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年,700余名學生,一個人的堅守。
這種力量,人人力所能及卻因歲月的堅持而可貴,鮮為人知卻因心靈的虔誠而可敬。
從1981年開始,他已經(jīng)劃爛了兩只5尺長的木盆,3條小舟
從上海坐飛機到644公里外的江西南昌,只要1個小時。而從南昌再到40多公里外的孤島村莊,要轉幾趟車,過橋、盤山、坐小木船擺渡,得花上整整6個多小時。
孤島位于武寧縣的邊陲。因為閉塞,山居的日子寡淡而清貧;因為清貧,山地子民渴望著改變,用知識改變。熊貽華是這島上唯一的老師,他執(zhí)著地擎著知識的火把,34年不輟。
下了一天的雨剛剛收住,寒意陣陣。熊貽華裹著黑色棉衣,戴著藏青色呢帽子,出現(xiàn)在記者眼前。他特地駕著自己的小型摩托車,到村口接記者。53歲的他,清瘦黝黑,有教師的溫文與農(nóng)民的憨樸,看上去比實際年齡更顯蒼老。
低頭一瞥,只見他的鞋和褲腿上都沾滿了泥巴,心里咯噔一下。這就是他選擇的生活,帶著兩腳泥巴站講臺,一站數(shù)十年。
武寧縣橫路鄉(xiāng)港北村,有豐良、劉堝、蛇坑三個自然村位于湖漢庫灣中。在這三個自然村中,豐良村、劉堝村同在一個島上。蛇坑村最為偏僻,獨處于一座小島的山腳之下,三面臨水,一面環(huán)山。山上沒有路,全村老老少少90口人,只要出門,就必須走水路。熊貽華的家,就安在蛇坑村。
從1981年開始,熊貽華已經(jīng)劃爛了兩只5尺長的木盆、3條小舟。他已被公認為村里最出色的劃船師傅。
直到現(xiàn)在,孩子們在上課前還會先興奮地望一眼電燈
沒有上課、下課鈴,沒有設施完備的操場,熊貽華任教的這所小學,簡陋得不能再簡陋了。
學校叫豐良小學,其實就是一個設在村里的教學點,15個學生,1位老師。
豐良小學的總面積約60平方米,一間教室、一間辦公室、一塊充當操場的黃泥地,還有一個用木頭支起來的旱廁。
教室里,十來張高高低低的課桌椅擺成三排五列,桌椅一半是別的學校淘汰下來的,還有一半是學生家長找木匠做的,新舊、規(guī)格不盡相同。辦公室里,為了采光,,辦公桌和椅子都挨著門口擺放。除了堆放在墻角的爐子、干柴和整箱的方便面,房間里空空蕩蕩。
這是熊貽華呆過的最像樣的學校,最重要的是,學校里第一次通電裝了電燈。
一只60瓦的燈泡發(fā)出微弱的橙色光芒。在熊貽華眼里,這已是莫大的幸運。直到現(xiàn)在,孩子們在上課前還會先興奮地抬頭望一眼電燈。
沒有預想到,自己會有這樣的人生
他1954年出生,是家里第一個兒子。長到4歲,這孩子竟突然沒緣故地失明了。四處求醫(yī)不成,母親日日以淚洗面。到了7歲,他的雙眼奇跡般地復明了。
“我到8歲才上學,因為失明了一段時間,一年級還念了兩年?!倍?1年之后,他成了村里第一個高中畢業(yè)生。
1974年,有村民提出,孩子不讀書是沒有出路的,建議在村里辦一所小學。村民們一致推舉高中畢業(yè)的熊貽華擔任教師。
熊貽華猶豫了,他從沒想過自己會去當老師,后來父親說:“做先生光榮。”
就這樣,20歲的熊貽華開始了他的教書生涯。學生,總共15人,從小學一年級到四年級,有些是家長主動送來的,另外一些則是熊貽華上門勸說后,勉強送來的。
后來,對面島上的劉堝小學、豐良小學的老師由于各種原因,紛紛離開了孤島,又沒有其他老師愿意來島上教書,最后,三所村小不得不合并成一所,也就是現(xiàn)在的豐良小學。廢棄的倉庫、破舊的戲臺都做過課堂。學生最多時,有30多個,而老師,只有一個。
2007年教師節(jié),熊貽華當選了全國優(yōu)秀人民教師?!捌鋵嵨疑兑矝]干,就是教了幾十年書,干了最本分的工作?!毙苜O華掩著嘴,笑得羞澀。
他走了,誰還來教書?
到2002年轉為公辦教師前,熊貽華的月收入也不過300多元。女兒說,從來沒看到父親手里捏過錢,總是一拿到錢,就急匆匆去還債。
熊貽華所在的村是省級貧困村,有些貧困家庭的孩子直到從他手中畢業(yè),都沒交清學費,靠舉債度日的他總是不聲不響地替學生墊著。有人為熊貽華的執(zhí)著感動,捐給他l萬元,讓他改善生活并為豐良小學通電。他算了算,接一根電線到學校只需要2000元左右,余款,他又統(tǒng)統(tǒng)退還給了捐款人。
“爸,抽時間去補補牙吧?!迸畠翰恢挂淮蔚貏裾f父親。
“等放暑假吧。”熊貽華總這樣回答。
多年的辛勞,換來熊貽華一副硬朗、健康的身板,可這兩年,他的牙齒掉的掉、蛀的蛀,牙病不斷,常常一疼起來就是十幾天吃不下飯。
在家境最艱難的時候,熊貽華也想過離開。他去中心小學找校長談,校長只說了一句:“你走了,還有誰會去島上教書?”他就不再言語了。
這樣堅守,圖什么?
熊貽華說:“不能讓孩子們失落了人生的起點?!?/p>
他把許多孩子送出孤島,自己卻在島上耗盡青春;他用微弱之力改變了許多人的命運,自己卻承受了命運帶來的太多虧欠與遺憾。
守了孤島大半輩子的熊貽華常常擔心,自己長年呆在孤島上,會教不好學生。于是,從沒坐過飛機的他,專門趁著假期跑去南昌的機場看飛機如何起落,回來再說給學生們聽;對計算機一竅不通的他,開始琢磨起多媒體教學;把育人看得比教書更重要的他,在教室墻上貼著“做事要誠實,做人要誠信”的標語,每個學生都能大聲朗讀;很少有機會離開孤島的他,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帶領學生到鎮(zhèn)上的完小接觸同齡人和新鮮事物。許多個陽光明媚的日子里,一個男人舉著紅旗,領著15個踏步跟隨的孩子,成了小島地頭田間獨特的一景。
快要放學了,最后一堂是自由活動課。女孩子拿出短繩,在教室外的走廊上跳起來,男孩子大多不擅長跳繩,但也興致勃勃地圍在一旁觀看。一個人跳,其余的孩子齊聲數(shù)數(shù)。而此時,熊貽華正借著從辦公室門外透進來的微光,戴著老花眼鏡,伏在辦公桌上仔細地批改作業(yè)。
摘自《解放日報》2008年1月11日
編輯 馮 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