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德福
【專題解讀】
蟬是這個最酷熱的季節(jié)里最勤奮的歌者,在黑暗的地下苦苦等待了數(shù)載,站到了樹枝的高處,就以最洪亮的聲音證明自己。于是,這個曾經(jīng)被樹葉遮蔽了的小蟲,得到了詩人詞人的青睞,有人讀到了清高,有人讀到了孤獨,也有人讀到了國破家亡的感慨……
一
蟬
[唐]虞世南①
垂綏②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詠蟬
[唐]駱賓王③
西陸蟬聲唱,南冠④客思深。
那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注】
①虞世南:原為隋朝舊臣,被唐太宗李世民留用后,由于才高學廣,為人正直,深得器重。②垂綏(suí):指蟬。蟬的頭部有伸出的觸須,形狀好像下垂的冠纓。③駱賓王:“初唐四杰”之一。寫這首詩時,本來擔任侍御史的駱賓王,因上疏論事觸忤武后,遭誣,以貪贓罪名下獄。④南冠:指囚徒。
【賞析】
第一首托物寓意的小詩,是唐人詠蟬詩中最早的一首,很為后世人稱道。前兩句表面上是寫蟬的形狀與食性,實際上處處含比喻象征?!帮嬊迓丁笔钦f蟬生性高潔,棲高飲露,又何嘗不是人的清高之喻?!熬痈呗曌赃h,非是藉秋風”,是全篇的點睛之筆。
第二首也運用比喻象征的寫法?!奥吨亍薄ⅰ帮L多”比喻環(huán)境的壓力,“飛難進”比喻政治上的不得意,“響易沉”比喻言論上的受壓制。“無人信高潔”之語,也是對貪贓的辯白。這首詩作于患難之中,感情充沛,由物到人,由人及物,達到了物我一體的境界。
【練習】
前人評價說:“同一詠蟬,虞世南‘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是清華人語;駱賓王‘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是患難人語……”你贊同這一評論嗎?請結(jié)合兩首詠蟬詩,具體說說你的理解。
【參考答案】
同意。蟬聲遠傳,一般人以為是藉助于秋風的傳送,虞世南卻強調(diào)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遠。這種獨特的感受蘊含一個真理——立身高潔的人,并不需要外在的憑藉,自能聲名遠播;同時帶有以“蟬”自況的意味,表現(xiàn)出一種雍容的氣韻,所以說是“清華人語”。駱賓王的《詠蟬》詩也是借蟬抒懷,以“霜重”、“風多”比喻處境的險惡,以“飛難進”比喻政治上的不得意,以“響易沉”比喻言論被壓制,以“無人信高潔”比喻自己品性高潔卻不為時人所理解。這首詩道出的確實是“患難人語”。
二
蟬
[唐]李商隱
本以高難飽, 徒勞恨費聲。
五更疏欲斷, 一樹碧無情。
薄宦①梗猶泛②, 故園蕪已平。
煩君最相警, 我亦舉家清。
【注】
①薄宦:官職卑微。②梗猶泛:《戰(zhàn)國策·齊策》載土偶與桃梗對話,土偶曰:“子東國之桃梗也,刻削子以為人。降雨下,淄火至,流子而去,則子漂漂者將何如耳?”此處喻指四處漂泊。
【賞析】
蟬在高樹吸風飲露,所以“難飽”,由“難飽”而引出“聲”來,所以哀中又有“恨”。但這樣的鳴聲是白費,是徒勞,因為不能使它擺脫難飽的困境。這是說,作者由于為人清高,所以生活清貧,雖然向有力者陳情,希望得到他們的幫助,最終卻是徒勞。這樣的境界和“居高聲自遠”的境界不知要相差多遠。接著,從“恨費聲”里引出“五更疏欲斷”,用“一樹碧無情”來作襯托,把不得志的感情推進一步,達到了抒情的頂點。碧綠的樹葉應(yīng)該給處在逆境中的人以精神的鼓舞,而詩人卻覺得它冷酷無情,這和駱賓王在獄中詠蟬時抒發(fā)的“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的深沉情感更無法相比。
作者在各地當幕僚,是個小官,所以稱薄宦。經(jīng)常在各地流轉(zhuǎn),這種不安定的生活,使他懷念家鄉(xiāng),更何況家鄉(xiāng)田園里的雜草和野地里的雜草已經(jīng)連成一片了,作者思歸就更加迫切。 “薄宦”同“高難飽”、“恨費聲”聯(lián)系,小官微祿,所以難飽費聲。經(jīng)過這一轉(zhuǎn)折,上文詠蟬的抒情意味就更明白了。
【練習】
1.這首詩主要寫了哪兩個形象。
2.這兩個形象是通過全詩哪一聯(lián)相交融的?請對此作簡要分析。
【參考答案】
1.這首詩寫了蟬和作者自己兩個形象,借物喻人。蟬是作者自己經(jīng)歷的寫照。
2.尾聯(lián)“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用擬人法寫蟬,“君”(蟬)與“我”(作者)對舉,把詠物和抒情密切結(jié)合,而又呼應(yīng)開頭,首尾圓合。蟬的難飽正與我舉家清貧相應(yīng);蟬的鳴叫聲,又提醒我這個與蟬境遇相似的小官,想到“故園蕪已平”,不免勾起賦歸之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