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提高教育質量和教學質量”的解釋,官方和民間基本相同:提高教育質量指向育人,主要是從學生角度而言;提高教學質量指向教書,主要是從教師角度而言。這樣解釋確實工穩(wěn),但是,只要對“教書的目的是什么”進行追問,答案無一例外,都是:育人。教書是為了育人——提高教學質量是為了提高教育質量,教學質量是教育質量的一部分。這樣一來,“教學質量”還能與“教育質量”平起平坐嗎?
教育質量包含了教學質量,那么總的說,考核學校就應該是考核學校的教育質量。怎么考核呢?許多方面只能定性考核,無法定量考核,好量化、硬化考核的,首推的是教學。于是,“教學質量”的地位自然而然地提高了,高得可以當“皇上”。當然,主管部門覺得不妥,便讓它和“教育質量”一起作“太后”,變成“兩宮太后同時聽政”,并特意把它排在教育質量的后面,使“教學質量”成了“西太后”。
時光流轉,“西太后”已經“發(fā)?!绷耍兊没瘟?,但是,我們不少的領導、教師卻依然對它寵愛有加,使得它威風不減。如:科任教師將不守課堂紀律、干擾別人學習的學生交給班主任處理,這正是:“西太后”不能容忍,又不便強調要以自己為中心,便假借“尚方寶劍”——學生有讀書的權利,任何人不可隨意剝奪。于是,“教育質量”只好拱手讓位給“教學質量”。
此時,“教學質量”不僅不與“教育質量”平起平坐,而且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在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的誘惑下,千百萬教師對“教學質量”頂禮膜拜、惟命是從。教師們?yōu)榱俗约旱拿u和利益,更為了有一個好的生存空間,不得不努力提高“教學質量”,不得不對自己的工作加壓,不得不竭盡全力地榨取學生的時間和精力。他們不僅瓜分了學生的在校時間,還瓜分了學生的校外時間;不僅侵占了學生可憐的玩樂時間,還侵占了學生更加可憐的休息時間。他們大量地布置書面作業(yè),施行題海戰(zhàn)術。于是,教師在加重學生的課業(yè)負擔的同時,也加重了自身的工作負擔,使自己進入了亞健康狀態(tài)。
是“教學質量”使學生近視率愈來愈高、體質越來越差;是“教學質量”使補課成風、擇校成潮;是“教學質量”使教輔資料泛濫成災、科普書籍門可羅雀。在不少地方,正是“教學質量”的愈來愈高,才使得教育質量越來越低——學生知識面窄,高分低能,缺少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
把片面追求教學質量當成是提高教育質量,是我國教育的實踐誤區(qū)之一。由于深深陷入了這個誤區(qū),導致我們的教育出現了許多不正常現象。所以,該是擺正教育質量與教學質量的位置關系的時候了。
(作者單位:江蘇阜寧縣溝墩鎮(zhèn)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