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吉辰
提及地震,所有的中國人都不會忘記四川汶川“5.12”大地震.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了解一下有關地震的一些知識吧.
我們常說“腳踏實地”,仿佛大地非常平靜,十分安全.其實,據地震科學家精確測定:全球每年發(fā)生地震500多萬次,你算一算,平均每天要發(fā)生1萬多次呢!你可能會奇怪地問:“那么多地震,我怎么感覺不到?。俊笔堑?,這些地震極大多數都是極其微小的,只有精密儀器才能夠探測到.
強烈地震是人類最慘烈的自然災害之一,直接災害發(fā)生后,還會引發(fā)出次生災害,如山崩堵塞河道引起“堰塞湖”……
那么,為什么會發(fā)生地震呢?
關于地震古老的傳說
在古代,人們對大地震十分敬畏,對于地震發(fā)生的原因,常常借助于神靈的力量來解釋.在我國,民間普遍流傳著這樣一種傳說,他們說大地是由一條大鰲魚托浮著,時間長了,大鰲魚就想翻一下身,只要大鰲魚一翻身,大地便會顫動起來.
在古希臘的神話中,海神普舍頓就是地震的神,它一生氣就會發(fā)生地震.南美還流傳著支撐世界的巨人身子一動,就會引起地震的說法.古代日本認為,日本島下面住著大鯰魚,一旦鯰魚不高興了,只要將尾巴一掃,日本就要發(fā)生一次地震.除此之外,埃及和印度也有關于地震是由于地下住著的動物在作怪的傳說.
隨著科學的進步,現在誰也不會相信這類迷信的說法了.
為什么會發(fā)生地震呢
其實,地震就是地動,是地球表面的振動,就像風雨雷電一樣,是一種普通的自然現象.我們小學自然課里學過:地球的結構就像雞蛋,可分為三層.中心層是“蛋黃”——地核;中間層是“蛋清”——地幔;外層是“蛋殼”——地殼.地震,一般發(fā)生在地殼之中.
原來,地殼并不是“鐵板一塊”的一片,它是由一塊一塊的“板塊”構成,板塊中有的塊大,有的塊小.地殼中大的板塊有六個,如果一旦受到力的作用,就會使地殼中的巖層變形、斷裂、錯動,發(fā)生地震.世界上85%~90%的地震,都屬于構造地震.四川“5.12”汶川地震,就是來自于印度板塊推擠青藏高原的相對運動.中國的很多地震,都起因于這個大陸板塊的碰撞過程.
引起地殼振動的原因很多,有人為的原因,比如核爆炸、開炮、機械振動等;也有自然界的原因,比如構造地震、火山地震等.地震可能與天文因素有關,主要指太陽、月亮對地球產生的引潮力,它可以引起地球表面流體的潮汐(如海潮、大氣潮等),這種引潮力對于地殼巖石也有推拉的作用,雖然不能像海水一樣涌來涌去,但是長年累月的積累,這種引潮力的作用也不可小看.一旦引起板塊之間的擠壓,也會引發(fā)地震!
衡量地震大小的尺子
地球上的地震有強有弱.用來衡量地震強度大小的尺子有兩把,一把叫地震震級,另一把叫地震烈度.
地震震級是衡量地震大小的一種度量.每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它是根據地震時釋放能量的多少來劃分的,震級可以通過地震儀器的記錄計算出來,震級越高,釋放的能量也越多.我國使用的的震級標準是國際通用震級標準,叫“里氏震級”.
各國一般將小于1級的地震稱為超微震;1級至3級的稱為弱震或微震;3級至4.5級的稱為有感地震;4.5級至6級的稱為中強震;6級至7級的稱為強震;大于7級的稱為大地震;8級以上的稱為巨大地震.
迄今為止,世界上記錄到最大的地震為8.9級,是1960年發(fā)生在南美洲的智利地震.
地震烈度是指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受地震破壞的程度.對同一個地震,不同的地區(qū),烈度大小是不一樣的.距離震源近,破壞力就大,烈度就高;距離震源遠,破壞力就小,烈度就低.
震源、震中和地震波
一次地震的發(fā)生,只有在一定范圍內的人們才能感覺到.地球內發(fā)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震源上方正對著的地面稱為震中.震中及其附近的地方稱為震中區(qū),也稱極震區(qū).震中到地面上任一點的距離叫震中距離(簡稱震中距).距震中在100千米以內的稱為地方震;在1 000千米以內的稱為近震;大于1 000千米的稱為遠震.
地震時,在地球內部出現的彈性波叫做地震波.這就像把石子投入水中,水波會向四周一圈一圈地擴散一樣.地震波的能量在“震源”處最大,在傳播過程中逐漸減弱,傳到一定的距離,就可以弱到人們感覺不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