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人評清詞是順康詞壇一個非常突出的現象,亦是清詞復興的表現之一。本文通過對大量文獻資料的梳理,指出清詞評點之風是詞學復興與當代評點興盛共同作用的結果。其生成方式有三種:刊刻者索評,友朋日?;ピu,社集、唱和群體共評。清詞評點除卻具有其自身包含的詞學批評性之外,還兼有文獻性、評比性、歷時性、對話性與宣傳性的特征。
有關詞集的當代評點①,別集最早出現于南宋劉辰翁評點其同時人汪元量的《湖山類稿·水云詞》,惜僅兩則評語;選集則是南宋黃昇的《花庵詞選》,集中收錄唐宋詞作,包括黃昇同代詞人之作,編者一并加以評點。詞學在宋以后衰落,就選集的當代評點而言,至明后期才漸次出現,如沈際飛《草堂詩余·新集》、卓人月與徐士俊《古今詞統(tǒng)》、茅?!对~的》等選集。至于明詞別集,就筆者所見,鮮有評點本。到了清順康時期,清詞評點本大量涌現,包括總集、選集與別集,成為當時詞壇非常突出的現象。清詞評點有著極為重要的詞學研究價值。張宏生在其編纂的《清詞珍本叢刊》序言中將評點本列為這套叢刊的第一特色,并指出清詞評點“除了有審美的闡發(fā)之外,還會有諸如群體活動、創(chuàng)作本事之類的信息,對認識清詞發(fā)展的生態(tài),也非常重要,因而應該予以充分關注?!雹诒疚募匆皂樋禃r期的清詞評點為研究對象,它緣何在清初蔚然成風,以何種方式生成,由此又形成怎樣的評本特征?這是研究清詞評點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
一、 風尚成因
順康時期清詞評點之風的形成,離不開清詞復興的背景與其時當代評點興盛的社會風氣。清詞的復興,以明末云間諸子為端緒而繁盛于順康,這已成為詞學研究中的定論。而當代評點在目前評點研究中卻尚未作為與經典評點相區(qū)別的對象來加以研究,因此本文首先著力探討當代評點的興起。
當代評點的風氣首先孕育于文人品評、賞鑒的藝術化生活。晚明以來,文人追求生活的藝術化,包括評書、品茗、賞花、鑒帖等,從而使品評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队懊封謶浾Z》中所描繪的冒襄與董小宛的生活堪稱典型。他們于水繪園中享受著評選唐詩、插花、賞月、品香、制作美食的精致生活。貧寒之士亦不失風雅地批風抹月,追求清雅的生活情趣。閑來評書的記載在晚明至清初的文人詩詞中比比皆是,如黃錫朋:“林居身獨貴,蠅逐人堪賤。真樂事,研朱點易評千卷。”①孫枝蔚:“乞食題詩,遣愁沽酒,滿鏡誰憐白發(fā)生。差堪慰,有奇文在篋,閑寫閑評?!雹陉戇M:“孤燈下、墨花浮硯,閑評幾部。”③在此種文化氛圍中,當代作品大量地進入了文人品評的視野,如傅燮 云:“簾垂湘竹,茗泛春濤,商量舊稿,評騭新篇?!雹茏钇嗝赖睦觿t是婁江俞二娘以生命評點《牡丹亭》,湯顯祖《哭婁江女子》序記其事:“婁江女子俞二娘,秀慧能文詞,未有所適,酷嗜《牡丹亭》傳奇。蠅頭細字,批注其側,幽思苦韻,有痛于本詞者。十七惋憤而終?!雹?/p>
除了上述的文化環(huán)境,當代評點的發(fā)展還有一個強有力的直接推動因素:時文評點。時文評點盛極于晚明,并帶動了其他文體當代評點的盛行。萬歷之后文社興起,至明末尤盛⑥。它的重要內容是撰寫時文并加以批點,評分甲乙,一切仿照科舉考試。例如趙維寰主持文社的評選,“家居時,社中有所評騭,頗無甚謬”⑦。毛奇齡曾“隨群公作舉文社……予為甲其三:一選郎朱君,一滎陽丞章君,一紫凝也”⑧。士子默會評語中所含的作文要訣,所謂“前輩之批語,便是我之學問所從出爾,若能留心,不但為近今之科目也”⑨。因此,時文評點非常受士子的歡迎。文社即選評社員的墨卷、房稿交與書坊刊行獲利,例如復社集社員時文成《國表》,“計文共二千五百余首,從來社藝亦未有如是之盛者……金閶書賈由之致富云”⑩。一些精明的書坊也自己組織名家批選時文,翰林院編修陳錫嘏即曾“每應坊人之請,批選時文”{11}??傊?,時文批選本對于士子來說是轉變人生的敲門磚,它有著廣闊的市場,充斥大小書鋪。時文評點形成浩大的聲勢,當時人即認為是科舉、文社的評點之習引發(fā)了其他文體當代評點的盛行。例如對于清詞評點,蔣景祁認為:“近選詞家,仿時義格,濃加圈點,開卷爛然?!眥12}四庫館臣總結順康時期詞集的評點之習亦歸因于文社評點的影響,《四庫全書總目》著錄《珂雪詞》云:“舊本每調之末,必列王士禛、彭孫遹、張潮、李良年、曹勛、陳維崧等評語,實沿明季文社陋習,最可厭憎?!眥13}
在此風氣基礎上形成的“文以評傳”思想又為當代評點的盛行提供了理論支撐?!拔囊栽u傳”首先見于論述經典評選,廖燕在《評文說》中云:“選蓋以評而傳也,不然,則亦謂之代鈔而已,又何選之足云?!眥14}立論的背景是評點不但成為文人藝術化生活的一部分,而且進一步上升到學問的層面。坐擁書城,批閱萬卷成為學者的典型生活,如何堂記何焯:“若吾從父學士先生,自少至老,無日不從事古書,口不絕吟,手不停披,簡端行側,丹黃錯雜?!雹賹O治記張卿子:“先生于書無所不讀,手自批閱者,已過劉氏四部、阮氏七錄矣。”②評點具有了學術性,其地位必然提高。文以評傳的思想在時文評點中也有充分的體現:“主考中出一榜人來,也有合法的,也有僥幸的,必定要經我們選家批了出來,這篇就是傳文了。”③語出乾隆初年成書的《儒林外史》,距康熙朝不遠。其書背景假托明代,但實際上反映了作者時代的社會風氣??梢钥隙?,除了經典、時文評點,文以評傳的觀念也必然會投射到其他文體的當代評點。
此外,明中后期刊刻業(yè)的發(fā)展使得士子有能力刊刻自己的別集,這為當代評點的風行提供了必要的物質條件。明代造紙業(yè)遠比宋元發(fā)達,紙張價格低廉,尤以萬歷以后盛行的竹紙價廉物美,毛氏汲古閣即幾乎全部采用竹紙刊印書籍。這從根本上降低了生產成本。另外,定型的印刷體方便于雕刻書版,刊刻流程的社會分工也提高了效率。尤其對于評點而言,套印的大量使用,便于刊印圈點、批語,并使評本變得賞心悅目。在此條件下,士子可以很容易地出資刻集,成一家之言,以實現儒者“立言”的人生理想??碳L始盛于明嘉靖、萬歷時,清蔡澄《雞窗叢話》記:“前明書皆可私刻,刻工極廉。聞前輩何東海云:‘刻一部古注《十三經》,費僅百余金?!士谈逭呒娂娨?。嘗聞王遵巖、唐荊川兩先生相謂曰:‘數十年來讀書人能中一榜,必有一部刻稿,屠沽小兒身衣飽暖,歿時必有一篇墓志。此等板籍幸不久即滅,假使盡存,則雖以大地為架子,亦貯不下?!雹苓@一段論述極為詳細,刊刻費用的低廉促成了士子刻集的風氣。清康熙初雖有禁令禁止私人刻書,湯斌撫吳時禁止刻賣淫詞、小說、戲曲,但時效、范圍有限,清初私人書坊與文人刻集仍極為盛行。
在以上諸多因素的作用之下,當代評點于明末清初蔚成風氣。盧世 題《燕游稿》云:“刻詩只以白本為雅,凡加圈點批評,皆是近世惡習,古無是也。程正夫《燕游稿》皆手自揀定,世無孔子,誰敢刪之?!雹荽搜葬槍Τ陶虻摹堆嘤胃濉范裕浴翱淘姟笔侵缚坍敃r人詩。當時風氣之盛使一些反對之士也不得不屈從時俗刻集加評,邵長蘅即有此無奈之舉:“予舊刻《簏稿》如干卷,例不著評……予每見時賢文集多有批評圈點,分系以名人姓氏,自侯朝宗、魏叔子諸君未能免俗。私心竊非之,今復爾爾,何異同浴而譏裸裎?!雹薮硕握撌霾粌H言及從俗刻評本,且認為大家亦未能幸免。在評點盛行的大環(huán)境之中,一旦詞學復興,詞學的當代評點自然隨之盛行。詞學至順康時期始真正復興,故其當代評點的興起晚于詩文,然一出現就聲勢浩大。據筆者統(tǒng)計,順康時期有一百二十多種清詞評點本,若加上僅具圈點者,這個數目就更為龐大了。
二、 生成方式
清初清詞評點的生成方式主要有三種:刊刻者索評,友朋日?;ピu,社集、唱和群體共評。對于一部詞集的評點來說,這三種方式往往又會交錯共存。
詞集刊刻時,作者或編刻者常有索評之舉。詞集作者索評對象著重于擅詞的友朋,詞集或題“同學諸子評”、“同里某某評定”,或雖未言明,而由評語以及文獻考索可知,作者與評者之間有著密切交往。而編選刊刻詞集者,則側重邀請名公巨子參評以壯大聲勢,如孫默所編的《國朝名家詩余》收十八家詞集①,集中評者眾多,汰去重復者,共計269人,囊括當時詞壇名家。在保留某些詞作原有舊評之外,孫默同時征集了大量名家的評語。評者之一鄧漢儀記孫默邀其參與評點的情況云:“予久憩維揚之蕭樓,無言時相過從,每出同人詞稿,互相商略。一語之妙,必共嗟稱;一字之訛,必相較定。”②而朱彝尊參評《國朝名家詩余》的情況,更是很好地說明了孫默對評者詞壇地位的重視。在《國朝名家詩余》康熙十一年之前所刻的十三部詞集中,朱彝尊僅于曹爾堪《南溪詞》中有一則評語,而康熙十一年之后,朱彝尊參評了剩余的五部詞集。這應該是由于其詞壇地位上升,引起孫默注意的緣故。有些編刻者同時兼為詞學名家,他們積極參與評點,這無疑直接提高了這些詞集在當時的影響力,如《倚聲初集》中王士禛、鄒祗謨之評點,《百名家詞鈔》中聶先、曾王孫之評點。
至于索評的途徑,主要是索評者或親呈,或寄呈評者。親呈者,如蔣爾瑝為馮夢祖《蒼源剩草》序評,序中記:“馮子餉《蒼源》一集,囑丹黃?!雹奂某收?,如陳維岳記:“長夏荒村,童子叩門,持南耕札至。全詞已雕版訖,同人各為題跋,俾仆評其第五卷?!雹?/p>
更多情況下,詞集刊刻之前,作者已于友朋間詞學交流時獲得評點,或單篇,或成卷,或盡傾目前所作詞。與前一類評點相比,評者多為主動評點,有感而發(fā)。比如顧衡記其創(chuàng)作時友朋的評點:“憶丙辰生日,作《滿江紅》六闋自題小照,頗為同人所稱。余友蘿軒笑而評之曰:‘故自豪氣未除,強作煙霞語耳,此中塊壘亟須痛飲消之?!雹葸@一評點極為親切自然。友朋間詞學交流時的評點呈雙向性,不僅作者主動出示詞作就正,友人亦主動索閱加以評點。曹亮武《南耕詞》每卷之后都有長段評語,第一卷的評語即是陳維崧索閱后所作:“久之,探其簏中,復得紀游及他詞數十篇,益奇絕,有宋人所不及者?!雹奚蟽衫惺菍纹蝺缘脑u點,若偶遇難得的知己,詞人更會傾囊出示。俞公谷《念奴嬌》(評殘詞稿)小序中記其一次際遇,“沈五郎遹聲……絕客過峻,無有入其室者。而余至,則必延入,許縱觀古今,或至竟日。因盡評其所為詩余”⑦。這一類評點的缺憾是,倘若稿本未及付梓,極易散佚。
日常詞作交流中的評點絕大部分發(fā)生于愛好詞學的友朋之間,目的在于就正和探討詞學。此種心理可參看徐枋請友人評點時的一段表述:“幸不吝直言,繩其可否,以青、墨二筆各加批抹以示我……弟文頗不欲示人,茍其人果知文而非我知己,則不敢就政之;其人雖知己而未必果知文,則又不欲就政之。”⑧雖然說的是文,但其選擇評者的標準同樣適用于其他文體的當代評點,對于清詞評點來說,即是知詞的知己。以陽羨詞派宗主陳維崧的《迦陵詞》稿本為例,我們從其友朋的評點中即可清晰地看到“切靡刂”之語。如《鵲踏花翻》(十上敦煌)評語:“前闋第六句宜七字,后闋第三句宜七字,查文長及諸詞皆然。幸商之?!薄端腿胛议T來·同仲震小飲高汝敬紅梅花下》評語:“減去四句,詞意自足,即度為此調促拍可也。”⑨類似的評語在詞集中頗多,很能反映當時詞壇確實存在友朋間以評點商討、交流詞學的現象。
除卻日常詞作交流,隨著順康時期詞學的復興,詞壇的社集、唱和頗為興盛,其中亦生成大量評點。有宋一代即出現眾多詞社,如臨安詩社(包括作詞)、芳洲酒社詞場、杏花盟、山陰詞社等等。至晚明,大量的社團中多有詞社的身影,如朱多炡“始與宗人 、燒、 等結詞社”①;又如范鳳翼記:“秣陵詞社愁荒落,遲爾重來共釆芳?!雹诙Ω镏螅迦搜赝砻髦w,更隨詞學之復興,詞社多有出現,以至“越中巨室婦締詩社、詞社”③。順治十七年清廷嚴禁結社④,然其后的康熙年間仍存在詞社,陳維崧即參加過“填詞社”。社名見載于陳維崧《眼兒媚·冬夜聽梧軒舉填詞第二集,軒在吳伯成先生署中,同集為澹心、園次、修齡、山夫、梁汾、云翎、靈本》、《念奴嬌·冬夜聽捂軒題王右丞〈初冬欲雪圖〉,填詞社第三題》⑤等詞。詞題中出現的吳綺(園次),與陳維崧訂交于康熙十一年⑥。此外尚有多種可以確考的詞社,更有許多詞于詞題中標明為社集而作,惜其詞社無法確考。相對于社集,詞人的交游、唱和更為普遍,幾乎每一位詞人都有唱和詞,這達到了唱和詞前所未有的高峰。唱和的規(guī)模也遠比歷代為大,清初詞壇紅橋唱和、江村唱和、廣陵唱和、秋水軒唱和、和《樂府補題》等著名的唱和,其參與者多至數十以至成百人。以江村唱和為例,王士祿云:“此外繼和者不下數十家?!雹叨鴵鯐尅秿{流詞》中和詞的評語,“此調和者如云,幾累千百”⑧。最大的一次唱和——和《樂府補題》,則“僅康熙二十至三十年間,擬《補題》五詠的詞家即有近百人之夥”⑨。
詞社的社集活動有評點自不待言,清初詞壇的唱和亦往往伴隨著評點活動,這些評點都是同題共評。李漁《滿庭芳·十余詞,吳梅村太史席上作,詞中限有十余字》一詞中云:“江淹才盡后,余葩落地,那有金聲。箋長余尺幅,留待佳評?!雹庑焓靠 稘M江紅》(墨共煙濃)小序云:“宋荔裳觀察、王西樵考功、曹顧庵學士,一時同在西湖,倡和二十四章,屬余評定。”{11}唱和時的評語有的隨唱和詞結集留存,如《廣陵唱和詞》、《梁園唱和詞》等;有的隨附詞作被收錄進詞別集,如越闿《春蕪詞》中《江月晃重山·又七夕》孫枝蔚評語:“是夕賦者甚眾,卻被此君壓倒?!眥12}又如尤侗《百末詞》中《滿江紅》(甚矣吾衰)王士禛評語:“諸公和作甚多,惟梅村、羨門可以鼎峙中原?!眥13}
刊刻者索評,友朋日常互評,社集、唱和群體共評,這三種方式一般會同時出現于一部詞集,尤其是別集。多重的生成方式使順康詞壇的當代評點形成了不同于詞集經典評點的特征。
三、 評本特征
一部詞集評點的來源較為復雜,內容也相應地呈現出混合式的復雜狀態(tài),因而評點本除了具有詞學理論批評性,還兼具文獻性、評比性、歷時性、對話性、宣傳性等特征。正如小說、戲曲評點很好地承載了古典小說、戲曲理論一樣,詞學評點極大程度上擴充了清初詞話的內容,豐富了詞學理論。比如對唱和詞的理論探討即發(fā)前人所未論。林武宣評徐沁《桂枝香·落葉》時從正反兩面論和韻詞:“相和之作,韻若自我,而意必超前,此兩難也。意與韻均和矣,而神情不流,猶是纂組之華耳。若此闋真稱化工?!雹僦劣诔伞盎ぁ钡木唧w途徑,主要有出新、韻貼、不為原韻所拘等。如王晫江村唱和詞“復能抽新領異”②;徐喈鳳“和詞用韻工巧穩(wěn)貼”③;彭孫貽認為“作詞次韻,須氣逸筆超,不為原韻束縛始佳”④。諸如此類極具理論價值的評語在清詞評點中占有很大比例。理論批評性是文學評點的基本屬性,從評點中總結詞學理論是另一課題,具體探討,容另文專論。
文獻性詞學評點自《花庵詞選》以來已于評點中記錄與詞人、詞作相關之事,旨在知人論世。清初清詞評點多發(fā)生于友朋間日常詞作交流以及社集、唱和之時,評者熟知詞人的生平與創(chuàng)作本事,因此文獻性特征與經典評點相比極為突出。清詞評點中的文獻記載異常豐富,往往為研究者帶來意想不到的發(fā)現。記詞人者,如諸乾一評董俞《滿江紅·寄懷陳山農》曰:“猶憶余與樗亭、山農攜筇躡屐,遍歷吳山水,此時漁舠剪燭,僧舍聯床,長歌短詠,晨夕拍浮,可謂極物外之樂。倏忽五載,山農僑寓廣陵,樗亭蹤跡汗漫,余亦蠖伏荒山。”⑤這一段文字描繪了三人的交游與文學生活,對了解董俞詞的創(chuàng)作情況極有幫助。記本事者,如王士祿評語中對“江村唱和”的記載。一般都認為“江村唱和”是曹爾堪、王士祿、宋琬三人唱和于杭州西湖,其實還應包括曹爾堪、尤侗、宋實穎在蘇州的唱和。王士祿評陳維崧八首《滿江紅》和詞時記載其事甚詳:“此顧庵江村舊韻,仆憂患中一再和之,客夏湖上出示顧庵,后同荔裳往復用韻,遂各得八首。顧庵又與既庭、展成唱和于吳門。此外繼和者不下數十家。長調和韻之盛,殆無出于此矣?!雹扪司€索查尤侗自撰的《悔庵年譜》,康熙四年條記載其游廣陵:“五月歸。曹顧庵爾堪學士、沈繹堂荃副使、丁飛濤澎儀部枉飲草堂。予和曹《滿江紅》詞八首,顧庵、既庭亦和如數,刻《后三子詞》,先和者顧庵、荔裳、西樵子也。”⑦證實了王士祿評語所言。文獻輯佚者,如董以寧于董俞《阮郎歸·風情》一詞后評:“仆詞‘釵腳漸橫欹,雙纏略褪些’,不入《蓉渡集》中,讀此或不妨補入?!雹噙@首詞未收于《蓉渡集》與其他選集,僅于此評中存有殘句。大部分清詞評本都有豐富的文獻記載,其中記錄詞本事,作者、評者、相關友人之事跡,并附錄相關之作品,借此可以了解詞人之交游、詞壇之事件,并有文獻輯佚之用。文獻性是清初清詞評點的最突出的特點與重要的價值。
評比性社集、唱和之作帶有很強的競技性,由此生成的評語也具有濃烈的評比色彩。另外,在詞集刊刻與日常詞作交流時的評點中,評者有時也會與己作或其他友朋之作相比較。與己作的比較一般來說都是自謙之辭,比如朱彝尊評丁煒《瀟瀟雨落葉·用〈江湖載酒詞〉韻》云:“愿退三舍?!雹嵊衷u其《八寶妝·孔雀》云:“向有拙作,當勝吾百籌?!雹鈱嶋H上,丁煒詞的藝術成就是無法與浙西詞派宗主朱彝尊相提并論的。呂黍字評金烺《天香·制萬壽怡香》時云:“此亦紅蕉會課也……詞成不覺咋舌。余與紅友、雪舫,僅擱筆而矣。”{11}而事實是呂師濂、萬樹、吳棠楨均作有《天香·制萬壽怡香》(《全清詞·順康卷》均有收錄)。這類評語往往為應酬之辭,不可輕信,詞學研究中引用時需多加注意。相對而言,與其他友朋詞作的比較則顯得客觀、公正。比如王士禛評曹貞吉《消息·和錫鬯度雁門關》云:“集中和錫鬯塞上諸作,皆有龍象蹴踏之勢。朱十幾不能堅其壁壘?!眥12}王士禛、曹貞吉、朱彝尊于京師都有密切的往來,王士禛這一評點實際上認為曹詞勝于朱詞。董賓實評董元愷《滿江紅·寄懷祖贊善勿庵》也比較了董詞與陳維崧詞的高下:“風情真欲勝其年?!雹俣闲值芘c陽羨詞派尤其是陳維崧有著極深的淵源,此處言勝于陳維崧無疑是客觀地評價這首詞的藝術水平。此類評語有助于今人評價當時的詞壇名家,如董元愷即是一個極為重要的詞人,其詞又與吳偉業(yè)、朱彝尊、曹爾堪相提并論。計東評《一落索·詠風鳶》云:“可與梅村先生《江城子》一闋并傳千古?!雹谫R賞評《雙調望江南》(湖上雪)云:“梅村《江南好》一時傳遍,舜老復出西湖曲以勝之。段善才琵琶,戴竿兒絕技,吾得從壁上觀。”③王士禛評《鷓鴣天·即席》云:“工巧極矣,章法又極匠心。近朱十《蕃錦集》獨擅集句之妙,須有董公健者為之勁敵?!雹苡衷u《千秋歲·夏日湖村偶詠》云:“欲奪顧庵之席?!雹葸@些評語出自文壇大家計東、賀賞、王士禛,無疑具有權威性。相對于同時人的高度評價,目前對董詞的研究明顯不夠。
歷時性清初詞人不僅于刊刻時謀求評點,平日詞作交流與社集唱和時也有友人為其評點,因此,一部詞集的評點通常是不同時期評點的匯總。即便如《南耕詞》這部簡單的評本(每卷之后有詳細評語,非每首詞后有評),既有刊刻時的評語,又有友人平日的評語。卷一的評語是曹亮武初學作詞時陳維崧探簏得詞之后所作:“久之,探其簏中,復得紀游及他詞數十篇?!雹蘧砣脑u語則是陳維岱于曹亮武刊刻詞集時所作:“今南畊梓其全詞,仍另為一卷屬余為跋。”⑦具體到每一卷詞作,亦有時間之先后。卷五陳維岳的評語作于詞集雕版之時:“全詞已雕版訖,同人各為題跋,俾仆評其第五卷。”⑧而同卷蔣景祁評語則寫于此卷完成之時:“予每過從梅廬杲亭之間,輒手其一編,至于忘倦?!雹峥v觀一部詞集的歷時評點可以發(fā)現詞壇事件之發(fā)展。陳維崧在第一卷中參評,至卷四卻有陳枋評語痛惜其去世:“嗟乎,檢討長埋,《廣陵》已絕,此生已矣,安能復事筆墨?!雹庥秩缇硭娜f樹云:“余將輯《詞律》一書,以告天下后世?!眥11}至卷六則《詞律》已刻,吳白涵曰:“近者吾甥萬子紅友《詞律》一書出,矩度森然,若國法之不可犯?!眥12}明了詞集評點的這種歷時性,可對評語前后記載的矛盾處釋然。重要的是若匯集眾多評本,可以從評語對詞人、詞事的歷時記載中探求清初詞壇的演進脈絡。
對話性與經典評點不同,清人評清詞,尤其是評點詞別集,不再是靜止的藝術分析與詞人介紹,而是一場生動的對話。這種對話的主體是評者與作者、評者與評者。前者如彭孫遹在評點時與作者對話,其評梁清標《一剪梅》(宛如冰輪上畫樓)云:“何處看得此無人態(tài)?”{13}評董以寧《海棠春》(芭蕉卻報黃昏雨)云:“鄒、王二詞已極巧思神韻,文友更不肯讓人?!眥14}評王士禛《滿宮花·戲題吳蕊仙花卉便面》云:“武陵可似天臺?試一問之?!眥15}評尤侗《點絳唇》(新綠排衙)云:“悔庵乃為楊花蹇修耶?比江梅聘海棠更添佳話矣?!眥16}在同一部詞集中,不僅有評者與作者的對話,還有評者與評者的對話。曹貞吉《珂雪詞》中《漁家傲·讀漢史》王士禛評曰:“實庵此等詞,今作者中惟其年能之?!标惥S崧則于其后云:“如王先生言,仆何敢當。正如昔人所言‘春水將生,孤當速去’耳。”{17}陳、王二人互答。又《百字令·詠史》其四評語:“鳳于曰:‘森沉閃爍,亦詞中臥龍也。古人詩文堪頡頏者,其昌黎之《平淮西》,山谷之《題浯溪》乎?’山來曰:‘鳳于評是。’”{18}評者與作者、評者對話的評點方式在詞集中大量存在。其中最重要的是評者之間的對話,這種對話雖然對詞作的評價語意上重復,但多方的確認表明了詞人的某種特色與成就獲得了公認,而非一家之言。
宣傳性四庫館臣極為反對清初的清詞評點,批評其為沿晚明文社標榜聲氣的陋習。其論《珂雪詞》的評點云:“舊本每調之末,必列王士禛、彭孫遹、張潮、李良年、曹勛、陳維崧等評語,實沿明季文社陋習,最可厭憎。今悉刪除,以清耳目。”①論《十五家詞》云:“并錄其同時人評點……雖標榜聲氣,尚沿明末積習,而一時倚聲佳制,實略備于此。存之可以見國初諸人文采風流之盛。至于每篇之末,必附以評語,有類選刻時文,殊為惡道。今并刪除,不使穢亂簡牘焉?!雹谇宄踉u者尚沿晚明標榜聲氣的惡習,表現為輕言詞人超越兩宋名家,輕言一篇詞抵得甚至超越詩、文、賦諸體的經典名篇。此種宣傳性確實為人詬病,但是與詩、文、賦并提的做法暗含著詞人尊體的努力。我們通過大量評者的此類評點,更可看出當時詞體尊體之論不限于目前所知的幾位大家,它是詞壇的群體呼聲。另一方面,理應看到,在“標榜聲氣”之風的同時,仍然存在著“劘切”的良好傳統(tǒng),評點中更不乏公正的評價與精妙的理論。這一點前文已多處提及。其實,晚明以來,即便是書坊也以嚴批妙選作為競爭的砝碼,如《桃花扇》中金陵三山街書客蔡益所夸耀其書鋪:“不但興南販北,積古堆今,而且嚴批妙選,精刻善印。”③
四、 結論
每一種文學現象的發(fā)生總有它特定的歷史條件與獨特的原生面貌。在當代評點興盛的大環(huán)境之中,隨著清詞的復興,清詞評點于順康時期迅速成為詞壇的巨大潮流。它有著多重的生成方式:刊刻者索評,友朋日?;ピu與社集、唱和群體共評。這種多源性給評本帶來了諸多的特征,即清詞評本除了具有其自身包含的詞學理論批評性之外,還兼具文獻性、評比性、歷時性、對話性與宣傳性的特征。這些特征,尤其是文獻性、評比性與歷時性,使清詞評點本得以為清詞研究提供詞人生平與交游、詞作本事、失收詞作等大量的文獻資料,展示詞人于當時詞壇的名望,揭示詞壇事件的演變軌跡等等。清初清詞評點對清詞研究有著非常重要的價值。本文初步探討其風尚成因與原生面貌,以期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深入地研究清詞評點。
(作者單位 南京大學中文系)
責任編輯 元亮
① 本文把評點劃分為經典評點與當代評點,前者指對前人作品的評點,后者指對同時代人作品的評點。
② 張宏生:《清詞珍本叢刊序》,張宏生編纂《清詞珍本叢刊》,江蘇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2頁。
①黃錫朋:《千秋歲》(詞章新換),南京大學全清詞編纂研究室編《全清詞·順康卷》第1冊,中華書局2002年版,第379頁。
②孫枝蔚:《沁園春·戴務旃攜具過寺寓》,南京大學全清詞編纂研究室編《全清詞·順康卷》第4冊,第2156—2157頁。
③陸進:《滿江紅》(春夜懷友),南京大學全清詞編纂研究室編《全清詞·順康卷》第8冊,第4339頁。
④傅燮■:《夏初臨·汝邸雨中陸云士同寅過訪》,南京大學全清詞編纂研究室編《全清詞·順康卷》第14冊,第8189頁。
⑤湯顯祖:《哭婁江女子》,徐朔方箋?!稖@祖詩文集》上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654—655頁。
⑥郭紹虞《照隅室古典文學論集》上編:“天啟以后,怡老之會社不復舉行,除純粹詩社外,頗多專研時文之社。此風氣創(chuàng)自萬歷間,而明末尤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569頁。)
⑦趙維寰:《與大社諸士》,《雪廬焚余稿》卷八,《四庫禁毀書叢刊》集部第88冊,北京出版社1997年版,影印明崇禎刻本,第539頁。
⑧毛奇齡:《王紫凝干山集序》,《西河合集·序》卷一○,清書留草堂刻本。
⑨梁熙:《家訓》,《皙次齋稿》卷一一《文稿》九,《四庫未收書輯刊》第05輯第28冊,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影印清康熙刻本,第513頁。
⑩陸世儀:《復社紀略》卷一,《續(xù)修四庫全書》第438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2002年版,影印清抄本,第494頁。
{11}黃宗羲:《翰林院編修怡庭陳君墓志銘》,《黃宗羲全集》第十冊,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445—446頁。
{12}蔣景祁:《刻瑤華集述》,蔣景祁編《瑤華集》上冊,中華書局1982年版,第14頁。
{13}《四庫全書總目》下冊,中華書局1997年版,第2802頁。
{14}廖燕:《評文說》,《廖燕全集》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264頁。
①何堂:《義門讀書記序》,何焯《義門讀書記》下冊,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1285頁。
②孫治:《贈張卿子序》,《孫宇臺集》卷八,《四庫禁毀書叢刊》集部第148冊,影印康熙二十三年孫孝楨刻本,第731頁。
③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十八回《約詩會名士攜匡二,訪朋友書店會潘三》,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190頁。
④蔡澄:《雞窗叢話》,《叢書集成續(xù)編》第90冊,上海書店1994年影印《新陽趙氏叢刊》本,第1005—1006頁。
⑤盧世■:《燕游稿》,《尊水園集略》卷八,《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392冊,影印清順治十七年盧孝余增修本,第482頁。
⑥邵長蘅:《青門旅稿》卷二自序,《邵子湘全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248冊,齊魯書社1997年版,影印清康熙刻本,第67頁。
①留松閣本《國朝名家詩余》的序中都說“十六家”,實際不止。上海圖書館《國朝名家詩余》即收十七家。另外越闿《春蕪詞》,雖各大圖書館的《國朝名家詩余》均未收,但它同為孫默留松閣刻本,版式也與《國朝名家詩余》各部詞集相同。所以,目前所知《國朝名家詩余》尚存的有十八家。
②鄧漢儀:《十六家詞序》,吳偉業(yè)撰《梅村詞》,康熙留松閣本。
③馮夢祖:《蒼源剩草》,康熙二十一年刻祝華堂刻本。
④曹亮武:《南耕詞》,張宏生篇纂《清詞珍本叢刊》第8冊,影印清杲亭刻本,第882頁。
⑤顧衡:《滿江紅·五十生日自?!?,南京大學全清詞編纂研究室編《全清詞·順康卷》第12冊,第7143頁。
⑥曹亮武:《南耕詞》,張宏生編纂《清詞珍本叢刊》第8冊,第739頁。
⑦俞公谷:《念奴嬌》(評殘詞稿),南京大學全清詞編纂研究室編《全清詞·順康卷》第16冊,第9490頁。
⑧徐枋:《與葛瑞五朱致一書》,《居易堂集》卷三,《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404冊,影印清康熙刻本,第129頁。
⑨陳維崧:《迦陵詞》,稿本。引文轉引自南開大學白靜博士論文《手抄稿本〈迦陵詞〉研究》附錄《評點輯錄》,2007年。
①張萱:《奉國將軍多炡》,《西園聞見錄》上冊卷八,《中國文獻珍本叢書》,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復制中心1996年版,第202頁。
②范鳳翼:《夏日送盧原甫還嶺表中道有新安之遊》,《范勛卿詩集》卷一二,《四庫禁毀書叢刊》集部第112冊,影印明崇禎刻本,第167頁。
③談遷:《北游錄》,中華書局1997年版,第22頁。
④蔣良騏《東華錄》:“給事中楊雍建奏請:‘不得妄立社名,投刺往來,亦不許用同社、同盟字樣?!弥迹簢佬薪??!保R魯書社2005年版,第120頁。)
⑤南京大學全清詞編纂研究室編《全清詞·順康卷》第7冊,第3914頁、第4106頁。
⑥嘉慶增修《宜興縣舊志》記:“吳綺……康熙十一年,來宜興訪陳維崧,與訂布衣昆弟之歡?!保螒c增修《宜興縣舊志》卷八,《中國地方志集成》,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348頁。)
⑦陳維崧八首《滿江紅》和詞王士祿評語,陳維崧撰《烏絲詞》,張宏生編纂《清詞珍本叢刊》第4冊,影印清留松閣刻本,第443頁。
⑧王晫十首《滿江紅》和詞莊澹庵評語,王晫撰《峽流詞》卷下,康熙十九年霞舉堂刻本。
⑨嚴迪昌:《樂府補題與清初詞風》,《詞學》第8輯,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0年版,第47頁。
⑩南京大學全清詞編纂研究室編《全清詞·順康卷》第2冊,第686—687頁。
{11}南京大學全清詞編纂研究室編《全清詞·順康卷》,第1冊,第163頁。
{12}越闿:《春蕪詞》,《四庫未收書輯刊》第8輯第30冊,影印清康熙孫氏留松閣刻本,第549頁。
{13}尤侗:《百末詞》,張宏生編纂《清詞抄本叢刊》第2冊,影印清留松閣刻本,第701頁。
①徐沁:《春草》,馬興榮《論徐沁及其詞》附,《詞學》第12輯,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277頁。
②王晫十首《滿江紅》和詞莊澹庵評語,康熙十九年霞舉堂刻本《峽流詞》。
③徐喈鳳《百字令》(元龍何處)公瑜評語,徐喈鳳撰《蔭綠軒續(xù)集》,光緒刻本。
④彭孫貽《過秦樓·吊青樓,次子黃韻》自評,《茗齋詩余》,《叢書集成初編》第2660冊,商務印書館1935—1937年版,第94頁。
⑤董俞:《玉鳧詞》,張宏生編纂《清詞珍本叢刊》第5冊,影印清留松閣刻本,第922頁。
⑥陳維崧八首《滿江紅》和詞王士祿評語,陳維崧撰《烏絲詞》,《清詞珍本叢刊》第四冊,第443頁。
⑦尤侗:《悔庵年譜》,《北京圖書館藏珍本年譜叢刊》第74冊,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年版,第41頁。
⑧董俞:《玉鳧詞》,張宏生編纂《清詞珍本叢刊》第5冊,第873頁。
⑨⑩丁煒:《紫云詞》,張宏生編纂《清詞珍本叢刊》第6冊,影印清希鄴堂刻本,第775頁,第840頁。
{11}金烺:《綺霞詞二編》,張宏生編纂《清詞珍本叢刊》第9冊,影印康熙間觀文堂刻本,第265頁。
{12}曹貞吉:《珂雪詞》,張宏生編纂《清詞珍本叢刊》第8冊,影印清《珂雪全集》本,第477頁。
①②③④⑤董元愷:《蒼梧詞》,《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725冊,影印清康熙刻本,第193頁,第136頁,第149頁,第150頁,第174頁。
⑥⑦⑧⑨⑩{11}{12}曹亮武:《南耕詞》,張宏生編纂《清詞珍本叢刊》第8冊,第739頁,第807頁,第882頁,第883頁,第845頁,第845頁,第921頁。
{13}梁清標:《棠村詞》,張宏生編纂《清詞珍本叢刊》第3冊,影印清留松閣刻本,第384頁。
{14}董以寧:《蓉渡詞》,張宏生編纂《清詞珍本叢刊》第4冊,影印清留松閣刻本,第863頁。
{15}王士禛:《衍波詞》,張宏生編纂《清詞珍本叢刊》第8冊,影印清留松閣刻本,第601頁。
{16}尤侗:《百末詞》,張宏生編纂《清詞珍本叢刊》第2冊,影印清留松閣刻本,第646頁。
{17}{18}曹貞吉:《珂雪詞》,張宏生編纂《清詞珍本叢刊》第8冊,第406頁,第447頁。
(1)(2)《四庫全書總目》下冊,中華書局1997年版,第2802頁,第2806-20807頁。
(3)孔尚任:《桃花扇》第二十九《逮社》,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年版,第18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