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崢嶸
由于古詩詞自身特有的特點——語言精練和諧、感情深沉豐富,很多學生在面對古詩詞閱讀題時難以下手,只停留在詩歌表層意象的感知上,難以進一步挖掘詩歌深層的含義,從而無法捕捉到作者在詩歌中表現(xiàn)出來的思想感情。針對這一問題,本人結(jié)合多年的教學實踐,認為閱讀古詩詞應(yīng)指導學生抓住四個環(huán)節(jié),即知人論世、誦讀感悟、品評賞析、探究體驗,讓學生掌握閱讀的方法技巧,通過反復朗誦、深入體會,來感受詩歌的藝術(shù)形象,領(lǐng)悟詩歌的思想感情。
一、知人論世
“知人論世”最早是孟子提出來的,他認為要理解作品,一定要對作者和作者所處的時代有所了解,這才能與古人為友,才能體會出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對此,后世歷代詩文論者多為推崇。
“知人”就是要了解作者其人以及作者與作品的關(guān)系。詩人的生平、經(jīng)歷、境遇等都會在詩歌中有所體現(xiàn),并形成詩人獨特的創(chuàng)作風格和個性,決定著詩歌的特殊主題。如陶淵明的脫俗與田園情結(jié),李白的大氣豪放,王維的生活情趣,李清照的閑適與愁苦。
“論世”就是要了解作者所處的時代環(huán)境。詩人自身的經(jīng)歷與境遇離不開社會政治背景,了解他在什么情況下針對什么東西寫作,也就是把詩作與寫作的時代背景聯(lián)系起來考察。詩歌作為典型的文學樣式,其思想內(nèi)容不可能不打上時代的烙印。比如,南北朝時代,北朝戰(zhàn)亂頻繁,加之北方少數(shù)民族性格粗獷剽悍,在詩歌中往往表現(xiàn)出尚武精神;南朝社會相對比較安定,故南朝詩多寫男女相思。唐代社會安定,經(jīng)濟、文化高度繁榮,詩歌題材自然也就豐富多彩,有希望建立軍功的、反映邊塞生活的、描繪山水田園的,等等,達到了我國古代詩歌創(chuàng)作的巔峰。鑒賞古典詩歌,一般要聯(lián)系其寫作背景,才能從深層次準確地而不是牽強附會地把握主題。
二、誦讀感悟
“三分詩,七分讀”,“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可見,誦讀對閱讀古詩能起到熟能生巧的作用。要使自己對作品有深刻的理解,進入詩情畫意的境界,必須加強朗讀。
古典詩詞是我國文學寶庫中的瑰寶,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和很強的藝術(shù)感染力,詞句優(yōu)美,韻律和諧,節(jié)奏感強,特別適合誦讀。誦讀古詩詞,對于深刻地理解作品,進入詩情畫意的境界,陶冶情操,培養(yǎng)審美能力,提高文化素養(yǎng),都顯得至關(guān)重要。比如《蜀道難》中感情色彩濃厚的自然景觀,空寂蒼涼的環(huán)境氣氛,作者大膽奇特的想象,只有通過反復誦讀,才能慢慢感悟。再如《登高》中登高遠眺的壯闊圖景,鏗鏘和諧的聲韻之美,感時傷懷、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也只有借助品讀咀嚼,才能有深切的感悟。
誦讀可以分為:
(1)熟讀成誦。多讀,朗朗出聲地誦讀,低唱慢吟地誦讀,也可“不求甚解”地誦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多讀,反復地讀,要讀出詩的節(jié)奏和重音。通過多讀,在理解詩意的基礎(chǔ)上熟讀成誦,逐步積累,養(yǎng)成整體感悟的能力。
(2)聯(lián)系擴充。即將所學的某一首古詩詞,與題材內(nèi)容、表現(xiàn)手法相近的其他古詩詞聯(lián)系起來誦讀,以形成一個知識組塊。如學習賀知章的《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保┛赏瑫r誦讀其他有關(guān)“詠柳”的名詩,比如,“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雨霖鈴》)、“笛中聞?wù)哿?,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guān)”(王之渙《涼州詞》)、“昔我往矣,楊柳依依”(《詩經(jīng)·采薇》)。把這幾首同一題材的詩歌聯(lián)系起來,既可擴大知識面,又可在對比誦讀中提升感悟能力。
(3)想象入境。即將誦讀過程作為欣賞佳作的過程,邊讀邊想象畫面,把自己融入詩詞的意境之中。比如《錦瑟》一詩中,首聯(lián)迷離朦朧的意境,頷聯(lián)凄婉悲怨的情感,頸聯(lián)清新明麗的畫面,尾聯(lián)豐富深邃的內(nèi)蘊,缺少了想象的參與,是很難感悟得全面而深刻的。
三、品評賞析
古典詩歌語言凝練、語意含蓄。語言表達上有許多特點,諸如受字數(shù)的限制,用字要省略;由于韻腳的約束,不得不運用倒裝;要用短小的篇幅容納豐富的內(nèi)容,所以常采用多種修辭手法;遣詞造句要合轍押韻等,只有從這些細部入手,反復品評,仔細賞析,才能進而分析作品的結(jié)構(gòu)層次,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最終對作品的思想內(nèi)容作出準確的評價。
古詩中常用的修辭手法主要有:
1.比喻。古典詩歌中運用比喻,寫景狀物時能突出生動的形象,強化特定意境的渲染;議論抒情時能以生動形象強化表情達意,從而深化詩歌的主題。如:“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游子吟》),“寸草心”、“三春暉”分別比喻“游子”、“母親的恩澤”。再如:“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李白《聽蜀僧濬彈琴》),“萬壑松”比喻音樂震撼人心的效果。
2.借代。借代是古典詩歌中運用很廣泛的一種修辭手法。如“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李白《望天門山》)中的“帆”本是船的一部分,但其借指“船”;“岸芷汀蘭,錦鱗游泳”(范仲淹《岳陽樓記》)中的“鱗”同樣也是采用部分代替整體的借代手法,借指“魚”。
3.托物起興,意味雋永。如巧用雙關(guān)、象征等手法來寫,更為別致。如王維《相思》,首句“紅豆生南國”托“紅豆”起興,暗喻后文相思情,用語清純又極富形象性。“春來發(fā)幾枝”,寄語設(shè)問,饒有情趣,讀來倍覺親切。“愿君多采擷”,仍言在此而意在彼,實際上是暗示友人珍重友誼,用語誠懇動人?!按宋镒钕嗨肌?,此句既切“相思子”之名,又合相思之情,妙用雙關(guān),加上這“最”字更顯含蓄深婉。全詩選擇象征赤誠友愛的紅豆來寄托情思,語淺情深,意味深長。
4.色彩烘托法。色彩烘托指的是詩人在作品中把多種色彩并列在一起,相互映襯,使人感到鮮明、振奮、活躍,從而加強意境中的效果。如白居易《憶江南》中“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春天百花盛開,已極紅艷,紅日普照,更紅得耀眼,春江水綠,紅艷艷的陽光灑滿江岸,更顯綠波粼粼。這里,同色烘染提高了色彩的明亮度,異色相映則加強了色彩的鮮明性,造成一種紅者更紅、綠者更綠的效果,正因如此,作者怎能不憶江南呢?杜甫也是著色的高手,“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都艷麗如畫。
另外還有對比(“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襯托(辛棄疾的人生際遇使他在《破陣子》里抒發(fā)英雄末路之感慨,以夢中的理想“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反襯現(xiàn)實的“可憐白發(fā)生”,以壯寫悲,更顯其悲);互文(“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中“秦”與“漢”互補見義。即明月仍是秦漢時的明月,山關(guān)仍是秦漢時的山關(guān),以此來映襯物是人非,并非明月屬秦關(guān)屬漢);倒裝(如王維《山居秋暝》“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其正確順序應(yīng)為“竹喧浣女歸,蓮動漁舟下”)等等。
四、探究體驗
通過前面三步,我們已經(jīng)了解了詩歌的作者與寫作背景,整體感知并了解了詩歌的語言特點。這一步,我們的關(guān)鍵就是要在前三步的基礎(chǔ)上,進一步去挖掘、領(lǐng)悟出古詩的思想感情。
從古詩的內(nèi)容上,我們可以把古詩分成三類:寫景抒情類;敘事抒情類;狀物、托物言志類。下面各舉一例來談?wù)勅绾芜M一步去挖掘、領(lǐng)悟出古詩的思想感情。
1.寫景抒情類。
如杜甫《春望》中的“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兩句就染有作者自己的感情色彩,花容與鳥鳴本是賞心悅目的,但讓處于戰(zhàn)亂中的作者看來,卻成了“花濺淚”、“鳥驚心”。
2.敘事抒情類。
陸游的《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夜闌臥聽風和雨,鐵馬冰河入夢來?!边@是一首抒情詩。詩人采用逐層深入的寫法。第一句的“僵臥孤村”和“不自哀”互為轉(zhuǎn)折關(guān)系。即:雖然“僵臥孤村”,但是并“不自哀”。要是別人處在作者年邁孤獨、身體衰弱的境地,肯定會悲觀消沉,但是陸游卻不然。第二句是第一句的遞進。即:不僅“不自哀”,而且還要思念“戍輪臺”,足見詩人“窮且益堅”的雄心壯志。后兩句承接前兩句的意思,但在語意上更加深入一層。由于詩人思念甚切,直至深夜還不能成眠,因而能聽到屋外的風雨聲,疑為千軍萬馬在奔騰,這樣促使他在睡夢里也跨著戰(zhàn)馬,奔向冰天雪地的北方前線,和敵人展開了英勇的搏斗。這種日有所思、夜有所夢的寫法,完全符合生活邏輯,也深刻而形象地反映出詩人急切思念殺敵報國的心情。
3.狀物、托物言志類。
比如王安石的《梅花》:“墻角數(shù)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边@是一首詠物詩。詩人表面上詠物,實際上言志。王安石具有遠大的政治抱負。宋神宗時,任為宰相,積極推行新法,但遭到以司馬光為首的守舊派的反對,使自己處于孤立無援的境地。后來,被迫離職回到江寧,但仍不屈服于腐朽的壓迫。這首詩是他借詠梅花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和品格的。
由上面各點看來,只要我們教給學生閱讀古詩詞的方法,指導學生走好這四步,那么學生就不會再為古詩詞閱讀而頭痛,而能夠通過反復朗誦,深入體會,來理解出古詩的主要內(nèi)容,感受出古詩詞的藝術(shù)形象,領(lǐng)悟出古詩詞的思想感情。
[作者單位:湖北蘄春第一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