業(yè)招聘。首先確定菌的來源,就像一些企業(yè)只認可某些學校的畢業(yè)生一樣,用于人類的益生菌最好是來自于人體。換句話說,從大便中分離出來的細菌“根正苗紅”,比較容易受到認可。不過,所謂英雄不問出處,有一些來源于其它生物的細菌也獲得了認可,不過認可的過程就更加曲折艱難。其次就是安全性的檢驗,它起碼不能是致病細菌,否則就像招安強盜做警察,搞不好就監(jiān)守自盜。除此之外,它還不能帶有質粒編碼的抗生素抗性基因。質粒是獨立于DNA的遺傳物質片段,可以控制合成一些具有特定功能的蛋白質。雖然抗生素抗性基因對于益生菌的生存有好處,不過這樣做的風險實在太大。特種部隊的武器流落到恐怖分子手里依然威力無窮——編碼抗生素抗性基因的質粒也是如此,在益生菌里當然是鋒利的武器,但是一旦被致病細菌盜取,就后患無窮。
安全性得到認可之后,自然就是有效性了。有效性的研究更加復雜,一是進行細菌培養(yǎng),看看它們能否經受諸如酸、消化液等的考驗,否則細菌還沒到達小腸,就被消化掉,自然也就沒有用了;二是看看它們能夠產生什么,這些產生的東西對于人體是好是壞;三是看看它們有沒有什么特異性,比如結合某種毒素,或者分解某種有害成分等等。
如果這些所謂的“體外研究”結果不錯,細菌算是通過了又一輪考驗,可以進入到下一步的“體內研究”。這一步的研究只是針對動物,看看那些體外研究的結果在動物體內是否存在,有沒有別的副作用出現,以及應該使用的劑量等等。
通過了這一步也仍然拿不到“益生合格證”,還必須進行臨床研究。臨床研究的周期長,成本高,通常需要大量的志愿者。把培養(yǎng)好的細菌給這些勇敢的志愿者服用,再次檢驗有效性和安全性。只有通過了大規(guī)模、設計可靠、對照嚴格的臨床試驗,才能認為這種細菌可以作為益生菌使用。
最后,進入商業(yè)化生產,廠家必須說明這細菌是什么,含量多少,在什么使用條件下能夠實現什么樣的功能。
可惜的是,最后這兩條,即使是目前市場上銷售的“益生菌”制品很多也沒有實現。
益生菌的希望與挑戰(zhàn)
從科學的原理和目前的臨床研究來說,益生菌的概念是可行的。因為幾乎沒有負面的研究結果,商家們也就紛紛堂而皇之地銷售了“益生菌”制品。但是,基于目前人類對于益生菌的認識水平和商業(yè)生產能力,益生菌產品能否實現所宣稱的功能是很難保證的事情。
首先,前面提到益生菌的功能必須是“特定菌株”、“特定劑量”、“連續(xù)食用”、“活細菌”等才能實現。許多商業(yè)宣傳說“研究表明,益生菌具有怎樣的功能”,列出的只是_大堆文獻中提到過的研究。也有許多廣告推銷都宣稱“細菌含量高達多少多少”,而各種細菌能夠產生效果的劑量卻相差非常大,有的每天吃一億就可以起作用,有的卻要一萬億才行。由于現在對于益生菌產品還沒有質量標準和法定檢測,所以廠家的宣傳只能依靠它們的信譽來保證。法律規(guī)范和權威監(jiān)測在這里需要更加規(guī)范。
其次,益生菌的作用是有限的。美國微生物學會2005年組織了一個益生菌研討會,會議總結明確指出“迄今為止,絕大多數益生菌在人體中的使用對于疾病處理而言都是預防和支持性的,而不是治療性的”。舉個例子,許多小孩腹瀉,醫(yī)生給開一些基于益生菌的藥物,有多大效果卻因人而異。對于益生菌治療腹瀉,一項研究結果是這樣的:不吃益生菌的小孩平均腹瀉時間72小時,正負誤差36小時:吃益生菌的小孩平均腹瀉時間58小時,正負誤差28小時。這樣的“療效”對于花了錢把“益生菌”當寶貝的家長來說也許難以接受,但是這個差異就是醫(yī)學上所認可的“有效”。其它許多所謂的“有效”也是如此,可能只是一點點改善,但是統(tǒng)計分析認為這種改善是來自于食用了益生菌,就可以總結為“具有該項功能”。
總的來說,益生菌的概念是沒有問題的。但是,目前的科學研究對于益生菌的認識還很有限,食品藥品監(jiān)管機構也沒有明確的依據來制定產品標準和規(guī)范。臨床研究的實驗結果是一回事,各路商家對其產品所宣稱的作用卻是另一回事。
[責任編輯]趙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