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賭徒而言,大多數(shù)的想法都是希望用較小的投入獲得較大的收益。雖然投機者成功的概率非常低,但歷史上的政治投機者卻不少。然而,在政治上押寶,是一種風險性極高的賭博行為,因為賭博者押上的不僅僅是金錢。
驚天豪賭賠進身家性命
在歷代的投機者中,有人想要以身試法,以權臣的姿態(tài)變成龍椅上的真命天子。這個人,就是西漢末期的外戚王莽。王莽在我國歷史上是一個臭名昭著的竊國大盜。
王莽的姑母王政君為漢元帝的皇后(元后),元帝駕崩后,成帝即位,她便當了皇太后。王氏宗族在朝廷形成了一個很有勢力的外戚集團。作為這個集團的第二代人物,王莽憑借元后的裙帶關系,再加上他虛偽奸詐,善于鉆營,由黃門郎位至掌握軍政大權的大司馬,并先后竊取“安漢公”“宰衡”的封號。
王莽并沒有滿足。他暗中指使親信、黨羽網羅一批人上書朝廷,對他進行無恥的吹捧。元后為表彰他的勞績,下詔給王莽加“九錫”。這是對大臣最高的禮遇。
王莽這時離皇帝的龍座只有一步之隔了。元始五年平帝生病,王莽于12月18日以進椒酒為名,將這位14歲的小皇帝鴆殺了。為了掩天下人耳目,王莽沒有立即登上龍座,而是立一個年僅兩歲的宗室子弟劉嬰為皇太子,以作為他篡漢自立的過渡。與此同時,王莽派出親信利用天命說和讖緯,四處散布他應該做皇帝的種種謠言。第二年三月,元后在王莽的挾持下被迫同意立子嬰為太子,王莽為“攝皇帝”。四月,漢宗室安眾侯劉崇在南陽起兵討伐王莽,被王莽派兵撲滅。事后,王莽的黨羽造出輿論,說劉崇敢于起兵叛亂,是因為王莽位卑權小。于是,五月元后下詔,同意王莽稱“假皇帝”。
居攝二年,東郡太守翟義立嚴鄉(xiāng)侯劉信為天子,起兵討伐王莽。經過一年多,起義隊伍被鎮(zhèn)壓。王莽于是以為自己真的是“受命于天”,加緊推行他篡漢自立、改朝換代的陰謀。隨后于公元九年元旦舉行了隆重的登基典禮,王莽正式即位,做了真皇帝,改國號為“新”。
但新朝建立以后,廣大人民逐漸看清了王莽的真面目,認識到他篡權與改制加深了他們的苦難,各地農民紛紛起來反抗。公元二十三年,起義軍攻人長安,王莽這個竊國大盜被憤怒的市民殺死。
王莽的投機行為可謂驚天豪情,而最終卻以賠上身家性命草草收場。
以女兒的性命賭自己的前程
俗話說,老虎雖狠,尚無食兒之心??墒?,在權力斗爭巾,父殺子、子弒父這樣的人間慘劇卻屢有發(fā)生。爭權奪利,不只使某些人喪失了人性,甚至連禽獸也不如,武則天就是這樣一種人。
武則天雖然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因其美貌可人卻深得太子李治的歡心。但在唐太宗臨死之際,不得不到感業(yè)寺做了尼姑。唐太宗死后三年,王皇后與蕭淑妃爭風吃醋,皇后想借武則天的魅力扳倒蕭淑妃,所以便勸唐高宗李治把武則天再度接回宮里。
武則天聰明伶俐,對王皇后謙卑有禮,對唐高宗百般逢迎,不久被封為昭儀。王皇后想擠掉蕭淑妃的意圖也就很快實現(xiàn)了。但是,武昭儀既已扳倒了一個蕭妃,接下來的一個目標便要扳倒王皇后了。
王皇后生性驕傲,對左右宮人態(tài)度嚴厲,因此宮女們多有怨言。武昭儀乘機離間,凡對王皇后有怨的人,她都加以寵絡。宮人甘做武氏耳目爪牙,王皇后的一舉一動,便都在武昭儀的掌握之中。無奈不論武則天怎樣地巧舌如簧,夸大皇后過錯,勸高宗廢掉王皇后,唐高宗始終不肯聽從。因為唐高宗雖不喜歡王皇后,但絕無廢后念頭。機敏的武則天開始明白,對于寡斷又寬厚的唐高宗,唯一的辦法是要讓唐高宗自己通過某事來作出推理決斷。
公元六五四年,武昭儀懷胎十月,滿望生個兒子好繼大統(tǒng),不料生下的竟是個女兒。她忽然想出了一個讓唐高宗自己推斷、下決心廢掉王皇后的計策來。
一日,武昭儀在宮中閑坐,忽報皇后駕到。武氏閃入側室躲著,王皇后見武氏不在,便坐下等候,驀聽床上嬰兒啼哭,就抱起來哄了一陣兒,待嬰兒睡著后才放回床上,離宮回到自己住處。武則天見皇后已回,就從側室出來,將親生女兒在熟睡中扼死。然后仍用被子蓋好,專等唐高宗駕到。
不—會兒,即有使者來報皇帝駕臨。武氏與平日一樣,談笑獻媚。過了一會兒,唐高宗對著床問武氏:“女兒還在熟睡?”武氏故意回答說:“熟睡已多時,現(xiàn)在該讓她醒過來了?!北懔钍膛ケ饋?。
那侍女掀被一瞧,嚇得半晌說不出話來。武氏故意催促:“莫非還是熟睡?趕快抱起便醒了!”那侍女才說了個“不”字,武氏故意裝作不解,自己前去抱孩子,手還未碰及女嬰,口中卻已號哭起來?!拔彝▓@采花,不過片刻工夫,好好的一個女孩,怎會被悶死?莫非你們與我有仇,謀死我女兒么!”
眾侍女一片聲道:“只有正宮娘娘到此來過,嬰兒啼哭時她還抱起來哄逗了一會兒。小孩沒聲息時她才走?!?/p>
唐高宗已堅信王皇后下毒手謀殺了自己的親生女兒,斷然決定要廢去王皇后了。
翻看中國權力斗爭史,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武則天的殘忍并不是個別現(xiàn)象,像這種骨肉相殘的血腥事件,幾乎在每一個王朝都出現(xiàn)過。
摘自《領導文萃》2006年第1期
推薦/宋春華 編輯/馮 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