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 琳
1984年,法國憑借普拉蒂尼一個人的表演,奪得了第八屆歐洲杯的冠軍;2000年,戴著“普拉蒂尼二世”帽子的齊達內(nèi)成就了法國歐洲杯第二冠。法國隊也成為歷史上第一支在世界杯奪冠后繼而捧起德勞內(nèi)杯的球隊。比起1998年的世界杯,2000年的歐洲杯冠軍似乎更令人信服。
2000年歐洲杯的奪標最大熱門,不是1998年世界杯冠軍法國,而是東道主荷蘭。小組賽三戰(zhàn)全勝,特別是最后一場以3∶2擊敗法國(盡管法國本場比賽派上場的大多是替補球員),讓荷蘭人信心爆棚。四分之一決賽,荷蘭對陣八強中實力最弱、狀態(tài)也最不穩(wěn)定的南斯拉夫,后者在小組賽中連連上演進球大戰(zhàn)(3∶3平斯洛文尼亞、3∶4負西班牙),遭遇荷蘭后積習難改。荷蘭在這場只需要一球的勝利中,打進了六個進球,以6∶1重創(chuàng)南斯拉夫,這個比分也是自1960年歐洲杯舉辦以來,出現(xiàn)在決賽階段里最懸殊的比分。
半決賽永遠都是荷蘭隊的一道門檻,如果半決賽出現(xiàn)了點球大戰(zhàn),更是荷蘭人無法逾越的天塹。1992年歐洲杯,擁有范巴斯滕的荷蘭在半決賽里點球大戰(zhàn)負于丹麥;1998年世界杯,士氣高昂的荷蘭在半決賽中點球大戰(zhàn)負于巴西,壞情緒還影響到了此后的三四名決賽。1996年歐洲杯,荷蘭也是因為四分之一決賽時點球大戰(zhàn)失手于法國,而提前出局。
2000年歐洲杯,荷蘭的半決賽對手是此前只失兩球的意大利。鑒于荷蘭此前風頭太盛,意大利不敢太過自信,只能老老實實地說:希望和荷蘭能夠在點球時間見分曉。在90分鐘的比賽內(nèi),荷蘭人其實有兩次點殺意大利的機會,但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的是,他們居然把機會都錯過了。在意大利人死拖硬拽的防守足球面前,比賽真的進入了點球大戰(zhàn),在場內(nèi)人數(shù)占壓倒性優(yōu)勢的荷蘭人突然鴉雀無聲。意大利人雖然也罰失了點球(四罰三中),但荷蘭的失誤率卻高得令人難以置信(四罰一中),就這樣,荷蘭隊又一次地在半決賽里被點球拖垮。
法國本應(yīng)該很高調(diào)。作為1998年世界杯的冠軍,他們理所當然是奪標大熱門,但從來沒有一個世界杯冠軍能在接下來的歐洲杯上拿到冠軍。1982年世界杯冠軍意大利連1984年歐洲杯決賽階段的門檻都沒有摸到,距離這個目標最接近的是德國,作為1990年世界杯冠軍隊,德國在1992年歐洲杯上殺入決賽,但被丹麥人以2∶0打得沒了脾氣。而且,當屆歐洲杯前,法國雖然在國際足聯(lián)的FIFA排名上僅次于巴西,列第二,但在歐足聯(lián)的UEFA排名上卻落后于西班牙和荷蘭,所以,從一開始的媒體造勢上看,法國的輿論風頭就不及東道主荷蘭。
也許是為了轉(zhuǎn)移注意力,法國人聰明地玩了一次“田忌賽馬”的手段。在小組賽有聲有色地以3∶0勝丹麥、2∶1勝捷克,確保了出線名額后,法國人在第三場和荷蘭交鋒時,派上了幾乎全替補陣容,最終以2∶3敗給了東道主。這場無冕之王打敗世界冠軍的比賽,使得法國徹底消失在輿論的奪冠評價中。法國由此能心平氣和地調(diào)整自己的狀態(tài),逐步獲取最有價值的勝利。
從四分之一決賽對陣西班牙起,無論是半決賽對陣葡萄牙,還是決賽逆轉(zhuǎn)意大利,法國的三場勝利比分都是2∶1,沒有荷蘭6∶1大勝的石破天驚,但“2∶1主義”的法國,比荷蘭更實用也更可怕,走得自然也更遠。
不可否認,法國在2000年歐洲杯的半決賽和決賽中的獲勝,運氣占了相當成分。半決賽的制勝球,直到今天費戈都認為那是一個被誤判的點球,而且這個點球還發(fā)生在金球制的半決賽里。決賽中的扳平一球是在90分鐘常規(guī)時間以后的傷停補時中,反超一球又是加時賽的“金球”,但法國人在2000年歐洲杯上表現(xiàn)出來的成熟,也是不可否認的事實。
這種成熟以犧牲高調(diào)為代價,卻幫助球隊取得了歐洲杯第二冠以及前無古人的先奪世界杯再奪歐洲杯的成績。不過,要保持住這種低調(diào)的成熟,確實挺難的。當成熟到熟透的法國隊亮相2002年世界杯時,F(xiàn)IFA排名和UEFA排名同為第一的他們再也找不到任何可以低調(diào)的可能性,最終成為眾矢之的,在小組賽階段就成為了一名高調(diào)的出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