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晶
一句“少年不識愁滋味”,卻“為賦新詞強(qiáng)說愁”,勾勒出了我輩的心聲,漸漸地帶我走近這位詞人,年與時馳,這個“愁”字卻成了稼軒一生的歸宿。
十多歲的時候,我接觸到了辛詞,正是那一句“為賦新詞強(qiáng)說愁”帶我認(rèn)識了他——一位悲壯的詞人。那鏗鏘有力的詞句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底。
讀辛詞,常常有一種壓抑感。穿梭于字里行間的仿佛不是筆墨,而是作者的悲壯。稼軒的英雄詞,常以愁苦為珠,以悲嘆為線,詞人將之巧妙地結(jié)合,使它成為一串串瑪瑙,渾圓有力,色彩鮮明。每讀辛詞,那語句像磐石般壓抑在心底,那情感如繩索般緊系于脖頸。
有人說,詞作的魅力在于詞人自身的魅力,我想大抵如是。見過稼軒畫像的人都曾發(fā)現(xiàn):辛棄疾是個名副其實的“辛人”,他身高五尺,大有俠士的風(fēng)范,最顯眼的便是那兩條緊皺的眉頭,訴盡了他無盡的愁苦。遙想當(dāng)年,他正值“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年歲,他跨馬上鞍直入金營,活捉叛徒并投歸南宋,從此他便開始了愁苦的一生。他歸宋后先上《九議》,再書《美芹十論》。這條條良策竟被擱置,還被打發(fā)去當(dāng)什么安撫使。他“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魂也盼,夢也盼,只盼一道命令去抵抗外患。他左也等,右也等,只等一紙詔書結(jié)束兵災(zāi)??膳蝸淼闹皇巧厝A逝去,等來的只是秋去冬來。無奈?。∷咽恰澳c已斷,淚難收,相思重上小紅樓”,一心復(fù)國卻壯志難酬,心想著“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卻“可憐白發(fā)生”!于是他痛拍欄桿,感慨“無人會,登臨意”。事雖如此,但稼軒仍決心與主和派斗到底,可天地茫茫無知音可覓,“往日繁華,而今物是人非”。燭影搖紅歲月滄桑,幾載春秋!這位染盡愁苦的“辛人”,最終滿載一腔鄉(xiāng)愁與悲憤辭世。
這位具有超凡文韜武略的英雄,將他一生的不朽鐫刻在了辛詞中,他的英雄詞寄托了他沉重的思想情感。也有人喜愛他生動的田園詞,似在尋求一種放松,一份陶然。那生動形象的田園詞,是否是詞人的深呼吸呢?
“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遠(yuǎn)處傳來了和唱聲,結(jié)束了詞人的一腔壯志,國家不興詞家興,那六百余篇的辛詞便是稼軒最終的碑文。
教師點評
作者讀解宋代愛國詞人辛棄疾,把敘述他一生的遭遇、愛國情懷與評析他的詞作這三者緊密地結(jié)合起來,字里行間傾注了作者的情感,用“愁”、“悲”、“苦”等字概括辛棄疾的人生遭際,用“悲壯”來概括辛詞的特色,概括得十分精當(dāng)、準(zhǔn)確。
全文語句凝練、流暢,是一篇較好的讀書筆記。如能在深度、厚度方面下功夫,則更佳。(夏永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