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玲
在初中語文課文和中考閱讀理解的試題中,經(jīng)常會遇到類似這樣的題型: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因為這類題目能從多方面考查學生的綜合能力:包括理解、分析文章內(nèi)涵的能力,概括、提煉、表達的能力等。因此對這類熱點問題指導老師應(yīng)教會學生應(yīng)對的方法。
首先,讓學生明白“主旨”的含義及其作用。文章的主旨指通過內(nèi)容所表達出來的基本觀點,寫作意圖。也叫中心思想、主題、意旨。與其相應(yīng)的基本作用是它能概括文章的內(nèi)容,展示作者的情感,揭示文章的脈絡(luò)層次等。那么,把握文章主旨的基本要求就是必須首先把握全文,要對文中材料了然于胸,才能領(lǐng)會寫作目的和意圖。
其次,讓學生明確主旨存在和表現(xiàn)的兩種基本形態(tài)。一是見之于明確文字的文章主旨;二是無明確文字表達的文章主旨。第一種文章需要分析能力,難度不大。第二種文章既需要分析能力,還要有概括表達能力,難度偏大。
下面我們就著重針對這兩種基本形態(tài)的文章,具體跟學生講清楚幾種簡單實用的應(yīng)對技巧。
一、對于作者已明白說出主旨,不用讀者再去研究探討的文章,可用以下幾種方法來把握:
1.從文章的題目入手。題目是文章的“眼睛”,通過題目所傳達出來的信息,可以透視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和傾向。如孟子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張曉楓的《敬畏生命》,標題就直接揭示文章的主旨。
2.從文章的開頭和結(jié)尾入手。有的文章直抒胸臆,起統(tǒng)領(lǐng)全文、點明中心的作用。如孟子的《魚我所欲也》,開篇便點明“舍生取義”的主題,下文的材料都是為了支撐這一觀點服務(wù)的。有的篇末點題,卒章顯志。如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在結(jié)尾直接呼告:“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3.從分析文章中的議論、抒情句入手。這類句子含義比較深刻,往往蘊涵著作者所要表達的主要觀點、情感,在文章中起畫龍點睛的功效,在散文中要特別注意尋找這類句子。如《紫藤蘿瀑布》中的這一句:“花和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這一議論句就是文章的主旨;再如《荔枝蜜》中的:“我不禁一顫:多可愛的小生靈啊!對人無所求,給人卻是極好的東西……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卻又多么高尚??!”這一抒情句也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二、由于某種原因和目的,某種表達的需要,作者故意不直說或不能直說,而把主旨隱含在語句中。對于這類無明確文字表達主旨的文章,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
1.從概括層意、分析事件入手。有些文章的中心思想隱含在事件或文章的各個部分,要讀者作分析歸納,才能得出主旨。如《藤野先生》一文中,作者記敘這樣幾件事:東京見聞、與藤野先生相處過程、告別藤野先生,這幾件事表明了作者的為人:一位具有強烈民族自尊心、愛國心的進步青年。與藤野先生相處時作者記錄的事件有:添改講義、糾正解剖圖、關(guān)心解剖實習、了解女人裹腳等,讓讀者看到了一位正直熱誠、治學嚴謹、無民族偏見的藤野先生。
2.從作品刻畫的人物形象入手。人物形象寄予著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析人物形象也是解讀文章主旨的一條通道。如《孔乙己》、《范進中舉》、《莆柳人家》,老師在分析這樣的以刻畫人物為主的課文時,應(yīng)該都是以分析人物形象為重點,進而明確作者的寫作意圖,得出文章主旨 。
3.從寫作背景入手。背景往往告訴我們作品產(chǎn)生的根源、作者寫作的意圖,這樣也可以把握文章的主旨。如《馬說》這篇文章的主旨歷來眾說紛紜,要正確把握其主旨還得從寫作背景切入?!恶R說》大約作于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間。其時,韓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加上當時奸佞當權(quán),政治黑暗,有才之士不受重用,這些都使他痛感明主難遇。盡管如此,他仍然聲明自己“有憂天下之心”,不會遁跡山林。就是在這種心境下,他寫出了《馬說》。因此作者所要表達的見解應(yīng)歸納為:封建統(tǒng)治者應(yīng)當善于識別人才,對有才能的人尊之以高爵,養(yǎng)之以厚祿,任之以重權(quán),使他們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干。
三、另外還要提醒學生注意幾種情況:
1.允許理解的多樣性。有的文章作者的情感豐富復雜,再加上學生個體的情感差異,對同一篇文章會有不同的見解體驗,因此對這類文章主旨的把握,答案不具唯一性,應(yīng)允許甚至鼓勵學生各抒己見。如王鼎均的《那樹》,其主旨學生就有幾種理解:一是“對人與自然關(guān)系”的思考;二是 “善待生命”;三是 “反思文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應(yīng)不拘一格。
2.文章的主旨不只限于一種表達,可能以不同的方式多次出現(xiàn)。如《醉翁亭記》一文中“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這兩句都含有“與民同樂”的民本思想,沒有本質(zhì)的差別,都能體現(xiàn)文章的主旨。
3.名篇名著中的千古名句不一定是主旨句。如《愛蓮說》的名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就不能認為是主旨句,其文章主旨應(yīng)是“蓮,花之君子者也”一句?!蹲砦掏び洝返拿洹白砦讨獠辉诰?,在乎山水之間也”也不能作為主旨句。
如果讓學生認真揣摩以上的應(yīng)對技巧,融會貫通,對把握文章的主旨應(yīng)該是胸有成竹的。當然,天下文章無窮盡,把握文章主旨的方法絕不止這些,所以還要靈活應(yīng)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