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書店看書,見家庭教育方面的有兩大書架,都非常積極向上,都很有雄心壯志,“哈佛女孩”、“哈佛男孩”、“如何讓孩子成為優(yōu)秀的人”……突然感到有點煩,想到我的魯魯兒,他似乎只是個平常的孩子,至少到目前為止,我還看不出多少優(yōu)秀乃至卓越的跡象。
說實話,我不知道兒子將來會走什么樣的路,會成什么樣的人,會有多大的造化,一切都在他自己,一切都在天,未來還長得很。
我并不打算刻意培養(yǎng)出一個名人、偉人,孩子有多大的造化,有多大的福分,那是他自己的事,我只能給他一些基本的東西,有助于他一生平安、一生幸福的東西,這樣,哪怕將來沒有了我,哪怕他成不了萬眾矚目的人物,他也能在平凡的生活中得到快樂,得到力量,得到人生的意義。相反,靈魂有病的人,就算是得到所謂的成功、所謂的榮華富貴,最終也未必幸福。
成功不是終極目標,考上個名牌大學,創(chuàng)辦個著名企業(yè),在某個領域成為頂尖人物,這些都只是人生的一個方面,當然,這些成功有助于幸福的實現(xiàn),但卻不能讓幸福必然來臨。
前段時間有個人大的女博士跳樓了??磮蟮勒f,她很優(yōu)秀,即使在著名學府的博士生中也是鶴立雞群,不容易了。但她卻并沒有感覺到幸福,反而痛苦甚于常人,以致選擇了最極端的方式解脫。同樣的情況在名牌大學中并不少見。
要幸福還是要贏?這確實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為了贏,就必須犧牲很多,包括孩子的健康、快樂,以及他的興趣。犧牲孩子的興趣,實際上就是犧牲了他自己天性的選擇,也許天賦就真的埋沒了。
當然,人都是有惰性的,孩子更是貪玩,不可能主動、自覺地專注于學業(yè),家長似乎不強制他奮斗就是不負責任。朋友說:“還給孩子快樂童年,留給孩子終身遺憾。”確實有這種可能。因為中國的整個社會環(huán)境還沒有達到能讓孩子自由發(fā)展的程度。
世界上真正卓越的人只是少數(shù),不管我們的孩子是不是那少數(shù)之列,他只要有了健康的身體,健康的人格,只要他一直向著自己的目標走,成為一個他想成為的人,無論他最終是否卓越,他的人生都是美好的。
那天,電視里在介紹袁隆平,一個著名的專家說,袁隆平引領我們過上豐衣足食的日子。我說:“中國這么多人,要吃飯,上帝派來了袁隆平?!?/p>
兒子說:“上帝派來了李魯!”
“上帝派你來干什么?”
“吃飯!”
“上帝不派沒用的人來。”
“是啊,我就有用啊!沒有吃飯的人,種糧食的人也沒有用了!”
說得好。沒有需求,供給也就沒有意義。施的人固然偉大,受的人也不可或缺,每個人都是上帝派來的,每個人都有存在的意義。
世界上沒有廢物。世界上更沒有廢人。
“別忘了寂寞山谷的角落里,野百合也有春天?!毕肫鹆艘皇赘琛?/p>
每個生命都是珍貴的,不管他漂不漂亮、優(yōu)不優(yōu)秀,最終都會綻放,都會散發(fā)自己的芳香。
“贏”這個詞,看起來喜氣洋洋,霸氣十足,但實質上非常殘酷。有“贏”就有“輸”,贏不是單方面的狀態(tài),而是對立的結果、斗爭的結果,所以它充滿著硝煙味。這是一般人的感覺。但是,這種感覺是建立在狹隘的認識之上的。
競爭確實存在,不可避免,但競爭的雙方,難道就只是“我”和“別人”?我們常常只把競爭當成自己和別人之間的事,也就是自己和那些身外之人、身外之物、身外之事去斗爭,但這些“身外”的東西,對于真正有智慧的人來說,恰恰不是人生最重要的。
我們通常所謂的成功,只是一種功利性的成功,職位高低、財富多寡,這些都有具體的指標,成功與否,一目了然。但內心的愉悅和寧靜,卻只有自己能夠感受,外人難以窺破。難以窺破便無從評價,便處于邊緣狀態(tài),便不被大眾所尊崇。功利性的成功,更容易引起世人的艷羨,也就更容易成為炫耀的資本,受到高度重視。
痛苦的人往往驚天動地,幸福的人則默默無聞。世俗的成功并不一定帶來內心的寧靜,人可能在與外人的搏斗中獲勝,卻未必能在自身的對抗中“贏”。有的人甚至輸?shù)煤軕K。媒體上經??梢钥吹揭恍┟餍恰⒗习?、博士、碩士之類自殺、出走、精神失常的,這些成功人士、天之驕子并沒有因他們在事業(yè)上的成功而獲得快樂,獲得生命的價值感。這難道也算贏?
想起魯魯有一次說到學校開運動會,他沒有報名,因為要班上前十名的同學才有資格報。我說:“你連前十名都沒進,說明你不行。”他笑嘻嘻地說:“不是我不行,我還是跑得很快,只是還有比我跑得更快的。”他的神情不僅快樂,甚至還有點驕傲。
孩子為什么快樂?因為他單純,他知足。有人比自己更行,并不證明自己不行。關鍵是自己肯定自己!一切的幸福,都要由自己來感受。
沒有一個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一窮二白,更沒有一個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自殺或者瘋掉。這兩者都是極端,發(fā)生的概率都比較小,但假如家長沒有對孩子進行合適的教育和撫養(yǎng),這兩種情況都是有可能發(fā)生的。
無論什么情況下,培養(yǎng)一個正常的、健康的、快樂的孩子,永遠比培養(yǎng)一個“優(yōu)秀”的、“卓越”的孩子更重要。更何況,所謂的優(yōu)秀和卓越,也只有真正正常、健康并且快樂的孩子,才能達到。
快樂的孩子才會贏,一方面快樂是自信的源泉,快樂的人有更強大的動力,有更高的效率和更好的人際關系,這是他們獲得事業(yè)成功的基礎。另一方面,快樂的人更容易解決各種心靈困擾,快樂給他們帶來心靈的解放,帶來人生的幸福,贏得更多的精神財富。
人類社會越來越文明,作為個體的人,一生中受教育的時間也就越來越長。
古代,一般人并不上學,但跟著父母勞動,到十多歲已經掌握了必備的生存技能?,F(xiàn)在不行了,科技越發(fā)達,人類越文明,知識就越重要,有知識的人也就越來越顯出優(yōu)勢,人就不得不接受更多的教育。
以前小學生就很受人尊重,可以記賬,寫個書信什么的。后來初中生才算文化人,可以當國家干部,吃皇糧。再后來,高中成了必需的學歷。再往后來,只有大學生可以直接端上鐵飯碗。
剛粉碎“四人幫”那陣,大學生幾乎就是青年精英的代名詞,博士則只有耳聞,很少目睹的?,F(xiàn)在,大學本科已經成了基礎教育,碩士、博士也遍街都是。
但精英和大眾總是有區(qū)別的,精英們要想和大眾拉開距離,就只能再往上走,從“平常的大多數(shù)”中跳出來?,F(xiàn)在的年輕人要想當精英,不讀他個碩士、博士不行,算一算,真是半輩子都在上學。
這還只是教育體制內的常規(guī)階梯,就算你不走這條路,一生還是離不了學習?,F(xiàn)在是知識爆炸,逼著人不得不更新。在工作崗位上有各種培訓,哪怕單位不組織,也得自學,不然就不能適應形勢的需要。
大學只是給人一種知識體系,給人一種學習能力。我們這些當了家長的人,有多少還在靠學校的知識吃飯呢?年齡越大,離自己的專業(yè)越遠,就算仍然從事著自己的專業(yè),也不是課堂里的內容了。
學習是一輩子的事。千萬不要把學習的目標就設定為考試,更不能為了考試而硬灌、硬壓,正因為來日方長,才不能在孩子幼小的時候就敗壞了學習的胃口,更不能因為學習而搞壞了身體,將來要學的東西多得很,年紀輕輕就學不動了,那還了得。
現(xiàn)在有很多大學生厭惡學習,失去學習的目標和動力,這多少與他們小時候受的應試教育有關。靠壓力壓出來的優(yōu)秀,一旦壓力消失,孩子就無所適從了。
不必把一時的得失看得太重,社會越發(fā)達,分工越細致,行業(yè)越豐富,人的發(fā)展空間就越大。人生有太多的可能性,機會永遠都有,只要自己努力,總會找到合適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