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 翔 宋宏才
劉愛明是受得了寂寞的、吃得了苦頭的、愛學習鉆研的、敢于拼搏創(chuàng)新的,在他身上,集中體現了當代士兵的風采,值得廣大官兵學習。這是劉愛明在部隊組織的先進典型報告會介紹他的事跡后,廣大官兵對他的高度評價。當走近劉愛明,打開他的心靈之窗時,筆者發(fā)現,士官劉愛明還有一套自己的當兵哲學。
作為軍人,就當甘于吃苦,艱苦是相對的,履行好責任使命則是絕對的
1992年12月,當劉愛明把人生的理想打進綠色的背包,帶著對軍營的美好向往,從美麗的洞庭湖畔踏上了軍旅之路時,他就抱定了要在軍營這所大學校里有所作為。沒想到,命運之神卻把他送到了山西的一座大山深處,下車的那一瞬間,看到四周光禿禿的群山,他感到有些失望,眼前的景象與他想象中的軍營反差實在是太大了,簡直無法接受這個現實,他甚至有些后悔當初的選擇。部隊駐地在一個偏僻的小山村,海拔2500多米,冬季最低氣溫達零下42攝氏度,無霜期僅有四個月,號稱“內地高原嚴寒區(qū)”。他想,這樣一個地方,難道就是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舞臺嗎?
新兵訓練期間,連隊組織新戰(zhàn)士到烈士陵園掃墓,一塊墓碑引起了劉愛明的深深思考。一名叫劉衛(wèi)疆的戰(zhàn)士在國防施工中犧牲,年僅19歲??粗慌排拍贡胂裰沂總兡贻p的容貌、爽朗的笑聲,淚水模糊了劉愛明的眼睛。他想,他們和他一樣的年齡,為了國防建設,把年輕的生命都奉獻給了這片熱土,難道自己就被嚴寒和寂寞打敗了嗎?被艱苦的環(huán)境打敗了嗎?站在一座座有名的和一座座無名的墓碑前,他暗暗發(fā)誓,當兵,就要當一名響當當的排頭兵。
正是在這種思想和信念的支撐下,劉愛明已在大山溝里奉獻了16個春秋,承受了孤獨寂寞的考驗;忍受了掉頭發(fā)、凍瘡、關節(jié)炎等各種傷病痛的折磨;經歷過大雪封山,給養(yǎng)送不進來,和戰(zhàn)士吃鹽水泡飯的苦日子;經受了因駐地偏遠,交通不便,對象提出分手的痛苦。說實在的,苦不苦,苦,累不累,累。但劉愛明認為,作為軍人,就當甘于吃苦,艱苦是相對的,而履行好責任使命則是絕對的。
作為士兵,服從命令是天職,無論在什么崗位上,都當干出一流成績
入伍16年來,多次調整崗位,但他干一行愛一行鉆一行,無論在什么崗位上,都做出自己的貢獻,干出了出色的成績。戰(zhàn)友們編了這樣一個順口溜:劉愛明、真能干,養(yǎng)過豬、做過飯,開過車、發(fā)過電,搞汽修、干土建,行行都是“小狀元”。
新兵訓練結束后,他分到連隊炊事班,成天與鍋碗瓢盆打交道,煙熏火燎,他調整好心態(tài),臟活累活搶著干。由于表現出色,1994年,連隊選送他參加汽車修理培訓,他感到,這是難得的學習機會,一定要刻苦學習,掌握一門過硬的修理技術,他從熟悉機械構造原理開始,一點一滴地學,一個內容一個內容地鉆,經常在修理間里一待就是大半天。回到連隊后,他邊學習邊實踐,不斷提高技能,很快成為修理班的骨干,僅兩年時間,他帶領全班同志為大隊修理、保養(yǎng)車輛160多臺次,節(jié)約經費4萬余元。
1996年,根據工作需要,組織上要把劉愛明調整到工程維護連從事發(fā)供電專業(yè)。當時有的戰(zhàn)友勸他說,發(fā)供電專業(yè)性強,危險性大,可不是鬧著玩的,這活不好干。也有的說:搞兩年汽修,把技術好好練一練,退伍回家開個汽修廠絕對賺錢,可不要冒傻氣兒??伤麉s認為,作為一名戰(zhàn)士,組織上讓干啥就干啥,絕不能挑三拈四。他二話沒說,又干起發(fā)供電專業(yè)。為盡快提高業(yè)務素質,只有初中文化的他每天早上提前一個小時起床,背記柴油機、發(fā)電機的各種參數;每天中午不休息,練習畫油路圖、電路圖、原理圖;每天晚上熄燈后,怕影響戰(zhàn)友休息,就鉆在被窩里打著手電學。
正是憑著這種頑強刻苦的精神,劉愛明先后啃完了《電工基礎》、《電站自動化》等40多本專業(yè)書籍,自費訂閱了《自動化技術與應用》、《電器時代》等10多種雜志,記了50多萬字的學習筆記,剪貼了15本相關資料,拆裝柴油機上百次,完全摸透了柴油發(fā)電機組的“脾氣”,練就了一手“手到病除”的絕活,由一個柴油機發(fā)供電專業(yè)的“門外漢”變成了行家里手。
作為技術骨干,不但自己要精通本職專業(yè),而且要搞好傳幫帶
2002年,組織上把劉愛明調到部隊司令部作訓部門,全面負責大隊發(fā)供電專業(yè)的技術指導,成為大隊惟一一名肩上沒有扛星星的技術員。他在干好本職工作的同時,堅持把培養(yǎng)技術骨干作為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為了解決發(fā)供電專業(yè)基礎理論抽象、涉及的物理公式多、聽起來枯燥乏味的教學難題,他結合工作實踐總結出了“三步教學法”,先是用工作中的事例作啟發(fā),激發(fā)戰(zhàn)士的學習興趣;其次是把概念、定理和公式編成朗朗上口的口訣,加強理解和記憶;最后就是對照實物講原理,幫助消化和提高。一次課間休息時,劉愛明聽到幾名新戰(zhàn)士議論說:“咱們這個專業(yè)圖太多了,看不明白聽不懂,要是能配上多媒體,邊看圖邊聽講就好了?!甭犃藨?zhàn)士們的議論,劉愛明深受啟發(fā)。為把課講得生動一些,他先后自學了《計算機基礎》、《計算機操作》等10多門計算機專業(yè)課程,熟練掌握了制作柴油機發(fā)電機、電動機等有關電器設備工作原理多媒體課件的技術,深受大家歡迎。幾年來,劉愛明先后編寫《柴油機維護保養(yǎng)操作規(guī)程》、《柴油機常見故障排除55例》等4本專業(yè)教材,在部隊得到推廣;組織專業(yè)培訓12期,培訓技術骨干180多名。
作為新時代的士兵,只要善于學習,勤于鉆研,敢于創(chuàng)新,小人物也能干出大作為
在工作實踐中,劉愛明發(fā)現工程內的柴油機都要啟動三四次才成功。他想,平時可能沒什么,可一到戰(zhàn)時呢?要知道戰(zhàn)時時間就是勝利,哪怕短短一秒鐘就可能決定戰(zhàn)爭勝負。于是,他就開始琢磨,能不能給柴油機動個“小手術”,確保一次啟動就成功。從2001年5月開始,他就把所有的業(yè)余時間都用在了搞革新上。
令他沒想到的是用了兩個多月時間,費盡心機總算把簡易裝置搞出來了,但卻根本不能解決問題,柴油機仍然還是要啟動三四次才能成功,是分析判斷錯了,還是其他環(huán)節(jié)出了問題?在失敗面前,有人勸他別逞能了,“小士官”還想吃“大螃蟹”。面對別人的譏笑,劉愛明心想,小士官怎么了,只要善于學習,勤于鉆研,敢于創(chuàng)新,小人物也能干出大作為。劉愛明認真汲取失敗的教訓,多方打電話向專家教授求教,當對方一聽他是個初中畢業(yè)的小戰(zhàn)士,根本不愿搭理他,三言兩語就把他給打發(fā)了。盡管吃了很多“閉門羹”,但劉愛明沒有氣餒。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得知一個戰(zhàn)友的舅舅、某理工大學的劉教授是這方面的專家,就央求戰(zhàn)友帶他去登門拜訪。得知劉愛明的來意和革新經歷后,劉教授很為他“人小志大”的精神感動,認真看了他的設計方案,提出了很好的改進意見。接下來的半年時間里,劉愛明查閱各種資料30多萬字,測量推算數據300多個,設計繪制草圖60多張,修改設計方案23次,打咨詢電話用過的磁卡就有十幾張。憑著一股不服輸的倔勁和鉆勁,2002年6月,劉愛明終于研制成功“柴油機啟動預熱裝置”。隨后,他又成功研制出“柴油機啟動保險裝置”,在不到兩年的時間里完成了兩項技術革新,成為部隊有名的技術革新能手,官兵們無不為之嘆服。
責任編輯王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