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 蘇 余 勁
摘 要:尋租現象已經滲透到社會經濟的各個領域,稅務尋租行為已經給我國經濟社會帶來了嚴重的危害,通過尋求租金的三個層次探討稅務尋租行為的主要表現,同時從制度經濟學的角度分析其產生的原因并提出遏制稅務尋租的對策,為我國建立一套健全、和諧的稅務管理制度和模式提供一些思路和啟示。
關鍵詞:稅收管理;尋租行為;制度創(chuàng)新
1 稅務尋租行為的主要表現
根據布坎南(J.M.Buchanan)尋求租金的三個層次,我們可以把稅務尋租行為的主要表現在三個層次中進行說明:第一層次的尋租表現在納稅人為了獲得稅收優(yōu)惠或少交稅款,直接賄賂稅務官員或通過院外游說、施加壓力影響政策的制定等,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錢權交易”,這一層次的尋租常見于經濟尋租。如不符合一般納稅人條件的納稅人為獲得一般納稅人資格,通過賄賂稅務人員取得一般納稅人資格而得到稅收收益;第二層次的尋租表現在由于第一層次的尋租給部分稅務官員帶來了經濟利益,從而吸引人力、財力和物力對稅務官員這一肥缺職位的爭奪活動,這一層次通常是以政治尋租為主。這種現象在我們生活當中屢見不鮮,許多人員都不惜一切代價都想進入稅務部門工作,這其中的收益可見一斑;第三層次的尋租表現在稅務系統(tǒng)以外的其他政府部門或司法部門官員,在處理稅務事項時利用職權所從事的經濟尋租或政治尋租活動,這是更高層次的尋租,也是危害最為嚴重的尋租行為。如我們現行的燃油稅改革遲遲不能推進的原因是諸多部門之間的利益博弈,各相關利益集團都想從其中獲得一杯羹。雖然納稅人一般會在第一個層次展開尋租行為,但它會誘發(fā)其他層次的尋租發(fā)生,所以稅務尋租行為通常會滲透到各個層次。
2 稅務尋租行為的制度分析
按照經濟學家們的解釋,尋租行為產生的起源是“理性經濟人”假設,認為尋租產生的根源是經濟人自私自利的緣故。但我們制度經濟學的角度進行分析,認為稅收經濟信息不對稱和稅收征管制度與稅收制度的不完善才是稅務尋租行為產生的根本原因。
2.1 稅收經濟信息不對稱性
根據委托代理理論,政府、稅務機關、稅務人員與納稅人之間存在著委托——代理關系。四者的目標函數名義上是一致的,但實際上卻不盡相同。政府站在全局的高度,追求社會福利最大化,謀求資源配置達到帕累托最優(yōu),而其他主體的目標函數卻是自身效用最大化,從而使每個人在既定的資源稟賦條件下福利最大化。由于政府、稅務機關、稅務人員和納稅人之間由于政策制定中的信息不完備(由此產生政策質量的問題和少數人專制的問題)及政策執(zhí)行中的信息不對稱(從而產生委托代理問題和監(jiān)督的問題),這樣就會存在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進而就會產生稅務尋租行為。
2.2 正式規(guī)則不完善
正式規(guī)則不完善主要是指我國現行的稅收法律制度和稅務征管制度的不完善。突出表現在稅收立法層次低、稅收征管制度與其他制度不配套、稅收管理中缺乏完善的監(jiān)督制度、法律當中規(guī)定的執(zhí)法空間過大等。在我國現行的稅收法律體系中,只有個人所得稅法、企業(yè)所得稅法(07年修訂)、稅收征管法由全國人大頒布的,其他的法律法規(guī)都是由國務院或相關部門頒布,到目前為止我國尚未有一部稅收基本法,可見我國稅收立法的層次還是比較低的。在稅收法律和法規(guī)制度中,大量未做明確規(guī)范的條款和客觀上存在的自由裁量權給了某些稅務人員腐敗帶來了機會。如《征管法》第六十四條規(guī)定“納稅人不進行納稅申報,不繳或者少繳稅款的,由稅務機關追繳其不繳或者少繳的稅款、滯納金,并處不繳或者少繳稅款50%以上5倍以下的罰款”。這類規(guī)定對于稅務機關來說,具有較大的自由裁量權,但同時也給納稅人提供了很大的尋租空間。
2.3 非正式規(guī)則乏力
非正式規(guī)則包括對正式規(guī)則的拓展、細化與限制、內部實施行為規(guī)則和社會公認的行為準則。一個完善的非正式規(guī)則能減少交易成本,使交易雙方以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效率完成交易。當然,一個薄弱、乏力的非正式規(guī)則卻帶來相反的效果。我們這里所講的非正式規(guī)則乏力主要是指與稅收相關的意識薄弱。如現行的稅務征收宣傳過程中,只片面的強調納稅人的權利和納稅人的義務,而不忽視征稅人服務意識和納稅人的權利。如我國現行的稅務宣傳口號是“納稅是每個人應盡的義務”。而美國卻打出“納稅,是我們?yōu)槲拿鞲冻龅拇鷥r”,可見,這樣的宣傳就少一些生硬,多一些溫馨,更為納稅人所接受。若我國不改變這種不平等的現狀,和諧的稅務管理環(huán)境是難以實現的。
2.4 實施機制弱化
我國目前實施機制弱化主要表現在尚未建立完善的懲罰與激勵相容機制,即違約處罰力度過小,激勵機制尚未建立。判斷稅收征管制度是否高效,除了與稅收相關的正式規(guī)則與非正式規(guī)則是否完善和健全以外,更主要的是看這個稅收征管實施機制是否有效。假如沒有有效的實施機制,任何完美的規(guī)章制度都將形同虛設。在西方國家通常按照納稅人是否誠實申報納稅,分為不同的等級,并對其在稅收稽查、稅收優(yōu)惠等方面給予不同的待遇,激勵納稅人誠實納稅,而目前在我國稅務界幾乎是一片空白。同樣對于稅務人員的處罰只作了法律責任的規(guī)定,在現實當中并未落到實處。
3 遏制稅務尋租行為的對策思考
3.1 進行制度創(chuàng)新,從根源上遏制尋租
稅務尋租行為之所以如此泛濫,是因為稅務征納行為當中存在大量的租金,要從根源上遏制尋租行為,治本之策必須進行制度創(chuàng)新,主要包括稅收制度和稅收征管制度。以制度創(chuàng)新遏制尋租行為,就是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稅收法律體系。1994年經過一輪稅收改革之后,較為合理的稅制體系已初步形成,但隨著市場經濟的建立和完善,稅制結構與新形勢下經濟結構和產業(yè)結構還存在一些不和諧的地方。胡錦濤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指出“要繼續(xù)深化財稅、金融等體制改革,建立一套有利于科學發(fā)展的財稅制度”。2007年3月16日十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通過了企業(yè)所得稅法,增值稅轉型試點已擴大到東部省市進行,可見新一輪的稅制改革已揚帆啟航了,新稅制改革應在科學發(fā)展觀的指導下逐步推進,從而使各具體的稅制相互協(xié)調、互為補充。
3.2 強化執(zhí)法力度,增加尋租成本
在當前社會中,稅務尋租行為如此猖獗,不僅與我國現行的制度設計欠缺有關,同樣與我們的執(zhí)法力度薄弱和尋租成本過小有很大的關聯(lián)。也就是說,對于非法尋租行為我們要加大尋租成本,有必要加強懲罰力度,使從事尋租行為的主體在權衡尋租、創(chuàng)租、抽租帶來的收益與成本的比較中,理性選擇放棄尋租行為。對此,我們首先要提高查處非法尋租行為的概率,經過稅收學家斯里尼瓦森論證,稽查的概率越高,預期所獲得的收益就越少,那么尋租行為自然就會降低。另外,對于已查處案件進行公開處理,不僅要加大處罰力度,維護司法的威懾力和尊嚴,同時還可以通過相關的媒介進行通告,加大非法尋租活動的心理和精神成本。這樣,使得非法尋租活動帶來的風險遠大于收益,尋租行為主體經權衡得失后,將會理性地放棄尋租行為,從而使非法尋租行為得到有效的控制。
3.3 建立激勵與處罰相容機制,從而減少尋租的發(fā)生
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曾說:“每一個人的利益在于能過著盡可能做到的安逸生活。如果對于某種非常吃力的義務,無論他履行與否,其報酬完全一樣,那他的利益至少是通俗意義上的利益,就是全然不去履行義務。假設這時某種權力不允許他放棄職務,那他就會在那種權力范圍內,盡量敷衍了事?!彼员仨毥⒑侠淼睦鏅C制,提高稅務人員的待遇,良好的激勵機制有利于稅務機關和稅務人員減少稅務的尋租、抽租、護租行為。同時要借鑒西方國家的經驗,對于從事稅務尋租并導致嚴重危害的稅務人員給以永遠開除公務員隊伍并給以嚴厲的法律制裁。同樣要建立納稅人信用評價制度與誠信納稅申報制度,對于誠實申報納稅的單位和個人納入信用評價體系,在媒介上定期的公布其名單并給以稅收優(yōu)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