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和民國揚州評話呈現(xiàn)出“俠風擴展”的傾向,表現(xiàn)在不同類型的書目中。武俠類書目精益求精的發(fā)展,可以視為一種俠風擴展;非武俠類書目也表現(xiàn)出若干武俠書風范,例如《三國演義》評話中,出現(xiàn)了短打書風格的情節(jié),諸葛亮身上顯露出一種俠風。這都反映“俠風擴展”具有很強的滲透力。這種文藝創(chuàng)新活動,如果兼顧到歷史和生活邏輯的可能性,迎合大眾審美的口味,就可能具有強健的藝術生命力。這種擴展式創(chuàng)作在通俗文藝領域的表現(xiàn)值得注意。
揚州評話盛行于清代,胡士瑩說:“繼承宋元講史的評話,在清代特別發(fā)達,最初中心是在揚州,其后全國不少地方均有以方言敷說的評話,而揚州仍是主要的中心?!雹倜駠鴷r期揚州評話依然相當繁榮,具有很大影響。揚州評話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有很多特點值得研究。這里主要依據(jù)文本討論揚州傳統(tǒng)評話的俠風擴展現(xiàn)象,所指有兩層意思。一層意思指武俠類書目“精益求精”地不斷發(fā)展,包括俠義精神的發(fā)揚、武俠故事的氛圍、武打動作的描繪等方面不斷提高水平。同時一些介于武俠書目與非武俠書目之間的作品,持續(xù)發(fā)生變化,更接近武俠小說。俠風擴展的另一層意思指跨類別的俠風擴展,并非武俠類的書目也浸染武俠書風范。例如《三國演義》并非武俠小說,但是若干情節(jié)呈現(xiàn)武俠小說武打風范,諸葛亮身上竟然表現(xiàn)出一些俠客行為特征。這類可能無意中表現(xiàn)出來的擴展,反映武俠文學的滲透力,已經(jīng)影響到大眾審美傾向,影響到其他類別的文藝作品。揚州評話作為一種大眾消費文藝,經(jīng)常根據(jù)大眾情趣創(chuàng)新調整,于是出現(xiàn)“俠風擴展”性質的新情節(jié)。
一、 武俠作品的深化發(fā)展
武俠類書精益求精的發(fā)展,體現(xiàn)在揚州評話很多書目中。《綠牡丹》和《八竅珠》是清代后期以來揚州評話重要武俠書目。與其他武俠類名作相比,這兩部作品的名氣可能不大,但是這兩部作品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它們對清代武俠小說常見模式皆有明顯突破。清代武俠小說常見模式是公案武俠故事:由清官統(tǒng)領俠客,既除暴安良,掃蕩邪惡,也效忠朝廷,打擊綠林,做皇家?guī)У蹲o衛(wèi)。然而《綠牡丹》和《八竅珠》兩部書卻不是這種模式,它們主要寫武林正邪斗爭,寫男女俠情故事。這在公案武俠寫法盛行之際,別具一格。到了民國,武俠小說最重要的寫法就是武林正邪和男女俠情模式。揚州評話這兩部書目可謂開風氣之作,這兩部書目在揚州都傳承一百五十年以上,脈絡清晰,繁盛時節(jié)曾有大批藝人演說。
這兩部書對武打描寫都很重視,有很多精彩情節(jié)。最令人贊嘆的,是這兩部書對女俠武功以及獨特性格的描寫。這兩部書中女俠武功之高、個性之強、作用之大,不但《水滸傳》中孫二娘、扈三娘等女首領不能相比,《施公案》、《三俠五義》中女性高手也不能相比。張桂蘭嫁給黃天霸之后,丁小姐嫁給展昭之后,基本轉向恪守婦道的傳統(tǒng)女性,幾乎沒有顯示性格與身手的機會?!秲号⑿蹅鳌分泄獠收杖说氖靡泊嬖谕瑯訂栴},顯得虎頭蛇尾?!毒G牡丹》、《八竅珠》中鮑金花、花碧蓮、焦太太等女子則一直是重要武林人物,出嫁之后更為老辣,經(jīng)常在緊要時刻發(fā)揮重要作用?!毒G牡丹》中正邪雙方在揚州平山堂打擂,邪派實力很強。邪派一個高手身材如同鐵塔,力大無窮,手段毒辣,正派武師損傷嚴重。這時候女俠鮑金花挺身躍上擂臺。兩人身材對比太懸殊,敵手以泰山壓頂之勢步步緊逼,拳掌如同暴風驟雨。鮑金花不斷敗退,退到臺邊,眼看要被打下臺去。敵手志得意滿,還心存不良,鮑金花抓住機會,突然飛身躍起,躍過敵手頭頂,落回臺中央。她飛躍敵手頭頂時,竟用隱藏在繡鞋尖端的鐵鉤,鉤瞎敵手雙眼。這個美艷少婦憑借輕功,加上狠辣手段,反敗為勝,寫得驚心動魄①。
《八竅珠》中正邪雙方在杭州打擂,分別想方設法請來高手助陣。邪派有朝廷權奸撐腰,地方官府庇護,又富有錢財,所以請來人手眾多。邪派武師武功都很強,一個個相貌兇猛,氣焰很盛。正派人士數(shù)量相對要少,又不張狂,氣勢不如對方。這場生死較量中,正派能夠取得最終勝利,全靠第一高手、女俠焦太太。她的綽號很有趣,人稱沒牙虎。她的性格獨特,在古典武俠小說中,屬于一種新的類型,反映一種新的審美態(tài)度。她出身武林世家,見多識廣,久經(jīng)風浪,言談舉動沉穩(wěn)內(nèi)斂,看上去只是普通中老年婦女形象,既沒有讓人吃驚的獨特外貌,也沒有任何狂傲氣勢。她的形象氣概與邪派首領恰好相反,甚至上擂臺也沒有展示輕功,只是沿著臺階走上去。高大威猛的邪派擂主殷蓋眼高于頂,然而真正交起手來,才知道沒牙虎焦太太的厲害。她不作口舌之爭,不逞一時之快,沉穩(wěn)老練而狠辣,平靜專注而犀利,首先立足于守,立足于不敗,甚至以弱者自處,讓殷蓋輕敵攻來。待到機會來臨時,焦太太立即用絕招還擊:“將殷蓋腳跟托住,往上一舉。殷蓋朝后一仰,跌倒臺上。太太用左腿踩住他右邊大腿,雙手抓住他的左腿,用力一撕,只聽得咯喳一聲,將殷蓋撕成兩半個,血淋淋望臺下一摜?!雹诖伺e很殘酷,也產(chǎn)生極大震懾力。表面不顯好勇斗狠之氣的焦太太,卻最能體現(xiàn)一種武學理念:能不動手,則不動手;能退讓則退讓,然而一旦出手,敵手非死即傷。以上種種情節(jié)和人物、新的武功、新的態(tài)度,而且表現(xiàn)在女性身上,反映了武俠類書目的發(fā)展。
《水滸傳》評話的發(fā)展,也反映了俠風擴展。很多文學史著作稱《水滸傳》為英雄傳奇小說,這與武俠小說有類別差異。但在揚州評話發(fā)展中,《水滸傳》越來越接近武俠小說。以“王派水滸”《武松》為例,圍繞武松學習武藝、武松剿滅蜈蚣嶺、武松智破二龍山,說書人增加大量武俠故事特有情節(jié),有武林傳承背景、有武林正邪斗爭氛圍,有詳細的武打過程描寫,有傳神的武功招式。武松俠肝義膽,夜探蜈蚣嶺解救毫無關系的被搶少女。他擅長醉八仙拳和滾龍刀,他靠著“何仙姑懶睡云床”和“韓湘子倒拔紫金簫”等獨特招式,在逆境當中反敗為勝,殺掉武功高過自己的飛天蜈蚣吳千。武松在二龍山與魯智深有一場半真半假的打斗,魯智深使出奪命絕招“鐵牛耕地”,武松如何躲過這一絕招,寫得驚險逼真,扣人心弦。武松斗殺西門慶、醉打蔣門神、大鬧飛云浦、血濺鴛鴦樓等情節(jié),人們久已熟悉。然而評話里增添了不少武打情節(jié)。原小說中武松在獅子樓上抓住西門慶,用力摔下樓來,當場摔得半死。武松跳下樓來,西門慶直躺在地上,只剩眼珠還會轉動,武松一刀割下頭來便是。評話則完全不同,西門慶也有相當強的武功,身手矯捷,心狠手辣,空手應付持刀的武松,幾乎不落下風。武松在獅子樓上襲擊他沒有得手,一直追殺到獅子橋上,最后憑借醉八仙拳“猿猴墜枝”這一絕招,誘騙西門慶奪刀,先用滾刀削掉西門慶手指,然后才殺死這個惡霸①。評話與《水滸傳》小說,已經(jīng)不僅是細節(jié)差別,已經(jīng)包含立意的差別、審美趣味的差別。聽眾愿意聽武松行俠仗義的故事,愿意欣賞武打細節(jié)和武功招式,這類描繪若能逼真?zhèn)魃瘢瑒t深受聽眾歡迎。揚州曾經(jīng)有些說書藝人為了說好武打情節(jié),自己首先拜武師學藝,懂得武藝之后,說武打才能中規(guī)中矩。這些都堪稱揚州評話的 “俠風擴展”。
二、非武俠書目的短打書情節(jié)
不同類別的書目有不同風范?!度龂萘x》這種典型大書,屬于袍帶書、刀馬書,但不是短打書。短打是武俠書目的重要標志。然而揚州評話俠風擴展,《三國演義》中出現(xiàn)了短打書情節(jié)。“康派三國”的《火燒赤壁》評話可以作為例子??蹬扇龂钥祰A、康又華、康重華三代藝人為代表。這一派源出晚清文人下海型說書家李國輝,以“中三國”為主要書目,以諸葛亮為最主要人物。這一派擅長刻畫瀟灑儒雅的知識分子,擅長描寫斗智,因此又被稱為“文說三國”。而今在這部“文說三國”的故事里,居然增添若干武俠小說風范的短打情節(jié);諸葛亮身上增添一種獨特的江湖武林俠風。這集中表現(xiàn)于諸葛亮策劃調度并直接參與的“甘周偷頭”事件?!痘馃啾凇吩u話起于諸葛亮過江聯(lián)合東吳,終于華容道上。根據(jù)康重華口述整理的文本約52萬字,相當于《三國演義》原書相應部分字數(shù)的8倍多?!案手芡殿^”情節(jié)是評話藝人全新創(chuàng)作。講東吳大將甘寧、周泰二人受諸葛亮指揮和接應,游泳潛入曹軍水師大營,摸上主帥大船,殺掉水師大都督蒯越、傅巽。這個情節(jié)占了完整一節(jié)。
這件事情意義重大:曹軍南下必須依靠荊州水軍;殺掉蒯、傅二人,對曹軍打擊很大。在《三國演義》小說中,沒有甘周偷頭事件,曹軍的水師都督是蔡瑁和張允?!痘馃啾凇吩u話利用《三國演義》原有情節(jié)基礎,合理虛構了這個事件。蒯越、傅巽原來是劉表手下的大將。《三國演義》第四十一回曹操進入襄陽之后,首先召見并安撫蒯越,說得到荊襄地區(qū),自己沒覺得高興;得到了蒯越,自己才真高興。由此可見蒯越的地位和威望?!度龂萘x》這樣抬高蒯越自有依據(jù)。《后漢書#8226;劉表傳》中蒯越是劉表首要輔佐者、是劉表集團最重要將領。按道理講,曹操要依靠荊州水軍,確實應該首先起用蒯越。而在劉表集團中,蔡瑁、張允依靠裙帶關系高升,他們本身的能力和威望都不足。揚州評話改為:蒯越、傅巽首先擔任水師大都督,他們被殺后,才由蔡瑁、張允繼任。這樣改動合于情理。
甘寧、周泰作刺客這個情節(jié),比較自然地安排在“周瑜一害諸葛亮”故事當中。周瑜想借刀殺人,給諸葛亮一支令箭,讓他調動兵馬去燒曹軍糧草。諸葛亮利用令箭在手的便利,悄悄調派甘寧、周泰建立奇功。諸葛亮這樣做,對大局有利,也巧妙利用了令箭的作用。諸葛亮親自乘船與甘寧、周泰一起行動,并請來魯肅見證了整個過程。他們四個人當天夜里開船,船到曹軍水寨外面,甘寧、周泰下水。諸葛亮和魯肅停船接應。第二天甘寧、周泰提著人頭向周瑜報功;魯肅替諸葛亮交回令箭;諸葛亮本人依然坐在自己小船中。這樣增加的“甘周偷頭”情節(jié),前后銜接自然,不破壞原有故事框架。
“甘周偷頭”這個情節(jié)的審美風格,不但在“文說”為主的《火燒赤壁》中別具一格,在整個《三國演義》中也很獨特?!度龂萘x》的“武戲”都是所謂刀馬書。兩員大將激烈交鋒,大戰(zhàn)多少回合的著名情節(jié)不少,士卒搖旗吶喊,鼓聲震天,場面熱鬧,但這不是武俠小說風格的武打描寫。后者在評話評書中專門稱為“短打書”。 “甘周偷頭”正是短打書風范。兩個人在大江中游泳潛入敵營,摸上敵軍帥船,根本不能開口講話。現(xiàn)場沒有任何旁觀者,也不存在襯托渲染。一切都依靠兩個人無聲的動作。刺殺蒯越二人之前,他們不能驚動任何人;甚至直到殺死二人的時候,也要避免呼喝聲、搏斗聲。而要無聲無息殺死兩員大將,難度很大,但是甘寧和周泰確實做到了這一點。他們的各種表現(xiàn),即使放到所謂技擊武俠小說或者偵探小說中,也堪稱行家里手。各種動作,準確沉穩(wěn);舉手投足,狠辣干練;無聲無息,驚心動魄;無聲勝有聲,別具美感。
下水之前,二人喝下配好特別藥物的烈酒;改換裝束:頭戴特制的防水豬尿泡,身穿連腳鹿皮衣,渾身綁扎好,背著豹皮囊。給人的感覺,新鮮又刺激。二人水中潛入敵營,摸上敵船,各種動作非常細致清晰:
(二人游水前進)甘寧把周泰一碰,意思就是:要到對過水師營的防線了,照常有埋伏,如其莽莽撞撞朝前進,觸了人家攔江網(wǎng)就糟了。二人隨即伸手在豹皮囊里拿一件東西,這東西仿佛木行里圍量木頭的尺一樣,是竹篾子的。這個篾子下鍋煮過,滑得很,圈在一起,有根小麻繩扎著。二人拿出這件東西后,把小麻繩解開,朝嘴夾子兩邊一塞,篾圈就在前頭。這件東西行家話叫“探子”,就是在前面探路的。逢到人家水師營埋伏攔江網(wǎng),攔江網(wǎng)上有滾鉤,你這個人被他滾鉤鉤住,越動越緊。他們把篾子圈伸在前頭,這個篾子圈有彈性,只要碰到滾鉤,一抵觸,嘴夾子這個地方一繃,就曉得了。所以叫做“探子”。這兩個人把“探子”放在前頭走,繼續(xù)朝前游。游著,游著,兩個人嘴夾子這地方一繃,甘寧把周泰一碰,曉得到了攔江網(wǎng)了,兩人不動了。先把篾子圈好,放進豹皮囊。兩個人運用坐勁朝底下沉,這攔江網(wǎng)只能下到大半江,好水性的人也只能沉到大半江。哪曉得甘寧、周泰這兩個人的水性太好了,能一直沉到底。到了水底,甘寧、周泰過了第一道攔江網(wǎng)埋伏,仍然前進。①
(二人從大船兩側分頭上船,甘寧上得船來)兩個腳尖子點到船板,三截子朝下一環(huán)。為何要環(huán)著?甘寧由水里躥上了船,如站在船上,周身的水滴滴答答,假如艙里的人沒有睡的話,聽見響聲,一定要喊的:“下雨啦,望一下子??!”那就糟了。這樣三截子朝下一環(huán),上身的水流到腿上,由腿上流到腳后跟,由腳后跟順船幫子流下江,一點聲音全無。甘寧等周身的水流得差不多了,然后朝起一站,再朝前走,走了兩步,迎面就是艙門。甘寧把刀背在背后,左手在艙門上一貼,這一貼,內(nèi)行叫“問”。問什么?問里頭是栓的,還是搭子搭的?甘寧的手在門上一合,就曉得里頭是栓,不是搭子。既是栓,他有舔栓的東西,伸手在豹皮囊里拿出一支銅筆。這一支銅筆非常尖,甘寧把銅筆伸進艙門縫,上下一找,找到栓,然后把銅筆朝回頭一縮,再朝前一進,直抵栓心,然后就靠掌心這個揉勁,聽見嚯——嗒!門閂離了那一頭的閂窩子了。甘寧把銅筆拿回頭,放進皮口袋,然后把嘴里事先含的一口水吐在手上,往門窩子上澆。接著朝下一蹲,將身上扎的白布拖在外面的那一截,拿在手上,擠出一點水,把下面的門轉子,都弄潮了,再推門,就沒有聲音了。甘寧站起身來,把刀一松,將刀懸于腕下,抓著這扇艙門的鐵環(huán),稍微抬著一點,將門推開,人就跟著進來了。進了艙,一個大轉身,復行又把這一扇門一關,上好閂……②
這艘?guī)洿艽?,蒯越、傅巽在中艙喝酒密謀軍情,為了保密,讓仆役們在前艙侍候,沒有呼喚,不許進來。甘寧、周泰從后艙摸過來,分兩路摸索前進,殺掉可能壞事的人。甘寧武藝高強、經(jīng)驗老到,所以是表現(xiàn)的重點。他沒出一點聲音就殺掉一個舵工、一個仆人,雖然很血腥,但確實靜悄悄。甘寧、周泰摸到中艙,蒯越、傅巽都喝了不少酒,正低著頭湊在一起密謀。甘、周二人摸到他們背后,同時動手:左臂猛然挾住對方頭顱,左手緊捂住嘴,右手鋼刀同時猛割頸項,整個動作于一瞬間完成,無聲無息。殺人之后,他們各自喝了半壺酒,吃了半碗菜,才帶著頭顱,潛水而去。因為時間緊急,二人沒用筷子,直接用手抓菜,杯盤間留下累累血手印,事發(fā)后給曹營帶來恐怖。但當時二人感覺菜炒得很好,心里高興,用血手再抓幾把,增添一種詭異悍野之氣。
“甘周偷頭”有武俠小說的風格。看多了諸葛亮與謀士們之乎者也的口舌之爭;看多了諸葛亮與周瑜勾心斗角的智謀之爭,再看這種不開口說話的武打情節(jié),緊張緊湊,新鮮刺激,形成另一種審美韻味。這個故事在諸葛亮斗智為主、表演者“文說”為主的整部書中,明顯增加尚武之氣,豐富了審美視野。這個故事把甘寧、周泰等江東武將寫得仿佛武林俠士、黑道人物,與《三國演義》給人的印象好像不統(tǒng)一,但是從歷史和生活邏輯來講,這樣處理應當允許;而且《三國演義》中其實也有端倪存在。冷兵器時代的武將,普遍富于動手能力,善于運用短兵器?!稘h書》記載長安游俠盛行,勇于刺殺官吏。游俠少年分工:殺文吏、殺武吏,竟然以抓鬮決定。至于甘寧其人,陳壽就記載他少有氣力,好游俠,還擔任頭領。裴松之補充材料之后,甘寧成了獨特傳奇人物。他橫行陸地時,鮮衣怒馬,掛著鈴鐺,鈴聲響亮;他橫行江湖時,別出心裁,高張錦帆,號稱錦帆賊?!度龂萘x》第十五回寫周泰原是揚子江水寇,劫掠為生,與同伙蔣欽一起投奔孫策。月黑風高,殺人越貨,這些人都是如履平地。諸葛亮專門選這兩個人執(zhí)行特殊任務,大概不是偶然。諸葛亮不但選用內(nèi)行高手,自己還一起行動,實在很有趣。
三、 諸葛亮身上的俠風
諸葛亮形象的變化,更費人思索?!痘馃啾凇吩u話給他增添新的色彩,可以改變?nèi)藗儗@個形象的傳統(tǒng)感觀。諸葛亮居然了解江湖武林行徑,懂得很多黑道做法。上述整個刺殺行動,包括具體細節(jié)、具體用品,都出于他的策劃調度和細致安排。甘寧、周泰到他船上來時,就不帶長兵器和佩劍,只帶著短刀、包袱,還有非常特殊的豹皮囊,不但是夜行人專用的,還是水中專用的,里面裝著“竹探子”和銅筆之類特殊物件。他們開船向曹營水寨前進,等到距離適當,諸葛亮給二人配好兩大杯酒,從自己懷中掏出一個白紙包,把紙包里的白色粉末平分開,小心倒進酒杯里,請甘寧、周泰喝。甘寧、周泰懂得這是什么酒,很感謝諸葛亮細心準備,因為他們本人雖然懂得這是什么,但是長期做軍官,逐漸生疏黑道行徑,忘掉了這個必要環(huán)節(jié),反而是諸葛亮更熟悉此道,真不知道他懷中還藏著什么紙包。
魯肅在整個故事里,是諸葛亮請來的見證者,也是諸葛亮的對比襯托者。如果諸葛亮是懂得江湖武林黑道行徑的特殊文人,魯肅就是完全不懂這些“關節(jié)”的傳統(tǒng)書生。魯肅看見諸葛亮請甘寧、周泰喝這種特殊好酒,卻不給自己喝,覺得很沒面子,又覺得很好奇,不知道這白色粉末是什么好東西,一心一意盼著諸葛亮也給自己加點。這個時候諸葛亮才告訴魯肅:這是砒霜,把魯肅嚇了一跳,在書場中也把聽眾嚇一跳。說書人于是解釋生砒霜、熟砒霜藥性之別,說明這是熟砒霜,解釋為什么冬天下長江要吃熟砒霜。這些知識是否可靠不論,但這個時候說書人的自我感覺,書場中的氣氛,無疑平添幾分江湖武林氣息。這時候假如韋小寶恰巧混在書場中,他就又學到一手重要本領。甘周二人喝過砒霜酒之后,鼻子上開始出汗,立刻換好裝束,下水而去。臨行諸葛亮在二人耳邊小聲交待,特別叮囑他們記住十六之數(shù)。他們游泳潛入曹軍水寨,在無數(shù)船只中尋找主帥座船,按照諸葛亮所說,尋找桅桿上掛十六盞燈的大船,果然很快找到。這些情節(jié),都反映諸葛亮了解江湖武林行徑,懂得很多軍旅生活細節(jié)知識。
從歷史生活角度講,評話這樣塑造也有道理。漢代游俠很盛,仗劍行游,結黨聯(lián)群,任性使氣,殺人報仇,屢見不鮮。司馬遷、班固都有很多記載?!逗鬂h書》、《三國志》雖然不專設游俠傳,但是屢屢記載這類人物和風氣。再結合小說野史,可知漢末俠風依然很盛,而且與司馬遷和班固時代不同。漢末儒學衰微,俠風擴大。不少豪門子弟染上任性使氣、狂放行俠的風習。一些特立獨行的文人,滋長尚武之氣和比較深沉的俠風,更有主動選擇的意味?!逗鬂h書#8226;劉表傳》說荊襄地區(qū)盜賊橫行、地方麋沸。有志文人當此亂世,崇尚勇力和俠風,也是時代和心胸性情使然。而且諸葛亮個人經(jīng)歷更為特殊,作為山東人,他居住荊襄也有無奈。根據(jù)《三國志》本傳,他們兄弟自幼跟隨叔父諸葛玄。諸葛玄一度做過豫章太守,但在地盤爭奪中丟了豫章(即今南昌地區(qū)),跑到荊州依附劉表。劉表好像沒有如何厚待諸葛玄,諸葛玄可能郁郁而終。而《三國志》裴松之注中引《獻帝春秋》的記載更慘,說諸葛玄丟了豫章之后企圖反攻,卻被人殺死,首級獻給豫章方面。那么諸葛亮兄弟很可能經(jīng)歷危險甚至躲過追殺才逃到荊襄。他們兄弟據(jù)說是躬耕壟畝,讀書隱居,但是他們動輒外出,一出多日不歸;到底干什么,無人知曉。裴注引《襄陽記》曰:“劉備訪世事于司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杰。此間自有伏龍……”①
司馬徽輕蔑儒生,毫不掩飾,而且把自己推薦的諸葛亮明確放到儒生對立面。諸葛亮所交接崔州平、石廣元等人,在酒店中狂歌痛飲,看來也不是儒生之氣,而有幾分荊軻、高漸離之風。把諸葛亮鄭重推薦給劉備的徐庶,行為特征更有俠風?!度龂萘x》第三十六回程昱向曹操介紹徐庶其人:
此非單福也。此人幼好學擊劍,中平末年,嘗為人報仇殺人,披發(fā)涂面而走,為吏所獲,問其姓名不答,吏乃縛于車上,擊鼓行于市,令市人識之,雖有識者不敢言,而同伴竊解救之,乃更姓名而逃。②
這簡直是個典型的游俠借交報仇故事。徐庶會劍術,替別人報仇殺人,自己被捕而絕不招供。誠如司馬遷《游俠列傳》所說“不愛其軀,赴士之厄困”者也。徐庶又被同伙解救,他們的集團性很值得注意。而“雖有識者不敢言”這句話,也透露徐庶這個集團的威懾力,他們可能有武力懲罰、甚至暗殺等報復手法?!度龂萘x》關于徐庶這段文字出自《三國志》裴注所引《魏略》,僅僅字面稍有一點變動。也就是說,這不是出于文學虛構,而是轉引歷史類著作。徐庶其實很符合司馬遷《游俠列傳》所寫的游俠特點。諸葛亮既然與這些人打成一片,受到這種人最鄭重的推薦,那么諸葛亮是什么人呢?他懂得江湖武林乃至黑道行徑,實在不值得奇怪。《三國志#8226;諸葛亮傳》裴注中所引《蜀記》的一件記載也很有趣:曹操派遣的刺客謁見劉備,雙方談論伐魏形勢,言語投機,刺客將要得手。這時候諸葛亮進來,刺客就緊張了,“亮因而察之,亦知非常人”。刺客很快起身上廁所,諸葛亮判斷:
必曹氏刺客也。追之,已越墻而走。難曰:凡為刺客,皆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也。劉主有知人之鑒,而惑于此客,則此客必一時之奇士也。又語諸葛云:足以助君補益。則亦諸葛之流亞也。凡如諸葛之儔,鮮有為人作刺客者矣。時主亦當惜其器用,必不投之死地也。③
這位刺客談論伐魏大計,很有見識。劉備閱人甚多而賞識此人,不應該是走眼。但是此人見到諸葛亮就緊張,以如廁名義越墻而走,不但反應機敏,而且身手不凡。劉備官邸應當有高墻深院和不少衛(wèi)士,能夠迅速越墻而走,絕非文人所能。奇怪的是:此人既然有備而來,既然以謀略言談打動劉備,見到諸葛亮也不應該緊張。至多疏遠不用,得不到行刺機會而已。沒有什么破綻,卻越墻逃走,反而暴露自己,如果被追上更危險,他這樣做令人百思不得其解。新武俠小說對這類特殊情況有一種解釋。讀多了新武俠小說,我們好像也很懂行——盡管刺客化裝為文人雅士、醫(yī)生、傭仆等等,但是身有武功卻隱藏不住,身形、步法、眼光、太陽穴乃至呼吸都能透露,武功高手能夠看出這些。如果要是這樣,看出他是刺客的諸葛亮有可能也是武功高手,或許刺客也看出了諸葛亮的武功來歷才趕緊逃跑。新武俠小說這類解釋固然是藝術想象、藝術夸張,但是高手識得高手,同類善于相互鑒別,確實是有趣的生活現(xiàn)象。
可惜很多真實現(xiàn)象并不能反映到歷史著述當中。陳壽跟隨譙周學習,當魏晉之際,也算蜀中儒學正脈,而不同于諸葛亮輩的王霸之學。譙周精于《尚書》,書經(jīng)底蘊正在史學。陳壽以此學養(yǎng)而著史,本身又作為亡國降臣來到洛陽,其筆下盡量表達儒家理念,顯示禮讓謙恭寬厚迂闊儒者之氣,既合于自己學養(yǎng),又不失為高明處世之術。這樣他對材料的選擇闡述就大有講究,《三國志》能否如實記載史實也就值得考慮。裴松之《上三國志注表》就說三國歷史復雜,自己有意糾補陳壽之闕:“出入百載,注記紛錯,每多舛互。其壽所不載,事宜存錄者,則罔不畢取,以補其闕?!雹倥崴芍畯V征博引,表面上湮沒了個人見解,實際重要問題他很有個人見解?!吨T葛亮傳》注文中他五難郭沖,層層問難駁斥,個人見解相當固執(zhí)。上面關于刺客這段引文中“難曰”以下這番議論,就屬于他的第二難。他認為凡是刺客,就一概是粗暴猛惡、悍不畏死之徒。這未免失之簡單?!妒酚?8226;刺客列傳》早已顯示刺客的復雜內(nèi)涵,后代刺客從內(nèi)涵到表面,更趨復雜化、多樣化,豈能一概是莽夫猛漢。裴松之還認為各路諸侯霸主都應當愛惜有智謀學識的人才,不讓他們作刺客冒險犯難。這未免是書生理想之見。但是筆者擔心裴松之這種理想化見解會影響到他的選材以及每條引文是否引全。如果他堅持凡有智謀學識者不作刺客,就容易形成簡單處理:有智謀學識者如果有刺客行為,則略去此行為;刺客如果有智謀學識表現(xiàn),則不采錄其表現(xiàn)。如果確實這樣處理,好像符合所謂看主流的主張,其實卻可能流于簡單化,可能忽略重要問題。竊以為陳壽和裴松之二人,固然有極大功勞,但是諸葛亮和徐庶一類人物,會不會經(jīng)過他們之手,走向簡單化和儒家色彩的理想化,恐怕值得考慮。
當國家動蕩、南北分裂,漢族政權偏安南方時,諸葛亮的地位往往上升。經(jīng)過習鑿齒和朱熹理論闡發(fā),經(jīng)過漂泊西南的杜甫動情吟詠,諸葛亮成為很正統(tǒng)的理想化儒家文臣。但是在宋元民間說書當中,《三國志平話》的諸葛亮身上,竟有很多江湖氣、道術氣。他能“撒豆成兵、揮劍成河”②,“髯如烏鴉,指甲三寸,美若良夫”③,形象和氣質都很像江湖術士。他身上總帶利劍,在江東看見曹操派來勸降的使者,竟然當機立斷,拔劍而上,殺死使者,逼孫權就范。他確實會呼風喚雨,他自己對此,更說得神乎其神:“有天地,三人而會祭風。第一個軒轅黃帝,拜風后為師,使風降了蚩尤。又聞舜帝拜皋陶為師,使風困三苗。亮收引圖文……”④這等于說,祭風這項特殊本領,古今只有他與黃帝、舜帝三人能夠掌握。宋元平話對諸葛亮形象的塑造,無疑反映了當時下層民眾的歷史觀念,反映了道術文化的影響和民間的審美情趣。這與此前歷史著作和文人詩歌對諸葛亮的描述吟詠,有極大不同。然而此后,從羅貫中到毛宗崗,《三國演義》的寫作和加工評點中,不斷消除《三國志平話》帶給諸葛亮的神怪氣和江湖術士氣,讓諸葛亮回歸理想的儒家知識分子。但是清代社會文化變遷,下層社會壯大、平民審美情趣發(fā)展,使《三國演義》和諸葛亮再度發(fā)生變化。揚州評話在清末民初講述諸葛亮的時候,書場外風雨飄搖,國家積貧積弱,社會黑暗動蕩。從知識分子到社會下層,積累著種種不滿和憧憬,尚武傾向滋長,武俠小說盛行。短打書情節(jié)和江湖俠氣進入《三國演義》,于是諸葛亮形象發(fā)生新的變化。與呼風喚雨的方術之士或者方正儒雅的儒家知識分子相比,諸葛亮身上多了一種俠風,并且得到聽眾接受。這不但具有文藝審美的可讀性,甚至具有歷史真實的可能性,“俠風擴展”在文藝創(chuàng)作中具有相當強的滲透力。這種文藝創(chuàng)新活動,如果兼顧到歷史和生活邏輯的可能性,并適應大眾審美的口味,就可能具有強健的藝術生命力。這種擴展式創(chuàng)作在通俗文藝領域有廣泛表現(xiàn),也很值得注意。
(作者單位 揚州大學文學院)
責任編輯 元亮
①胡士瑩:《話本小說概論》,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614頁#65377;
① 無名氏:《綠牡丹全傳》,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212—213頁#65377;
② 鋤月山人:《八竅珠》,浙江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220頁#65377;
① 王少堂口述《武松》,江蘇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343—356頁#65377;
①② 康重華口述,李真#65380;張棣華整理《火燒赤壁》,江蘇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66頁,第169頁#65377;
肖 鷹
①③ 《三國志》,中華書局1999年版,第678頁,第682頁#65377;
② 羅貫中:《三國演義》,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460—461頁#65377;
① 《三國志》,第1083頁#65377;
②③④ 《三國志平話》,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5年版,第67頁,第80頁,第8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