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桂之西,川藏之南,有一片如明珠般璀璨的土地,這就是中國西南的門戶——云南。在這片土地上,有如詩如畫的自然風光,也有燦爛輝煌的文化景觀。而地處青藏高原南麓的滇西北,更以其雄偉奇麗的山川、獨特悠遠的民族風情,令人神往。
麗江古城
這次云南之行,我們在麗江總共住了四晚。每晚我們都去同一個地方,這個地方就是列入聯(lián)合國世界文化遺產(chǎn)目錄的大研鎮(zhèn)。
古鎮(zhèn)在麗江城的東南角,因形如一塊大硯臺而得名(古時“研”“硯”相通)。和其他古城不同,大研鎮(zhèn)沒有城墻。這是因為古代麗江世襲土司姓木,如果筑城墻,就好像給木字加了個框,成了困字,很不吉利。古鎮(zhèn)里保存了大量的明清時代的居民建筑,還有被徐霞客譽為“宮室之麗,擬于王者”的木氏土司官邸。居民建筑集漢、白、納西等民族的風格,照壁、正房、廂房、天井、閣樓相輔相成,轉(zhuǎn)折有致,既美觀又實用。隨著當?shù)芈糜螛I(yè)的發(fā)展,一些民居改成了旅館,在里面小住幾日,倒也別有情趣。古鎮(zhèn)中心有一個石板鋪就的廣場,四條道路從這里延伸出去,這里便叫作四方街。四方街和延伸出去的四條路成了這里的商業(yè)中心,臨街有許多商店,也開了許多特色餐館,納西菜、中餐、西餐都有。坐在河邊柳下,聽著流水聲,喝著酥油茶,吃著麗江粑粑,欣賞著明清古建筑,剎那間,就覺得時空跨越變化,早不知身在何處了。
北面玉龍雪山的雪水匯集在黑龍?zhí)独?,然后順著地勢流向古?zhèn)。到了古鎮(zhèn),水流分成三股穿城而去,在城區(qū)里又幻生出無數(shù)支流,流過千家萬戶。水流邊一般都種有柳樹或花草,形成了“家家流水,戶戶垂柳”的“高原姑蘇”景色。但和蘇州、周莊等江南水鄉(xiāng)相比,這里的水卻獨有特色。江南的水通常很平靜,顯得優(yōu)雅含蓄。而在麗江,雪山流下的水沒有污染,水量又大,所以水質(zhì)純凈,清澈見底。更特別的是,由于地勢傾斜,水流很急,嘩嘩聲不斷,仿佛是一大群跑來跑去不知疲倦的孩子。而這幾百年的古鎮(zhèn)也正因為這歡騰的流水依然充滿了生命力。古城的路都用石頭鋪成,下雨不泥濘,刮風不起灰,光潔平整,很適于步行。河道也都用大石砌就,既不積水,也保證了流水的清潔。河道靠街道一邊要略低一些,下游有裝置可以把水道擋住,這樣水就漫到街上,再打開水道,水又流回河道中,而街道則被流水沖刷干凈了。如此精巧自然的設(shè)計,出自幾百年前的工匠之手,真讓人驚嘆不已。
古鎮(zhèn)也是東巴文化的集中地。街上賣各種東巴特色工藝品,其中東巴木雕是最著名的。圓形或方形木盤上雕著東巴的吉祥物或者象形文字。納西族的象形文字是唯一流傳下來的象形文字,雕刻在木盤上,筆畫古樸,又是文字又是畫,寓字于畫,直觀易懂。但這里最能體現(xiàn)納西族燦爛文化的卻是納西古樂。由于這里戰(zhàn)亂較少,納西本族的樂曲以及文化交流中從漢族帶來的中原古樂都很好地保留了下來。古城中有好幾處古樂演奏,最有名的是納西古樂會的演奏會。每晚八點,音樂會在古樂會會長宣科先生的主持下開始。宣科先生是納西古樂的主要整理者,他精彩而又幽默的中英文串講不時地引來掌聲和笑聲。樂隊成員很多都年逾古稀,正襟危坐在樂臺之上,看上去仿佛是入定老僧。然而一旦開始演奏,他們懷抱的古樂器所發(fā)出的聲音,就會帶著聽眾跨越時空,進入一個奇妙的音樂世界?!栋素浴返墓艠愕溲牛弧逗V》的清越剔透;《浪淘沙》的纏綿悱惻,無不令人如癡如醉。聽眾仿佛進入了千年陳酒的儲藏室,無論打開哪一瓶,都聞之清香撲鼻,飲之回味無窮。
麗江北面有高高的玉龍雪山擋住了南下的寒流,所以這里氣候溫暖濕潤,加上古鎮(zhèn)的小橋流水,直如江南水鄉(xiāng)。若年老無事,遷居于此,與雪山古城為伴,不亦人生之快事乎?
瀘沽湖風情
一大早,我們在麗江坐上了旅游中巴。在正午的時候,我們翻過了最后一個山頭。下山一轉(zhuǎn)彎,瀘沽湖突然呈現(xiàn)在面前,剎那間,我們唯一的感覺就是震驚。夕陽之中的瀘沽湖寶石般鑲嵌在群山之中,一道山脊從東面直插入湖心,像一頭蒼龍將頭埋入水中汲飲甘泉。湖水倒映著云霞、天光、山色,晶瑩剔透,幾乎使我們懷疑這是在人間看到的景色!湖西的岸邊,散布著一些少數(shù)民族的村落,這就是著名的摩梭人世居的家園。我們在落水村乘上摩梭人劃的豬槽船,徜徉在湖水倒映的藍天白云里。瀘沽湖水真可謂純凈透徹。在岸邊可以清晰地看到水面十米以下的水草從湖底長出,隨波飄動的情況,宛如在空中纜車觀看腳下茂密的森林。但瀘沽湖也很深,劃出不遠,湖底的水草就看不見了,取而代之的只有濃得化不開的翠綠。在湖心,遠望著西北白云繚繞的獅子山,輕撫著船行翻起的波浪,迎著時來的微風,聽著摩梭婦女那清亮的歌聲,無論是誰,不管對自己的嗓音如何沒有信心,都會跟著一起哼唱。塵世的煩惱在歌聲中飛散,心靈的灰暗在微風中消逝,仿佛能體驗到《金剛經(jīng)》中“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的那種境界。
山水風光固然秀美絕倫,然而最讓人好奇的還是這里摩梭人的民族風情。這里世代實行著“男不娶,女不嫁”的走婚制。男方的伴侶叫“阿夏”,女方的伴侶叫“阿注”。“阿注”只是晚上到“阿夏”家中過夜,清晨即走,有了孩子,也歸女方撫養(yǎng),男方?jīng)]有什么責任。在這種婚姻制度下,家庭是由血緣為紐帶的母系親屬組成,女性的地位就很高,通常一個家庭最年長的婦女就是家中的主管。雖然這樣,摩梭婦女還是承擔著極大部分的勞動。我們?nèi)滩蛔柶鸪舜拇?,當問到只有二十歲出頭的小妹有幾個“阿注”時,他笑著說一天一個,我們都大吃一驚。慢慢才了解到對摩梭人來說,可以同時有幾個“阿夏”或“阿注”,而且越多就越有光彩。不過,隨著社會開放,一般來說“阿夏”或“阿注”比較固定,雙方的來往也多起來,對孩子男方通常也擔負一定的責任。暮藹之中,我們懷著興奮、好奇的心情,住進了湖邊的摩梭村莊。
晚上的篝火晚會原來是為了摩梭男女相互了解的場所,而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摩梭人為游客準備的一個節(jié)目。摩梭青年穿著漂亮的民族服裝,圍著篝火跳舞、唱歌。在摩梭青年熱情的邀請下,很多原本旁觀的游客也加入到群舞的行列,使得整個會場有如節(jié)日般的歡快氣氛。到最后,往往分成摩梭人一邊,游客一邊互相對歌。摩梭姑娘小伙不但嗓音出色,而且從本族民歌到最新的流行歌曲,無不通曉。
由于要趕路,第三天的凌晨我們就離開了瀘沽湖。走的時候天剛亮,整個瀘沽湖和摩梭村莊籠罩在一片霧氣之中,顯得那樣純靜和諧。我突然有點喜歡起這崎嶇的山路,但愿這重重大山能為我們永遠保存住這分純靜和諧。再見,美麗的瀘沽湖。
穿越虎跳峽
虎跳峽,號稱“長江第一觀”,位于麗江和中甸之間。關(guān)于虎跳峽,還有一個優(yōu)美的傳說。傳說,金沙姑娘在巴顏喀拉媽媽的指示下,到東海為青藏高原祝福。流經(jīng)橫斷山脈時,這里的玉龍喜歡上了美麗的金沙,就和他的兄弟哈巴帶著銀山擋住了金沙姑娘的去路。可這并不能改變金沙姑娘的志向。聰明的金沙在他們面前輕歌曼舞了七天七夜,趁玉龍、哈巴進入夢鄉(xiāng)時,奮力劈開銀山,一路東去,再不回頭。玉龍、哈巴醒來,懊悔不已,終日在那兒長吁短嘆,最終變成了玉龍和哈巴兩座雪山,永遠佇立在虎跳峽的兩側(cè)。
美麗的傳說和神奇的景觀吸引我們一清早便迫不及待地坐上了中甸去麗江方向的中巴。大約三個小時就到了虎跳峽鎮(zhèn)(以前叫橋頭鎮(zhèn))。路旁邊就是金沙江,平平緩緩地流著,出人意料。據(jù)說從“長江第一彎”石鼓到臨近上虎跳,她都如此平靜,仿佛是傳說中金沙姑娘七天七夜的輕歌曼舞。江的對面,就是玉龍雪山。山巒疊嶂,最高一層的雪山頂上云霧繚繞,大概是因為玉龍不忍看到金沙的離去,以紗遮面吧。望著這平靜的水面和高峻的山峰,我不由地感到期待和緊張。
不一會,我們就到了上虎跳。一下車,就聽到了谷底傳來的巨大濤聲。憑欄而望,只見江心矗立著一塊菱形大石,將江流分成兩半,加上突然的落差,平靜的江水在這里突然變得洶涌激烈,如無韁烈馬般橫沖直撞,奔過上虎跳。江中的這塊巨石就是著名的虎跳石。傳說有一只猛虎憑借此石跳過大江,整個峽谷也由此得名。沿梯下到谷底,江水就在幾米下洶涌而過。玉龍的長嘆化作了陣陣山風,在峽谷中回蕩。江流拋起的水珠隨山風不時撲面而來,濤聲震耳欲聾??吹竭@番景象,我才明白那么長時間的平靜流水,都是為了在虎跳峽發(fā)出威力無比的破壁一擊而進行的力量積蓄,那濤聲正是金沙姑娘振臂一擊時的必勝怒吼。老子曰: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我想,此番景色就是這句話最好的注解了吧。從谷底爬上來,我們累得直喘氣。
情迷香格里拉
上個世紀30年代,英國作家希爾頓寫了一本小說《消失的地平線》,書中講到一架美國飛機在穿越青藏高原時,在喜馬拉雅山南麓失事。幸運的是,機上的人都活了下來。他們來到一塊陌生而又美麗的地方。這個地方有雪山、有草原、有湖泊、有峽谷、有喇嘛寺廟、有熱情好客的居民,甚至還有天主教堂和會講英語的老人。他們當中,有些人留了下來,有些人則歷經(jīng)千辛萬苦回到了原來的世界??捎捎诼吠镜钠D險,他們已經(jīng)不記得回到那里去的路了,只記得那個神奇美麗的地方叫“香格里拉”。
香格里拉到底在哪里?也許,她只存在于想象之中;也許,她只是青藏高原邊緣風景的抽象。但如果你去過云南迪慶藏族自治州,你一定就會這樣說:這里,這里就是傳說中的香格里拉!
從麗江到德欽首府中甸不過五個小時車程??邕^金沙江,到達小中甸,就覺得眼前一亮,景色一下子開闊起來。天低了許多,云仿佛就在人的周圍。山卻一下子退到了很遠的天邊,山勢也似乎變得很平緩。和橫斷山脈的崇山峻嶺相比,顯得溫柔親切。路周圍一大片都是青黃相間的草甸,牛羊在上面悠閑地吃著牧草。時值初秋,整個草原上綴滿了紅色的格桑草,映著藍天、白云,顯得格外妖嬈。小中甸往北就是中甸縣城。中甸是個很熱鬧的地方,游客很多,各種設(shè)施也很齊全。但我們到那里時正值國慶高峰,旅館爆滿。結(jié)果我們只能住在一家招待所的頂樓房間。說是房間,實際上是一間放雜物的木板房,有兩扇沒鎖的門,還四處漏風。幸虧中甸晚上不太冷,風也不大,我們也就湊合了一夜。晚上我躺在木板上,心里嘀咕著:難道這里就是香格里拉,那神仙居住的地方?
但隨后幾天的游覽很快打消我的疑慮。在這片神奇的高原大地上,藍天白云之下、連綿群山之中,每一處的風景都顯得那樣的富有個性,但又顯得那樣的和諧。每一處都讓我咀嚼回味、流連忘返。
帕納海在中甸的西北面,離城八公里。湖面已經(jīng)不是很大,群山圍繞中的是一片極廣的草地——依拉草原。站在這松軟的草甸上,耳邊似乎想起了那首著名的內(nèi)蒙古民歌:“藍藍的天上白云飄,白云下面馬兒跑……”。除了天邊起伏的高山,這里的遼闊草原、成群牛馬、豐美牧草,和塞外大草原又有什么區(qū)別呢?如果說帕納海是一個健壯的青年,那么碧塔海就是一個清麗而又怕羞的小姑娘,偷偷躲在離中甸二十五公里的群山之中。“碧塔”是藏語,意思就是櫟樹成氈的地方。湖畔四周,蒼松古櫟,遮天蔽日。湖水清澈明亮,并隨著天光明暗、觀察遠近的不同,顯出不同的顏色,時而墨綠,時而翠綠,時而天藍。特別是太陽將落未落的時候,遠觀湖面,湖水竟發(fā)出晶亮的寶藍色,奪人眼目,令人嘆為觀止。湖心有一個圓形小島,郁郁蔥蔥,仿佛是大自然的刻意安排,多了一層風景,又多了一層遮蓋,使碧塔海更顯得豐姿綽約。
香格里拉大峽谷和《消失的地平線》中的藍月峽谷極為類似,峽谷距中甸東北百十公里,剛開發(fā)不久。峽谷兩邊的山勢極險,垂直而上兩千多米,相間最近不過十米。谷中除正午外,難見天日,使峽谷更見幽深。上村河在谷底洶涌而過,急流不斷激起水珠,使整條河如噴珠瀉玉一般。峽谷全長二十多公里,而我們只游覽了三四公里,望著密林森森的峽谷深處,更覺得它的神秘。
中甸不僅僅有奇麗的自然風光,還有燦爛的文化景觀。中甸北面的噶丹松贊林寺就是藏族文化的杰出代表。它是云南最大的藏傳佛教寺廟。整座寺廟依山而建,一千多間房屋隨山勢高低錯落有致。一道筆直的石階一直從山門通到大殿。走在石階,仰頭而望,湛藍的天空、飛旋的烏鴉把松贊林寺襯托得高大莊嚴。寺內(nèi)有八大康倉、宗喀巴殿、彌勒殿等大殿。殿內(nèi)肅穆靜謐,佛祖、菩薩金碧輝煌,氣勢不凡。特別是殿內(nèi)的佛教壁畫,色彩絢麗,造型生動,因畫生意,令人嘆服。寺內(nèi)有很多喇嘛,有老有少,都很和善,經(jīng)常熱情地為游人指路解說。有些殿里的喇嘛會向游人敬獻哈達,還有的喇嘛給游人系紅色金剛線,據(jù)說只要這金剛線一直帶在身上,不遇到水,就能一直護佑游人平安。松贊林寺前是一片開闊地,有一片靜靜的湖泊。站在寺內(nèi)高處,除了可以俯視鱗次櫛比的全寺建筑,還可一直遠望中甸縣城,真可謂風水寶地。
以上這些地方也只是德欽州的一小部分,還有位于滇藏邊界有神山之稱的梅里雪山卡格博峰;在西面有奇險的三江并流區(qū);有高山湖泊星布的千湖山等,據(jù)說風景更出其上。香格里拉,我們一定會再見面的。
十幾天的旅行很快就結(jié)束了,還望彩云之南,遙遠仿佛天邊。但仔細想想,就算是大山之中的瀘沽湖,也只要兩天路程就可以趕到。這能算遠嗎?子曰:未之思耳,夫何遠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