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曉容
中學語文教材大多從中國傳統文化寶藏中擷取而來,有著深厚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底蘊。在對學生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如何將傳統美德教育滲透到語文教學中是中學語文教師面臨的重要任務。本人結合多年的理論學習和教學實踐,總結出以下三條有效途徑:
一、認真發(fā)掘語文教材中的傳統美德教育素材
中學語文教材選取的作品大多是佳作名篇,每篇文章都是傳統美德教育的優(yōu)秀素材。為了取得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道德教育的最佳效果,教師在備課時要認真挖掘教材,吃透教材內容,對作者的生平、寫作的時代背景和文章的重點段落、中心思想及語言表達等環(huán)節(jié)進行充分準備,尋找教材內容與傳統美德教育相滲透的最佳結合點,恰到好處地將其滲透到教學環(huán)節(jié)中。
以蘇教版八年級(上)語文課本為例,全書分別為“長征組歌”、“愛國情懷”、“至愛親情”、“江山多嬌”等六個主題單元,每一單元都濃縮著中華民族的一種傳統美德。教師應該認真分析和把握每一單元的中心內容和教學目標,結合課文內容和體裁選擇最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模式,引導學生閱讀、分析和理解這些課文,通過對教材的領悟以獲得最大的道德教化。
二、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傳統美德教育
葉圣陶先生曾指出語文“既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而且是一門動情的藝術,語文教學充分體現美學思想、人文素養(yǎng)、愛國情感、歷史文化傳統和科學精神”。正是語文教學的這種情感化、審美化和形象化的特性決定了語文教學中的傳統美德教育是以潛移默化的形式出現的,強調的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滲透。語文教學是一種“滲透式”的德育教育。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這種“滲透”有以下方法:
第一,引導學生通過誦讀產生相應的道德情感體驗。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朱自清先生也認為:“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其意義的獲得,一半在聲言里頭。”因此,誦讀是學生感知教材的主要途徑,進入作品的橋梁。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誦讀興趣,首先,教師要進行范讀,以帶給學生美的精神享受;然后,指導學生朗讀,針對學生在朗讀中出現的速度、節(jié)奏、重音等問題進行指導。與此同時,教師可以結合課文內容,采取齊讀、分角色朗讀、配樂朗讀等多種形式渲染氣氛,使學生在誦讀過程中產生相應的情感反應,并與作者的情感體驗產生共鳴,使學生的心靈受到震撼,從而使傳統美德在無形中滲透到學生的心靈中。
詩歌一般具有抑揚的韻律和簡潔的句式,是語文課本中最適合朗讀的體裁。不同的節(jié)奏、韻律和聲調等表達出不同的感情。比如蘇教版八年級(上)語文課本中,何敬平的《把牢底坐穿》一詩,句式簡短、節(jié)奏緊湊、聲調激昂。朗讀時,學生能真切體會到革命者高昂的斗志和為革命獻身的堅定信念,精神境界也得到升華。
第二,指導學生理清文章思路,概括中心思想。
“作者思有路,遵路識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蔽恼碌膶懽魉悸泛椭行乃枷胧亲髡咚枷敫星榈募畜w現。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指導學生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領悟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也是滲透傳統美德教育的有效方法。想要理清文章思路,找出中心思想,教師應指導學生分析文章結構層次、段落劃分、找線索、抓“文眼”等,還可以適時地引導學生討論文章思路和中心思想,在討論中作出道德選擇。
比如,在講授蕭乾的《棗核》一文時,教師應該提示學生抓住“棗核”一詞,“棗核”既是文章的敘事線索,又是文章的感情線索。這樣就幫助學生摸清了作者的思路,使學生感受到美籍華人的思鄉(xiāng)愛國之情。
第三,創(chuàng)設情境,潛移默化地感染學生。
英國作家弗吉尼亞·伍爾夫認為:“我們是通過自己的感情來獲得書中啟示而不是通過別人理智的評判。一旦感覺的神經,把一股激動之情滲透到心靈時,我們便會獲得主要的啟示?!币虼?,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注重激發(fā)學生的道德情感,創(chuàng)造學生情感投入的意境,即所謂的情境教學。創(chuàng)設情景的關鍵在于教師根據課文內容,采取多種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感覺器官和思維器官。教師可以采用語言描述、幻燈片、音樂渲染和學生表演等方法營造氛圍,創(chuàng)設與課文內容相應的情境,使學生與作者思想感情產生共鳴,從而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
在《蘇州園林》這一課的講述中,教師可以通過播放幻燈片的形式向學生展示全國各地名勝古跡的圖片,并伴以優(yōu)美的旁白,這樣便能引導學生進入文章所描繪的意境,在賞心悅目中受到感染。這一過程不僅讓學生開闊了視野,而且讓學生切身感受中華文明的燦爛輝煌和源遠流長,進而強化了學生熱愛祖國、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等積極健康的情感,達到因文解道、因道悟文的目的。
三、在語文課外活動中滲透傳統美德教育
行為習慣需要在實踐活動中不斷訓練和養(yǎng)成。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是對課堂教學的補充,也是進行傳統美德滲透,養(yǎng)成學生良好道德行為的重要途徑。
教師應該選擇當代中學生普遍存在的一切以自我為中心、奢侈浪費、追求物質享受、缺乏毅力、不尊重長輩等現實問題,利用課余時間有針對性地組織讀書講座、演講比賽、書畫展覽、辦板報刊物、參觀游覽和實地寫作等各種形式的課外活動,把相應的傳統美德教育內容融入這些活動中。這些活動引導學生自覺由道德意識走向道德實踐,不僅有利于發(fā)展學生的個性、特長,而且使學生在活動中不知不覺地受到思想熏陶,萌發(fā)積極向上的道德情感,達到傳統美德教育的滲透效果。
總之, 傳統美德教育在語文教學中的滲透是一項系統工程,貫穿于語文教學的全過程。語文教師只有將傳統美德教育從教材延伸到課堂,再從課堂延伸到課外,才能收到傳統美德教育的持久、顯著效果,實現語文教學傳遞知識和塑造人格的雙重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