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 俊
老家屋后有片竹林,青青翠翠,濃濃密密,是我童年天然的樂團(tuán)。曾有許多小小夢想在那里編織,許多快樂在那里似花綻放,在人生走過多少年后,依然滋養(yǎng)著我的記憶,讓其甘甜如昔。
在竹林里,和兒時玩伴過家家、蕩秋千:捉迷藏、聽輕捷的鳥雀“呵”一聲箭射出林,把名字刻在心儀的竹節(jié)上,采一把林中的野花或扎成頭飾,或在玩伴間取鬧,青梅竹馬在那時露出淺淺純真的笑;小心翼翼地拔一棵歡喜的小野樹,到屋前空地上挖泥和土,輕輕種上;看見一群全身綿軟的小青蟲,寵愛得不得了,拿小缸安置,日日喂葉,猶如一個寵物般照料,盼望有一天,長出翅膀變成一個什么模樣。
三、四月間,到了竹林出筍的季節(jié),竹林一度成了大人們嘴中的“禁區(qū)”,說什么不能指剛出土的筍,怕它“陰”,消失掉。可我們幾個小伙伴仍偷偷地進(jìn)林,小心的繞過“筍寶寶”,我們對著竹子大喊一聲“喂喂”,聲音在竹子間碰撞,脆亮的傳遞。幾聲春雷一場雨,新生的竹筍有的拱起,有的長高,有的褪去“外衣”,似乎空氣里有生命拔節(jié)的聲音,雨剛下過,竹林里卻不是很濕,竹葉連同小花小草綴著晶亮的雨水,盈盈光照折射,愈發(fā)可愛極了。在某棵因年老體衰而橫臥的樹上,我們發(fā)現(xiàn)了濕漉漉的木耳,沿著老樹枝干的路徑,錯落生長,大伙連忙飛也似的采下來,手里拿不下了,就塞進(jìn)了衣兜,滿載而歸。傍晚,家里的飯桌上又多了一道可口的菜和幾句贊美之詞。還記得我纏著母親給我用成熟的竹筍做小水桶,刀切幾下,穿絲而過,瞬時成了一只打水的袖珍水桶,我拎著小玩意兒去提水,想不到一不小心,磕到了青石板上,碎成兩半,讓我憂傷了好多天。
童年的一個個細(xì)節(jié)伴隨著人生無奈的“蛻殼”而逐漸消隱,撞壞的水桶,懊惱的心情,連同竹林和玩伴們給我的美麗回憶,就像心靈凈土蔥蘢綠地上的花朵搖曳著。雖然老家在幾年前就已經(jīng)拆遷,那片竹林也無跡可尋,但心中那片竹林,駐滿我感恩的情思,回蕩著一生難以忘懷的歲月之歌。
(摘自《石獅日報》2008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