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寅
我國古代郵驛通訊已有三千年的歷史。秦代全國修馳道,“車同軌,書同文”,促進了郵驛通信。到了唐代發(fā)展為陸驛、水驛和水陸兼辦三種。宋代各州縣設置“急遞鋪”,日夜不停地遞送文件。元代實行行省制度,還有健全的驛站組織,元中期全國設1500余處,通達邊情,發(fā)布號令。明代沿襲舊制,當時北京至南京的郵驛路線從北京出發(fā)經(jīng)山東入江蘇境內(nèi),沿途所設重要郵驛有泗亭、彭城、大邳、淮陰、界首、盂城、邵伯、廣陵、儀真、龍?zhí)?,直達南京。直到清代末期,郵驛才為現(xiàn)代郵政所代替。
據(jù)張允生在《邵伯驛站》中介紹,“驛站的任務是為官府傳遞公文,并供來往官員途中歇宿、換馬。驛馬頸下系鈴子與一般馬鈴又不同,響聲特大,路人聽到馬鈴聲要迅速讓道,否則踏死人不償命”。
高郵地處江淮要沖,古運河貫穿其南北,城南水碼頭舟船輻輳,車水馬龍,是歷代漕運、鹽運必經(jīng)之地。城南運河岸邊有一座古盂城驛,據(jù)明隆慶本《高郵州志建置志》記載:“秦并楚,(高郵)又屬秦,始建臺置郵亭,名秦郵?!斌A站建于明洪武八年(1375),又稱盂城驛,取秦觀“吾鄉(xiāng)如覆盂,高踞揚楚脊”之詞義,嘉靖三十六年(1557)毀于倭亂。隆慶二年(1568)由知州趙來亨重建,道光年間重修。據(jù)《盂城驛簡介》記載,“盂城驛原規(guī)模宏大,有正廳五間、后廳五間、送禮房五間、庫房三間、廚房十四間、馬神廟一間、馬房三十間、前鼓樓三間、照壁牌樓一座。驛北為驛丞宅,驛旁為秦郵公館,堤上有迎賓客的皇華廳,東南有馬飲塘……”
盂城驛舊址于1958年文物普查時被發(fā)現(xiàn)。1993年高郵市人民政府開始修繕,迄1995年竣工。漫步南門古街,一座巍峨高聳的牌樓引人注目,坊中嵌“華皇”二字。街道兩旁商戶林立,仍保持昔日風韻。
郵驛博物館就坐落在街的東側。古樸典雅的秦郵亭建立在運河堤旁,亭翼雙層,四角飛翹,沿石階登臨,可見風帆點點,碧波蕩漾,一派江南水鄉(xiāng)景色。驛站門廳上懸“古盂城驛”、“郵驛博物館”匾額,廳旁建鼓樓一座,下層設門,上層為木格扇窗,巍巍壯觀,有聯(lián)曰:“千家煙火接城,一角郵亭傍水濱?!眱?nèi)建門廳、皇華廳、駐節(jié)堂、庫房、禮賓軒、陳列室二間、回廊、馬神廟、水池、鼓樓、馬棚、石馬等,布局合理有序,昔日輝煌儼然再現(xiàn)。
禮賓軒建筑典雅,陳設古樸,題聯(lián)“梅寄春風勞驛使,葭懷秋水托鴻郵”。陳列館以翔實的史料、豐富的圖片,布置有“中國古代郵驛史展覽”。馬神廟內(nèi)有一精美的駿馬雕塑,體態(tài)逼真,令人想見當年駿馬奔馳于途的雄風。
一座玲瓏的庭院設置于回廊環(huán)繞之中,墻壁上陳列拓片多幅,皆系有關驛站詩篇的筆墨精品。院內(nèi)水池清澈見底,花卉競相開放,竹影婆娑,更顯得環(huán)境清幽,極具詩情畫意。
盂城驛于1996年11月被國務院批準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中國郵文化節(jié)在此舉行。
附高郵市政府重建秦郵亭碑文如下:
高郵置郵亭,遠自秦代,距今二千余年矣。秦王嬴政二十四年(公元前二二三年)于茲地筑高臺,建郵亭,故名高郵,亦稱秦郵。漢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一一八年)設高郵縣。其后,或軍,或路,或府,或州,而高郵之名亙古及今。神州之大,以郵為市、縣者,唯高郵而已?!班]”實吾邑之根,發(fā)展之脈。惜年代綿邈,古亭湮沒,欲憑吊者為之扼腕。高郵素稱名區(qū),人文薈萃,名勝錦粲。歷代游客,把臂流連,歌詠揮毫,陶醉其間。欣逢盛世,政通人和,恢復古跡,以郵興郵,賡續(xù)前賢,激勵后人,爰于盂城驛西南三十余丈處、運河東堤腳下重建斯亭,撰文勒石,俾傳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