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金輝
【摘 要】 本文主要從教學的“有效益、有效率”、情感教育、服務人生三個層次進行分析,對教師的有效教學實踐進行了一些實際性的思索。
【關鍵詞】 有效益、有效率 情感教育 服務人生 歷史有效教學
到底什么樣的教學才是有效的教學呢?有效的歷史教學至少有這樣兩個目標:一是《歷史課程標準》給我們教學指明的方向,即“有利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倡導學生主動學習,在多樣化、開放式的學習環(huán)境中,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與參與性,培養(yǎng)探究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提高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二是任鵬杰老師所揭示的有效教學的深層次內涵:“有效的歷史教學只是‘下位目標,但必須從屬于歷史教學的‘上位目標——服務人生,亦即用‘整體歷史觀幫助學生認識自己、做好自己……這才是歷史教育的終極取向,這才是標準,才是衡量歷史教學是否有效的尺度?!雹賰烧邞蔷o密聯(lián)系、互相促進的一個整體,沒有第一個目標的達成,第二個目標只能是水中花,霧中月。
那么,作為歷史教師的我們,怎么教才能讓學生轉變學習方式?怎么教才能服務于學生的人生?課堂上歷史教學的有效性該立足于哪些方面呢?近期筆者聽了三位教師的幾節(jié)課,本文就以他們的幾個教學片斷來談談教師教學有效性的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有效教學首先要保證教學“有效益”、“有效率”
有效的歷史教學,首先重要的是教師的教學內容、教學過程合乎教學規(guī)律,與歷史的課程標準相符合,與教學目標的要求相一致,并在教學中盡可能地提高教學的效率,從而使學生正確地領會掌握每堂課所需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等,這是有效教學的第一層次,也是有效教學的前提和基礎。
1.有效益
教學效益是指教學活動的收益、教學活動價值的實現(xiàn)和教學活動目標的達成②。對歷史課堂教學來說,有效益是指師生互動過程中歷史知識與能力目標的達成、情感的體驗與預期教學目標一致或吻合。
教學片斷一:在進行《“人是萬物的尺度”》一課教學時,教師引導學生指出教材所敘述的幾位智者代表性人物,并引出他們的核心觀點:“人是萬物的尺度?!币韵率菐熒g的教學情況。
師:大家看到這句話肯定有許多想法,這句話是人類歷史上很偉大的一個命題,不同的人肯定有不同的看法,不知道同學們有什么樣的想法,你是否贊同這句話呢?
(學生相互討論)
生:我不同意“人是萬物的尺度”的論點。我舉個例子,比如,人們去動物園看猴子,給它東西吃,逗它,跟它玩,猴子一吃游客給的香蕉,看猴的人就笑了,這是我們人的看法,可是,也許猴子也在想,這些人類怎么這么奇怪,喂香蕉,有什么好喂的?就算猴子吃了人給的香蕉,猴子也未必是被人逗樂,很有可能,它在吃香蕉的時候也在得了便宜又賣乖——在偷著嘲笑人呢!因此人有人的尺度,猴子有猴子的尺度,人不是萬物的尺度。
生:我贊同“人是萬物的尺度”的論點。我也以猴子為例,在動物園人給猴子吃香蕉,就說明了即使是猴子這樣聰明的動物(沒考證),也是受人類的支配,世界上所有的規(guī)則都是由人來制定的,因此人是萬物的尺度。
生:我不同意前面一位同學的觀點,我們看到即使猴子被人關在籠子里,人還是不能左右其思想,它對外界事物的反應還是以自己的想法為轉移的,并不是以人的標準進行,說明人不是萬物的尺度。
……(許多學生都圍繞猴子話題展開討論,教師看到情況不對連忙制止了這個討論)
在以上討論環(huán)節(jié)中,教師的本意是想通過討論讓學生認識到:在當時神學占統(tǒng)治地位的社會環(huán)境下,這個口號的提出沖破了傳統(tǒng)的人與神關系的思想束縛,否定了神的存在,首次將人置于人類歷史舞臺的中心。但這句話也流露出主觀主義和相對主義的色彩。學生圍繞著猴子的問題展開了討論,學生的想法完全超出了教師的教學設想,使教學結果與預期教學目標出現(xiàn)脫節(jié),教師只能讓討論草草收場。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達到的目標充其量只是“人是不是萬物的尺度”,沒有使學生認識到其對思想解放的作用,因此學生的討論是沒有效益的,教師的教學設計也是如此。如果在討論前,教師向學生說明討論時要關注“人是萬物的尺度”的思想提出時的社會背景,讓學生在當時背景下去理解這句話的價值,討論就不會變成一種無謂的爭論。
2.有效率
效率是指單位時間里完成的工作量。根據這個定義,可知“效率”一詞是與時間緊密聯(lián)系的??梢赃@樣理解:教學有效率是指教師用盡可能少的教學投入(時間、精力、努力等)或教學所耗獲得了盡可能多的教學產出或教學所得,即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的進步與發(fā)展,實現(xiàn)教學目的,達到預期效果。
教學片斷二:(出示材料)
甲 乙
春愁難遣強看山, 北上聯(lián)軍八國眾,
往事驚心淚欲潸; 把我江山又贈送,
四百萬人同一哭, 白鬼西來做警鐘,
去年今日割臺灣。 漢人驚破奴才夢。
這是教師在分析孫中山提出三民主義的背景時引出的甲、乙兩段材料。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社會背景一直以來是學生較難理解的知識點,因為此時的清政府統(tǒng)治經歷從日益腐敗到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tǒng)治中國的工具,中國經歷了從民族危機的加深到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過程。學生對這個社會背景是較難理解掌握的,教師在平時教學中又找不到很好的材料,課堂中常常需要花一番時間來說明,但這個知識點在本課中既不是重點也不是難點,因此如將教學時間大量花在這里必然影響課堂教學的效率。
而這位教師引用的這兩段材料,使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列強對中國侵略不斷加深,清政府統(tǒng)治日益腐敗的背景,短短幾分鐘時間就把這個歷史背景輕而易舉地交待清楚了,甚至教師不用分析,讓學生看看這兩段材料就一目了然了。
45分鐘的課堂是師生共同戰(zhàn)斗的主戰(zhàn)場,不管是教師還是學生都要注意教與學的方式、方法,要向45分鐘的課堂要效率,要讓學生掌握更多、更扎實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在教學中,老師要盡可能多地找最簡單最明了的方式來解決一個問題,從而最大限度地達到教學的效率。
第二層次:有效教學還要讓學生的思想有“震撼”
沒有思想的碰撞不可能產生思想的火花。教師在教學中除了讓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外,還應該通過自己的教學語言、教學環(huán)境讓學生的思想產成共鳴,形成學生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從而為“服務人生”——歷史教育的終極目標——邁好步,起好頭。
教學片斷三:出示油畫《蘇格拉底之死》(法國畫家雅克·路易·大衛(wèi)的名作,1787)
(教學導入)這幅畫鮮活生動地記錄了蘇格拉底臨終受刑時的情景。據柏拉圖《裴多》記載,蘇格拉底被判處死刑到受刑共有30多天之久,在這30多天里,蘇格拉底天天在監(jiān)獄里與他的門徒談論靈魂、生死和永生等問題。
就在行刑的前一天,他的弟子們還極力想說服蘇格拉底逃亡,他的大弟子克力同甚至已經買通了獄卒,但這些建議都被蘇格拉底禮貌地拒絕了。他要服從城邦的律法,同時又要堅持自己的理性,所以他只有一個選擇——死。
當接過毒杯的那一剎那,我們可以看到,蘇格拉底的神情安詳而高亢,絲毫也沒有因為面臨死亡而表現(xiàn)出任何哀傷和怯懦,他的舉動感染了在場的每個人:獄卒掩面而泣,弟子們嚎啕大哭。
那么,到底是怎樣的信念支撐著蘇格拉底從容、淡定地面對死亡呢?
(進入教學過程)……
(結束語)最后,讓我們再次回到《蘇格拉底之死》這幅油畫,我們從哪里開始,就在哪里結束。在這個人情日益冷漠的時代,讓我們像蘇格拉底一樣關注人、肯定人、熱愛人吧!但愿蘇格拉底面對死亡時的從容和淡定能夠激勵我們去坦然面對我們面臨的困難吧!
這是教師在講授《“人是萬物的尺度”》一課時的導入語和結束語。在這里這位教師通過自己富有感情的描述讓學生從一開始就沉靜在蘇格拉底死前的那個畫面中,被深深地感染了,而最后的結束語再一次讓學生的心靈受到了洗禮。我想這樣的教學就是有效教學所需要的,即有效的歷史教學應是注重歷史的德育功能,有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社會價值觀的教學。就像齊健老師所說的:“教學的‘有效應著眼于有效促進學生生命整體發(fā)展的課堂……課堂教學的最高境界應當是——震撼,以及震撼之后帶來的長久的思考!”③
新一輪的課程改革與以往課程改革的不同是把“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列入了課程目標,其目的在于通過學習歷史而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并使之堅定,從而服務于學生的人生,服務于我們的社會。因此,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教育是歷史教育的生命。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充分發(fā)揮歷史學科的情感價值功用,否則,即使學生把歷史知識掌握得滾瓜爛熟,如不能有正確的人生價值取向,這樣的歷史教學根本算不上是有效的歷史教學。在這位教師的教學中,通過《蘇格拉底之死》讓學生領悟到了堅持真理的重要性,培養(yǎng)了學生追求真理、追求科學的精神以及樂觀的、積極進取的、不畏艱苦的高貴品質,從而為其人生的發(fā)展打下良好的基礎。上這樣的課,學生收獲的不僅僅是歷史基礎知識,更重要的是情感的有益升華。
第三層次:有效教學的最終取向是讓學生“服務人生”
歷史學從本質上就是總結“人”的發(fā)展歷史。歷史教學擔負的是通過總結歷史經驗教訓,從宏觀來說是為人類的文明進步服務,從微觀來說是為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服務。人類發(fā)展進步需要什么我們就教什么,學生的健康成長需要什么我們就講什么,但說到底就是“學生的學習需求主導著教師的教學”。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方向,也是有效教學的最終取向。
教學片斷五:選擇:沉睡?睜眼?
選擇:順從?變革?
選擇:守舊?創(chuàng)新?
這是在上《順乎世界之潮流》一課時教師所設計的總的板書,分別說明在鴉片戰(zhàn)爭后、甲午戰(zhàn)爭后、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后,先進的中國人該如何選擇?通過教學使學生得出先進的中國人分別選擇了睜眼、變革、創(chuàng)新(革命)。最后,教師又出示這樣一段材料:
每個人的前面有千條萬條的路可以去選擇:你可以選擇順其自然地行走,也可以選擇逆水行舟;你可以選擇做一只禁錮在喧囂鬧市里的籠中之鳥,也可以選擇在山川湖泊做一只自由飛翔的閑云野鶴……選擇是自由的,那么在當今多樣化的社會中,你會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路呢?
這位教師通過板書的設計和教學讓學生掌握了這樣的方法:從鴉片戰(zhàn)爭后先進的中國人不斷順應時代潮流做出選擇說明,我們在選擇人生時也要順應時代,順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因而最后的提問會使學生自然而然地得出:我們應該以國家的需要、時代的呼喚、個人的特長興趣和愛好等這些標準來選擇自己的人生,從而使自己逐步樹立和增強對國家、民族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努力做一個現(xiàn)代社會的合格公民。
有人說:“教育的真實目的是改變學生的行為,使他們能夠完成那些在教育之前不能完成的事情?!备鶕@一思路,我們可以認為有效教學是指學生的進步和發(fā)展。而有無進步和發(fā)展是對有效教學質的規(guī)定,進步和發(fā)展的程度是對有效教學量的把握。學生的進步和發(fā)展表現(xiàn)為通過老師的教學,掌握了解決問題的方法,而這些方法的掌握最終是以服務人生為目的——“以史為鑒”,立足于解決現(xiàn)實問題。這是歷史教學的終極價值取向。
綜上所述,有效的歷史教學首先是教學過程的有效性、有效率,在此基礎上還應使學生的思想受到震撼,以及震撼后帶來的長久思考,最后用學到的方法來服務學生的一生,使學生能持續(xù)發(fā)展與和諧發(fā)展。
參考文獻:
①任鵬杰.歷史教育的終極取向:從根本上追問什么是有效的歷史教學.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07(5):5
②姚利民.有效教學論:理論與策略.湖南大學出版社,2005.25
③齊健.歷史教育的終極取向:從根本上追問什么是有效的歷史教學.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07(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