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丹
中央電視臺,每年過年的時候都有一臺大型的節(jié)日叫《感動中國》。這個節(jié)目是將中國能夠讓全社會感到溫暖、善良的行為挖掘出來,然后集中起來。最后選擇10個人,進入當(dāng)年的“感動中國榜”。這幾年來,我一直是這個節(jié)目的推選委員,他們會把幾十個人的材料拿出來,讓我們看材料然后去推薦一個人。前幾年的推選中,我見到的都是真正的英雄,有排爆除險三百多次的排爆專家,有奮不顧身解救人質(zhì)的警察,也有高山上的哨兵,都是一些極端的個案,很傳奇。
但是在2006年的材料中,我看到了一個叫林秀貞的農(nóng)村婦女,河北衡水人,終其一生,她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她從二十多歲嫁到這個村子,就義務(wù)撫養(yǎng)村里所有的孤寡老人。她作為一個新媳婦去認人的時候,看到劉爺爺劉奶奶這樣一戶人家,很窮,她就說我婆家也不富裕,那我吃窩窩頭,你們也跟著吃,我喝粥你們也喝粥,但我保證你們不斷炊。這樣說過以后,她就每天去給人家做飯,天天做,一直做了8年。劉奶奶有一天從炕席下拿出一包安眠藥,她說:“本來這是我和劉爺爺準備最后動不了的時候用的,這是我們的下場。8年了,我看你一天都沒斷過,現(xiàn)在我才覺得我們大概不需要了!”說著就把藥扔進了灶膛。林秀貞不光養(yǎng)這一家,最多的時候她養(yǎng)了6家老人,有一戶養(yǎng)一戶,她養(yǎng)上了,就一直養(yǎng)到送終。如今她已經(jīng)六十多歲,這么多年來,她自己的4個兒女陸續(xù)出生,孩子們都管這些老人叫爺爺、奶奶。媽媽忙不過來的時候,兒女就會去幫忙給老人們洗腳、剪指甲。這就是林秀貞被推薦的全部理由,她沒有過驚天動地,也沒讀過圣賢經(jīng)典。如果不是《感動中國》這個節(jié)目發(fā)現(xiàn)了她,她也許一生都不會走出那個村莊。
當(dāng)時的推薦語是我寫的,我寫了一句話:“如果富人做這樣的事叫做慈善,那窮人做這樣的事,她就是圣賢。”我看她材料的時候,就想到了“仁”這個字,二人成仁,仁愛之心,永遠是從與他人的關(guān)系中生發(fā)出來的,區(qū)區(qū)兩萬字的《論語》,“仁”字被提到109次,“仁”可以說是中國儒家思想核心中的核心、基石中的基石。所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就是說。我們每一個人都希望在世界上安身立命,那么,就用樹立自己的心去幫助別人去樹立;“能近取譬”,就是將心比心,將自己的心去與同類的人做一種心靈的模擬,這就是仁義最基本的方法,這樣的方法后來被孟子推演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無非是講眼前人、身邊事。當(dāng)下完成,把它推廣開來,不需要多么遠大的理想,也不需要位高權(quán)重。我看見林秀貞的材料。腦子里就真的跳出這些話來。后來她當(dāng)選的時候,舞臺上每個人有一座“豐碑”。我還記得在她的前一位就是霍英東先生,他的豐碑鐫刻著四個大字——“輝煌一生”,這是一位偉大慈善家的碑銘。接著就是林秀貞的豐碑掀開。她的碑也有四個大字——“溫暖世道”,這也是推委會對她的評價。推委會說:“30年來,善良流過村莊。她用自己的仁心溫暖了世道?!边@句話言外之意是什么呢?就是我們的世道有點兒蒼涼——不蒼涼,為何需要溫暖?但這樣一個農(nóng)村婦女,用自己一生的努力,就真的可以溫暖這個世道,這不就是圣賢嗎?這還用說。我們的文化可以人為地被改變嗎?可以在文字中被終止嗎?
林秀貞沒有讀過多少書,但是她在做。我相信,我們每一個中國人的血液中蟄伏著傳統(tǒng)文化的基因,一種溫暖、善良的愿望。我們會用不同的方式去言說,即使我們不去言說,當(dāng)我們“敏于行”的時候,它也永遠活在我們的行為方式中。
(石景瓊摘自《天津日報》2008年3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