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進入“簽約”時代?
今年起,廣東高校畢業(yè)生簽約到農村中小學任教5年,可逐年退回大學期間學費。上溯至去年,先是教育部下發(fā)與免費師范生簽訂協(xié)議工作的通知,后是教育部與財政部聯(lián)合印發(fā)通知,要求公派留學生與推選單位簽訂協(xié)議:學成后需回國服務兩年,否則需償還所有的資助費用并支付30%的違約金。一時間,中國教育似乎進入了“簽約”時代。
對此,賈如軍在《羊城晚報》發(fā)文認為,市場經濟就是契約經濟,教育部門凡事想到以一紙協(xié)議來保證信用,恰是擺脫計劃和權力經濟思維的一種進步。免費師范生雖然可以吸引部分家境不好的學生“加盟”,但教育部用簽訂協(xié)議的方式規(guī)定他們畢業(yè)后從事教師工作的年限,表面上看你情我愿,很符合市場經濟的“契約精神”,可這種契約實際上欠缺公平。政府憑借強勢的公共資源制約弱勢公民自由選擇職業(yè)的權力,不僅轉嫁了對教育的“欠帳”,而且違背了市場經濟法則。
其實,市場經濟既然是一種以交易為主要行為方式的經濟形態(tài),信用和契約精神本來就應當是題中應有之意,只是我們對市場經濟的認識太膚淺太功利了。在中國現有條件下,高校畢業(yè)生簽約到農村中小學任教、簽約公派留學和免費讀師范等,在相當一部分人群中畢竟存在相當的吸引力,政府及教育部門當然不愁找不到“下家”。只是筆者提醒,若不從源頭上解決中國教育的根本問題,不從改善教育和人才成長環(huán)境上尋求歷史性的突破,那么將來的問題就不是靠簽約能夠解決得了的!
“自然分材”,讓班級教學變臉
現行的班級教學大多沒有真正面向全體學生。因為它通常無力顧及學生差異,不得不在教學內容、方法、速度上一視同仁。這雖然對中等學力的學生大為有益,但在不經意中致使部分優(yōu)生“陪讀(坐等他人)”,和不少弱生(通稱困難生或差生)“白讀(收效甚微)”。為了有效地解決這個問題,國際上先后出現了多種形態(tài)的個別化教學思想與實踐。
為使教師擺脫這種困境,走向名副其實的面向全體學生的班級教學,華東師范大學的熊川武在“理解教育”范圍內實驗了自然分材教學,其核心思想與實踐框架如下。(見《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自然分材教學是教師讓教學任務隨學生差異自然分化,并引導學生針對自己存在的學習問題進行研究的一種教學理論與實踐形態(tài)。其主要內涵有三:一是“讓教學任務隨學生差異自然分化”,意味著學習任務由學生的學力等因素決定而不是人為分配。這主要表現為誰學得快,誰就應該獲得更多的學習內容。二是“讓學生針對自己存在的學習問題進行研究”,即每個學生都要在習題冊上標記自己的學習問題(作業(yè)中出錯的題),然后跟蹤。并嘗試從多角度解決,使得每個學生都有適合自己的學習任務與速度。三是“教學理論與實踐形態(tài)”,說明自然分材教學不僅是方法,而且是理論系統(tǒng)。
從定義可以看出,自然分材教學雖帶有傳統(tǒng)因材施教的印記,但于根本處分道揚鑣,顯示出自己的特征:其一,立足科學性,淡化傳統(tǒng)因材施教的經驗性。其二,實施“自學互幫”,矯正傳統(tǒng)因材施教僅發(fā)揮教師作用的單一性。其三,建構操作程序,改變傳統(tǒng)因材施教在班級教學中的弱操作性。自然分材教學是課內與課外統(tǒng)一的循環(huán)過程,包括感情調節(jié)、反思診斷、普補分讀、課堂作業(yè)和問題跟蹤五個基本環(huán)節(jié)??傊匀环植慕虒W立足科學要求,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加強操作環(huán)節(jié),從而實現了對傳統(tǒng)因材施教的揚棄。
大專畢業(yè)的=211大學教授
大學??飘厴I(yè)的謝泳被廈門大學破格聘為文學院教授,在中國學界引發(fā)了一場大學用人制度的討論。據《成都商報》介紹,謝泳是山西晉中師范??茖W校英文專業(yè)畢業(yè)生,以“一個人一本書一所大學”的研究享譽學術界,曾任《黃河》雜志副主編。
有報刊評論認為,在高度數字化和行政化的高校人才評價標準下,只有學術成果而沒有學位、沒有高級職稱的專科畢業(yè)生被聘請為“211工程”大學的教授,此舉確實值得喝彩。現今許多高校在招人納賢時,“博士學位”是硬性評價標準,成為高高在上的門檻,許多有學識而學歷不達標的人才因此被隔離于高校圍墻之外,這實在是現行高等教育的“傲慢與偏見”。而廈門大學打破“非博士不納”的怪圈,無疑具有“破冰”作用。
(璺輯)
責任編輯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