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曉
編者按:據(jù)媒體報道,重慶市某縣封存了三百多輛公車,節(jié)約開支上百萬元。一個縣七天節(jié)約開支百萬元,一年五十二周,一個縣一年就是五千二百萬元,而全國兩千多個縣市,一年可節(jié)約一千零四十億元。
市長“帶頭乘坐公交”,曾于去年“無車日”期間在媒體的烘托下熱鬧了一陣,如今又完全歸于沉寂,市民仍然在喧囂的車流中呼吸著污濁的空氣,公車仍舊在擁堵的交通中穿梭往來?!笆虚L乘公交”曇花一現(xiàn)究竟是何原因?怎樣才能降低居高不下的公車養(yǎng)護成本和杜絕為人詬病的公車炫耀現(xiàn)象,讓人思索……
說一個真實的故事。
有這么一位同志,為人平易隨和,當了市長后仍然不改老習慣,騎自行車上下班。時間長了,公安局長有些不安,求見市長,說,非常尊重領導的習慣,但是作為公安局長,有壓力,萬一市長有個閃失,沒法對社會交代。市長不愿讓局長為難,只好改坐專車。過了幾年,調北京任副部長,覺得在京拋頭露面少,無人相識,又騎車如初。于是街頭有了奇怪的一幕:副部長騎車在前,專車緩行在后。部里同志認為事關部門形象,這回他自己也有點不自在了,只得從善如流,再次放下自行車。
就這樣,從地方到中央,市長被徹底剝奪了騎車權。想想真讓人不解,在地方上是安全問題,到了北京竟成了“形象問題”。莫非官員騎車就不安全,就影響了形象?其實對市長而言,騎車既可鍛煉身體,又可了解社情民意,一舉兩得。市長每天騎車上下班,能知道哪條道年久失修,哪里占道經(jīng)營,哪里城管野蠻執(zhí)法,何處百姓生活艱難,等等。這些鮮活的第一手材料豈是坐在辦公室聽匯報、前呼后擁下基層所能得到的?即便事小如十字路口服從信號,也能起到表率作用。市民們知道有這樣一位日常騎自行車出行的市長或副部長,一定備感親切,也更有安全感。這難道不比逢年過節(jié)訪貧問苦以示親民更有效果?再進一步,如果能有示范效應,領導干部競相效仿,騎車或坐公交上下班,該有多少接觸群眾、體察民情、解決問題的好機會??!
然而,這樣真正的“群眾路線”,卻人為地夭折了,怎能不令人遺憾。究竟是什么讓市長難遂心愿?表面看來,是下級和上級的干涉;深究開來,則是官本位和官場規(guī)則作祟。騎車上下班的人成千上萬,而公安局長獨獨關心市長的安全,這就耐人尋味了。在公安局長的眼中,市長安全高于一切。對市長的安全負責了,也就對自己負責了,就能保自己的“一方平安”。至于副部長的“形象”,小而言之是本部面子問題:京中部委眾多,未必沒有比風,一個副部長騎車,是不是有點寒磣,讓外人看了以為本部不和諧。大而言之,或許是另一層不愿道明的意思:同級都坐專車,你何必特立獨行,讓別人難堪?官場規(guī)則奉行整齊劃一,最好不要標新立異。官場上,多少人視專車為地位與權力的象征而趨之若鶩,甚至有人病危時依然不忘自己所享受的“待遇”,非等公車送醫(yī)院,結果耽誤搶救賠掉性命。相形之下,棄專車如敝屣而甘愿騎車的選擇多么難能可貴。可是,連這樣的個人選擇都難容于官場,更別說贊許乃至推廣了。
想起不久前的“無車日”,不少市長紛紛體驗乘公交,參與騎車,呼吁市民響應號召,以減輕交通的擁堵。結果媒體擁上去,反而堵了。在鏡頭的跟進中,讓人見到的是一種“行為藝術”。至于市長們的認識是否統(tǒng)一,有無效果,很難說。某市有位市長坐了一兩站公交,讓電視臺拍完之后,就匆匆上了一直跟在后面的轎車。中國的事就是這樣有趣。
不知道那位當年騎車的市長——確切地說應該是那位副部長,現(xiàn)在坐在專車里有些什么想法。我估計他常常懷念過去自由自在騎自行車的歲月。如果騎車上班時見到這樣的干部,我會很開心。
【原載2007年11月8日《新民晚報·夜光杯》】
題圖 / 楊樹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