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墉
晚餐時,不知什么東西塞進(jìn)大牙,突然痛起來,吃了兩次止痛藥都不管用。
幸虧牙醫(yī)是我每周一起打球的老朋友,第二天特別為我安排時間。
“怎么蛀了這么一個大洞都不知道?”他才看一眼就叫起來:“看樣子得抽神經(jīng),你多久沒來了?”
“很久!”我說。
“為什么不來?每個禮拜我們都打球,你卻不來看牙?!?/p>
“都是你害的!”我笑笑,“因為我每次看牙,你都不收錢,害我不好意思去了,一拖再拖,出了問題?!?/p>
人情,有時候很麻煩。
三十年前就有體驗,那時越洋電話費(fèi)很貴,每次出國住朋友家,我都要求主人月底收到賬單之后,把我打的電話勾出來交給我,由我付費(fèi)。
如果主人是洋朋友,或已經(jīng)很西化的中國人,會照做。否則就麻煩了,即使主人的經(jīng)濟(jì)情況很差,也死活不愿收錢。
這么一來,我反而不敢打電話了。非但不敢往隔海的臺灣打,連當(dāng)?shù)氐拈L途電話也不好意思撥。
其實我自己不久之前也犯了這毛病——
一位多年不見的洋學(xué)生突然打電話來,說需要兩支新毛筆。我說:“你來啊!我剩很多?!?/p>
她跟著到了,挑了兩支,問多少錢。
我說:“那是十幾年前進(jìn)的貨,早忘了價錢,更不知道現(xiàn)在的行情,就算我送的小禮物好了?!?/p>
沒想到隔一陣子,聽一個中國學(xué)生說,那找我買毛筆的洋學(xué)生又跑去托她買。
“她為什么不直接找我呢?”我不解地問。
“她說了,因為您不收她的錢。”
看香港已逝明星梅艷芳的紀(jì)念報道,說“梅姑”為人海派,朋友有急,很少拒絕。但是梅姑往往借出一筆錢,就失去一個朋友,好多朋友反而因此愈走愈遠(yuǎn)。
許多人一定都會有同樣的感觸,怪不得俗話說:“借出了錢,借出了朋友?!?/p>
我的一個朋友做得更絕。
自從他在美國研究所念一半,被退學(xué),自己出來闖天下,就不曾回國看他的父母,據(jù)說連一封信也沒寫過,只從其他兄弟那邊打聽些老家的消息。
“因為你父母對你不好嗎?你記恨?”我問他。
“不!是因為他們對我太好。我是全家最會讀書的,他們?yōu)槲腋冻鲎疃?、對我的期盼最高,還借我一大筆錢,而我……”他突然不說了,沉吟了一下,笑笑,“你以為項羽不想回老家嗎?他真想死嗎?但是他有什么顏面見江東父老?所以我早告訴自己,沒有了不得的成就,絕不回去!”
據(jù)說去年他父母先后過世了,他知道,但沒回去。而今連跟幾個兄弟都不再聯(lián)絡(luò)。
怪不得我母親在世的時候常說“疥比癩更癢癢”。意思是“借”錢的人比“賴”賬的人還不舒服。
借是一門大學(xué)問,“借”得不妙,只怕會把那欠的人推得更遠(yuǎn),遠(yuǎn)得即使最親的人,都再難見面。即使借的人不怨一輩子,受的人也可能虧欠一生。
【選自《新浪博客·劉墉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