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雁逾
“問題教學法”是以問題為主線,通過創(chuàng)設情景,導出問題,引導學生積極地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中努力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探究問題,由此獲得知識,也培養(yǎng)和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能力、思維能力、科學探究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如果要達到上述效果,就必須使學生對問題感興趣,那么如何讓學生喜歡問題呢?結合我這幾年在思想品德課的教學實踐,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引起學生對問題的興趣:
一、自主學習,合作選擇的問題
教育的目的是以學生為本,為了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因此,教學應面向全體學生,通過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境,讓全體學生多角度,多向度地思考并提出一系列問題,然后通過投票選擇一個絕大多數(shù)人感興趣的問題共同探討,在這個問題的基礎上,不斷拓展、延伸、深化,以達到教學的目的。如:我在講授教科版上冊第八課《正視自我,成就自我》其中某個標題:每個人都是美麗的。我是這樣操作的:第一步:多媒體出示幾幅圖片,學生看圖片、自學課文,并根據(jù)課本內容展開豐富的想像,每個學生提出1至2個自己喜歡的問題寫在小紙片上,第二步:四人小組交流問題,并選擇1至2個大家共同喜歡的問題,然后8人小組交流選擇2個大家共同興趣的問題,并把它貼在黑板左右兩邊。第三步:全班同學抽查選出絕大部分感興趣的一個問題大家共同探討。如他們選擇的問題“美是外在重要,還是內在重要”。第四步,我給10分鐘他們辯論,在此基礎上拓展、延伸幾個問題:(1)你發(fā)現(xiàn)了哪些美?(2)你如何塑造美使自己變得更美?(3)為了使自己的校園、家鄉(xiāng)更美,你能做些什么?因為是學生自己選擇喜歡的問題,學生參與熱情非常高漲,整個課堂氛圍非常熱烈,老師參與其中只是適當糾正、點撥、歸納。像這種以培養(yǎng)學生發(fā)散思維為主,辯論、拓展為輔的課型在教育科學出版社思品書初一、二年級有很多例子,如《分數(shù)》那一課,他們選擇:分數(shù)重要還是能力重要?《規(guī)則》那一課:講規(guī)則就沒有自由了嗎?《偶像與自我》:追星利多還是弊多?《順境與逆境》:順境與逆境哪一種更有利于我們的成長?等等。
二、自主學習,自己選擇的問題
在運用問題教學法過程中,用什么方式教學是根據(jù)教材內容而定的,如果內容太多,問題也多,就不能用上述的方法,而是由學生先根據(jù)教材內容提出一系列問題,然后根據(jù)不同的學生對不同問題喜歡的程度,自己選擇解決,如果碰到班上大多數(shù)同學都難解決的個別問題,四人小組共同討論解決,然后每組派一名代表發(fā)言,其他小組也可以對這個問題進行糾正、補充、老師歸納,這樣每個同學既選擇了自己喜歡的問題,同時也傾聽了其他組的問題,有效地提高了學習效率。如我執(zhí)教人教版《我國的人口問題》這一課,學生選擇的問題有:(1)人口過多有什么危害?(2)我國人口有什么特點?(3)我們采取什么措施控制?這種措施的目的是什么?(4)計劃生育和我們青少年有什么關系等等。因為是學生自己喜歡的問題,所以探究興趣更加濃厚。
三、自己無法解決的某種困惑問題
學生認識水平畢竟有限,有些問題反映的是學生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某種困惑,或發(fā)生在自身的無法解決的事情,學生特別感興趣。如:我在上八年級第一課《走近父母》,其中學生最感興旺4的問題是:(1)孝順父母就要事事聽從父母的話嗎?(2)古代有句話“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這是真的孝順嗎?還有其他課的。如:中學生年齡還小,即使犯罪也不用判刑嗎?發(fā)展經(jīng)濟和保護環(huán)境有矛盾嗎?遇到這樣的問題,我先讓學生各小組討論,說說他們的看法再歸納、解答。
四、適合學生能力的問題
學生的能力發(fā)展有高有低,作為老師必須因材施教,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提出深淺不同問題,以適合不同水平的學生,這樣學生才能有求知的欲望,才能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大多數(shù)學生才有回答的機會,使他們在各自的基礎上都有所提高,教學才能取得真正的成效。比如在教學中,對一些特困生,有時提出一些淺顯的問題讓其去回答,有時任其選擇一個他能回答的問題,這樣樹起其學習信心,培養(yǎng)其學習興趣。至于中高能力學生,提問深一點的問題,這種方式在復習課、新課都有所體現(xiàn)。
總之,運用“問題教學法”是為了創(chuàng)造一種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讓學生在質疑思考、討論和探索中嘗試,自我思考,自我體會中獲得知識的創(chuàng)新方法。但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單純?yōu)榱藢W生讓喜歡而提問題,而不加選擇,任由學生隨意發(fā)展的話,也不利于學生知識的掌握和身心發(fā)展,特別是某些學生喜歡極端的問題,偏激的問題,要根據(jù)不同對象,采取不同方法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