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 紅
悲秋是中國古典文學中的永恒題材,歐陽修的《秋聲賦》便是其中的名篇。此文運用了靈活多變的寫作技巧,其中渲染烘托手法的巧妙使用又是其諸多技巧中的亮點。
文章首先對秋聲進行正面渲染。從歐陽修夜間讀書聽見秋聲的驚異感受入筆,通過燈下夜讀的靜態(tài)和聲音破空而來的動態(tài)的對比,為下文秋風的登場蓄勢。秋風初起時如淅淅瀝瀝的細雨,忽然間奔騰洶涌,猶如波濤在黑夜翻滾。它碰到物體,像互相撞擊的金鐵“(钅從)(钅從)錚錚”;又像行軍戰(zhàn)士“銜枚疾走”,悄無聲息。從“初”到“忽”再到“觸于物”,作者寫出了秋風由遠及近,由小到大,時隱時顯,變化急劇的特點及其來勢的兇猛。文章化無形為有形,借一連串的比喻、對比,把難以捉摸的聲音刻畫得“形態(tài)宛然,變態(tài)百出”,讓讀者感到秋聲盈耳,秋意無邊。聲、色的渲染,雕琢了秋聲之形,為我們營造了一幅秋聲“悚然”、秋聲“異哉”的動人心魄的圖畫。
接著,歐陽修又從三個方面來側面烘托渲染秋聲,由表及里,層層深入,對秋聲進行細致描摹。
1.借“秋狀”側面烘托渲染秋聲
正如劉熙載在《藝概》中所言:“山之精神寫不出,以煙霞寫之;春之精神寫不出,以草樹寫之?!睘榱送癸@秋聲的特點,作者并沒有局限于正面渲染,而是轉換了角度,借助秋色、秋容、秋氣、秋意,用“秋之為狀”來烘托渲染秋聲之神。那秋色,色調是慘淡憂郁的;那秋容,即使是晴天也顯得凄清明朗;那秋氣,凜冽刺骨,致使“豐草”、“佳木”遇之都會“色變”、“葉脫”;至于那秋意則更是蕭條寂寥,仿佛萬物已無生機。因為秋聲來源于秋風,秋風來源于秋意,所以作者追本溯源,抓住了煙云、天日、寒氣、山川等景物,描繪了四幅具有不同特征的秋狀圖,借對秋狀的描繪,進一步烘托出秋聲的“凄凄切切,呼號奮發(fā)”,渲染了秋之蕭條,為下文抒情言志儲蓄了一池秋水。
2.借“秋心”烘托渲染秋聲
為了進一步突出秋聲的蕭條肅殺,歐陽修又由“秋之為狀”寫到了“秋之為心”。透過秋聲的表象來抓秋聲的本質,在巧妙變換筆意之后,文章由描寫轉入議論。作者吸收前人種種說法,運用駢偶句把秋與官制、陰陽、五行、音律等配屬起來。秋天肅殺萬物,所以在《周禮》中司寇為秋官,執(zhí)掌刑法稱為刑官;而按照《禮記》中的說法,戰(zhàn)爭征伐之事要與天道的運行諧調,也應該在秋天進行;就季節(jié)而言,春屬木,夏屬火,秋屬金,冬屬水,因此“天地之義氣,常以肅殺而為心”。五聲音階中與秋相對的是“商”,為西方。作者用“傷”解釋“商”,用“戮”解釋“夷”,從秋在時令和樂音的角度揭示了秋聲的蕭條的本性,鋪張渲染出秋對萬物強大的生命力,進而說明了萬物盛衰的道理。
3.借自然界的秋聲烘托渲染人生的秋天
前兩段對秋聲、秋狀、秋氣的描寫,點破了秋之質,抓住了秋之魂,形成了一種凄愴的基調。但縱觀全文,文章景與物的大肆渲染,其目的并不是僅僅展現(xiàn)秋之神,更為重要的是借蕭條的景色烘托影射作者對人生的感慨。寫作此文時,歐陽修53歲,回顧他的一生,29歲貶官夷陵,39歲再貶滁州,48歲又貶同州。入仕二十多年,可謂歷經坎坷,備嘗艱辛。50多歲的歐陽修,身心疲憊,進入了生命的秋天,也步入了仕途的秋天。多舛的命運使他感受到了人生的無奈,因此他對四季中的秋天更為敏感。文中作者由秋聲到草木,由草木及人生,卒章顯志,借景物來烘托情感,點明人事憂勞更甚于秋的肅殺這一主旨,傷感之情溢于言表。
總之,歐陽修的《秋聲賦》駢散結合,極盡渲染烘托之能事,從新的角度再現(xiàn)了作者獨特的心靈感悟,不愧為宋代散文的典范之作。
附原文:
秋聲賦
歐陽修
歐陽子方夜讀書,聞有聲自西南來者,悚然而聽之,曰:“異哉!初淅瀝以瀟颯,忽奔騰而砰湃,如波濤夜驚,風雨驟至。其觸于物也,(钅從)(钅從)錚錚,金鐵皆鳴。又如赴敵之兵,銜枚疾走,不聞號令,但聞人馬之行聲?!庇柚^童子:“此何聲也?汝出視之。”童子曰:“星月皎潔,明河在天。四無人聲,聲在樹間?!庇柙唬骸班嫖?!此秋聲也,胡為乎來哉?蓋夫秋之為狀也:其色慘淡,煙霏云斂;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氣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蕭條,山川寂寥。故其為聲也,凄凄切切,呼號奮發(fā)。豐草綠縟而爭茂,佳木蔥蘢而可悅;草拂之而色變,木遭之而葉脫;其所以摧敗零落者,乃一氣之余烈。
夫秋,刑官也,于時為陰;又兵象也,于行為金;是謂天地之義氣,常以肅殺而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實。故其在樂也,商聲主西方之音;夷則為七月之律。商,傷也,物既老而悲傷;夷,戮也,物過盛而當殺。
嗟夫!草木無情,有時飄零。人為動物,惟物之靈。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有動乎中,必搖其精。而況思其力之所不及,憂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為槁木,黟然黑者為星星。奈何非金石之質,欲與草木而爭榮?念誰為之戕賊,亦何恨乎秋聲?
童子莫對,垂頭而睡。但聞四壁蟲聲唧唧,如助予之嘆息。
——選自陰法魯主編《古文觀止譯注》,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
(作者單位:江蘇省新海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