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澄升
以0∶1不敵智利隊的結果,宣告了巴西萊在阿根廷隊“二進宮”的失敗。比賽結束后不久,老帥便向阿根廷足協(xié)遞交了辭呈,就當人們以為剛剛率領阿根廷國奧隊衛(wèi)冕奧運會足球金牌的巴蒂斯塔將成為繼任者時,球王馬拉多納的半路殺出將球迷和媒體打了個措手不及。而在這樣一次帥位更迭的背后,則映射出了阿根廷隊在選帥上的與眾不同。
離任伴隨摩擦
通常情況下,世界杯后往往是南美球隊換帥的一個時間節(jié)點。一方面,球隊與主教練的合同通常是這個時候到期;另一方面,足協(xié)也可以根據(jù)球隊在世界杯上的表現(xiàn),決定到底是續(xù)約還是另擇新帥。然而巴西萊本次的離開,卻發(fā)生在世界杯預選賽進行期間,與以往的慣例有所不符。記性好的球迷應該記得,類似的情況四年前也曾在阿根廷隊發(fā)生過一次,當時在兩屆世界杯之間宣布辭職的是“狂人”貝爾薩。
由于阿根廷隊在韓日世界杯上沒能獲得小組出線權,早在那屆杯賽結束后就曾傳出貝爾薩即將離任的消息,但倔強的貝爾薩卻選擇了堅守崗位,直到2004年率隊接連贏得了美洲杯亞軍和奧運會金牌。當整個阿根廷都期待他能夠在2006年世界杯上取得更輝煌的戰(zhàn)績時,貝爾薩卻在毫無征兆的情況下宣布辭職。四年后,巴西萊中途辭職的原因顯然與貝爾薩有所不同,如果說后者是在洗刷了昔日恥辱之后昂首離開,那么巴西萊則是由于無法重現(xiàn)往日輝煌,不得不以失敗者的形象告別。但無論是哪一種離開方式,在主教練與足協(xié)之間都存在著很大的不愉快,可以說是以撕破臉皮的方式分手。
回顧一下歷史,會發(fā)現(xiàn)阿根廷隊的最近幾任主教練,在離開時都有些磕磕碰碰的摩擦。當帕薩雷拉在1998年世界杯后離職時,圍繞著他此前禁止球員留長發(fā)的規(guī)定,阿根廷媒體展開了一系列聲討。面對惡劣的國內輿論環(huán)境,帕薩雷拉接下來幾年寧可輾轉于烏拉圭、墨西哥和巴西,也不愿意回到阿根廷繼續(xù)執(zhí)教。直到2006年,他才回到了老東家河床隊,此時距離他離開阿根廷隊的帥位已經過去了八年。
再來看看佩克爾曼,當初在2006年世界杯率隊沖出“死亡之組”時,足協(xié)一度承諾將與他續(xù)約至2010年,但接下來僅僅由于球隊在四分之一決賽的點球大戰(zhàn)中不敵東道主德國隊,佩克爾曼也遭遇到了與無數(shù)前任相同的命運——面對來自媒體的炮轟。甚至就連本該同病相憐的帕薩雷拉,此時也出面稱佩克爾曼為“大白癡”,馬拉多納更是揚言要“砍下他的頭”。原本曾經表示愿意支持佩克爾曼的足協(xié)主席格龍多納,此時也掉轉槍口,加入到了批評者的行列中。在這樣的氛圍下,佩克爾曼不得不在輸球之后宣布了辭職決定。
相比之下,巴西萊在1994年世界杯后的經歷倒還算是“善終”。雖然阿根廷隊在該屆比賽中止步于16強,但大多數(shù)人都將此視為馬拉多納遭遇禁賽所帶來的打擊,而不是主教練執(zhí)教不力的表現(xiàn)。因此,當巴西萊帶著兩個美洲杯冠軍離開時,還是贏得了不少尊重的掌聲,也正因為如此,他才會在時隔12年后重返阿根廷隊。但如今看來,這并不是一次明智的決定,反倒斷送了他昔日在國家隊相對美好的回憶。
環(huán)境難容名帥
雖然主教練是一份以成敗論英雄的職業(yè),但是在國際足壇也并不缺少主教練風風光光離開的例子。2006年世界杯上,雖然克林斯曼沒能率隊贏得冠軍,但照樣在無數(shù)球迷的掌聲中告別了帥位。而在今夏的歐洲杯上,老帥布呂克納沒能率領捷克隊闖入八強,但是當他賽后離任遠赴奧地利執(zhí)教時,國內球迷一片嘆息。
相比之下,阿根廷隊主教練在國家隊所面臨的環(huán)境則糟糕得多。當他們還坐在帥位上時,總是面對著無數(shù)媒體和球迷的指手畫腳,幾乎每一次排兵布陣都會引起爭議,還需要警惕馬拉多納等足壇名宿時不時冒出的驚人言論。一旦他們離開了帥位,也很難聽到挽留或者祝福的話語,而是經常成為“秋后算賬”的對象,繼續(xù)遭受口誅筆伐。
這種環(huán)境的形成,與阿根廷足球的整體心態(tài)有很大關系。作為國際足壇的一支傳統(tǒng)勁旅,阿根廷的成年隊已經太久沒有登上世界之巔或者美洲之巔了。球隊上一次獲得世界杯冠軍是在遙遠的1986年,就連最近一次捧起美洲杯都要追溯到1993年。長期遠離冠軍的榮譽,令媒體和球迷很難在勝負結果面前表現(xiàn)出一顆平常心。
就在成年隊接連折戟沉沙的同時,阿根廷卻在青年賽事中接連問鼎。2004年和2008年兩屆奧運會上,阿根廷國奧隊都以明顯的優(yōu)勢奪得了金牌,阿根廷青年隊也在近四屆世青賽上三次折桂。這些青年賽事的輝煌戰(zhàn)績,與成年隊的乏善可陳形成了強烈反差??梢哉f,每一次當國奧隊或者青年隊贏得冠軍時,都讓人對阿根廷足球的明天充滿期待。然而幾年之后,當這些備受期待的新秀踏上世界杯或者美洲杯的舞臺時,伴隨著他們的卻往往是失敗。
面對這樣一種反差,球迷很容易將矛頭指向國家隊的主教練。畢竟在此前的奧運會或者世青賽上,已經證明阿根廷并不缺少具有潛力的天才,那么當這些潛力沒能在國家隊得到充分發(fā)揮時,主教練自然難辭其咎。
事實上,巴西萊下課的誘因也并不全是因為在預選賽中輸給了智利隊,畢竟即便輸了球,阿根廷隊仍然有機會進軍2010年世界杯。真正致命的是,阿根廷國奧隊兩個月前剛剛在北京蟬聯(lián)了奧運會冠軍,與之相比,巴西萊的國家隊戰(zhàn)績不佳就顯得格外刺眼,這才導致他無法繼續(xù)留在帥位上。
青年隊誕生新帥
這樣一種對于國家隊主教練極為不利的環(huán)境,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名帥入主阿根廷隊的熱情。其實在近十年的國際足壇,最成功的兩名阿根廷籍教練當屬庫珀和比安奇,前者曾經率領巴倫西亞兩度闖入歐洲冠軍聯(lián)賽決賽,后者則率領博卡青年隊多次問鼎南美解放者杯,在業(yè)界都取得了輝煌成就。但以往每逢阿根廷隊出現(xiàn)帥位更迭時,這兩位名帥卻很少流露出接手的興趣,與其說他們沒有為國效力的熱情,還不如說是國內惡劣的大環(huán)境令他們望而卻步。
早在巴西萊正式宣布辭職之前,阿根廷國內就曾出現(xiàn)過有關他繼任者的猜測,但候選名單中并沒有執(zhí)教生涯顯赫的教練,而是巴蒂斯塔和馬拉多納兩名“準新人”成為了阿根廷足協(xié)關注的對象。
巴蒂斯塔的最大資本莫過于剛剛率領國奧隊贏得金牌的戰(zhàn)績,而對于阿根廷足協(xié)來說,任命青年隊教練接掌國家隊似乎正在成為一種傳統(tǒng)。四年前當貝爾薩中途卸任,足協(xié)選擇了佩克爾曼——一名長期從事青年足球工作的教練。自1982年開始執(zhí)教以來,佩克爾曼曾經先后擔任多家俱樂部的青年隊教練,并在1994年至2001年間執(zhí)教阿根廷青年隊,期間三次率隊贏得世青賽的冠軍。在2004年執(zhí)教阿根廷隊之前,佩克爾曼幾乎沒有任何在成年隊執(zhí)教的經歷。
巴蒂斯塔的情況也與其類似,自從2000年正式成為一名教練之后,他基本上保持著每年更換一次東家的頻率,經常由于成績不佳而被俱樂部掃地出門,直至去年坐上了阿根廷國奧隊的帥位。但這名在成年隊領域內乏善可陳的教練,憑借北京奧運會上的金牌一躍成為了阿根廷隊主教練的熱門人選。
阿根廷足協(xié)之所以接連將賭注押在青年隊教練的身上,存在著兩方面的考慮:一方面,畢竟這是一群已經在其他年齡層次的國家隊取得成功的人,選擇他們至少不會聽到太多反對的聲音;另一方面,這些教練昔日在執(zhí)教青年隊期間所培養(yǎng)出來的弟子,大多會在未來幾年內逐漸成為國家隊的支柱,請出這些具有“教父”地位的人物,或許會有助于球隊內部的凝聚力,而不是像巴西萊那樣遭到梅西等主力球員的炮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