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在國內外關于溝通研究的基礎上,針對高等職業(yè)院校的發(fā)展背景,提出了影響教師與學生有效溝通的主要因素,并針對相應的障礙因素,從溝通主體和客體以及溝通媒體選擇的角度,提出了實施教師與學生有效溝通的策略。并從溝通動機、溝通媒體偏好和溝通策略等方面對廣西高職院校的學生與教師的有效溝通問題進行了實證研究。
[關鍵詞]溝通策略 溝通動機 實證研究
我國學者對于溝通策略研究,主要是集中在定性研究為主,定量分析為輔的局面。肖偉、趙嵩正是通過溝通媒體的特點分析,提出了虛擬團隊的溝通策略選擇[1]。荊在京對學校管理溝通中存在的障礙進行分析,提出了清除學校管理溝通障礙的原則與方式[2]。鄭全全等利用實驗研究方法,研究了分享程度不同的信息對決策的影響[3]。國外學者對于溝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個方面:一是溝通媒體的選擇,Sproull和Kiesler對計算機媒體溝通的特點進行分析[4];二是有效溝通的策略與方法研究;三是針對某特殊情況或者行業(yè)溝通的策略;四是信息對溝通的影響[5]。Daft Lengel發(fā)現成員在溝通時由于受到信息“模糊性”與“不確定性”兩個因素的影響而有不同的媒體選擇;心理學家Steve等人認為不同媒體會引發(fā)人們接收信息時的不同感知。
地方普通高等職業(yè)院校教師與學生有效溝通存在的障礙分析
1.與大學教師權力有關的障礙因素分析
在高等職業(yè)院校,由于學生的生源質量不是非常理想,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不是特別強,教學管理往往強調教師的權力和威嚴。因此溝通往往出現以下障礙:
(1)以自我為中心,認知模式剛性。
(2)溝通呈現靜態(tài)特征。
2.與教師能力有關的溝通障礙因素分析
阻礙有效溝通的因素不僅僅是教師的思維方式,還有教師的語義表達能力、信譽和教師的個人魅力與風格等。
3.與學生有關的溝通障礙因素分析
有效溝通不僅取決于信息發(fā)送者方面的原因,還有接收者方面的人為障礙,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地位障礙、理解障礙和偏見障礙。
4.與溝通媒體有關的障礙因素分析
面對面溝通是豐富度最高的溝通媒體。與面對面溝通相比,計算機媒體溝通存在以下障礙:
(1)缺乏社會地位線索,增加失真信息。Sproull 和Kiesler指出,在計算機媒體溝通環(huán)境中,社會地位線索會減弱或消失[5]。
(2)缺乏非語言線索。非語言線索(如動作、手勢、眼神注視等)是人們傳遞情感信息的重要途徑,在計算機媒體溝通中,非語言線索被弱化[6],這對于復雜化、模糊性溝通不利。
(3)書面語言限制。
有效溝通策略選擇分析
1.基于溝通主體的溝通策略選擇分析
針對前面對基于溝通主體障礙因素的分析,從減少或者消除溝通障礙因素的角度出發(fā),提出相應的溝通策略是:
(1)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溝通理念,減少信息交流的層次。
(2)選擇合適的溝通方式。
(3)實施雙向溝通和重復性溝通為主的溝通模式。
(4)選擇合適的溝通時機。
2.基于溝通媒體選擇的策略分析
(1)對于復雜溝通應選擇面對面和電話交流這類豐富度高的媒體,對于簡單溝通可以選擇豐富度低的媒體;
(2)當信息是不確定性、高度模糊的時候,采用能夠傳遞豐富信息的媒體(如面對面、視頻會議、電話會議等);
(3)建立信任關系需要依靠豐富度和社會表征高的媒體,采用面對面來建立信任、和諧和默契的關系是實施有效溝通的關鍵;
總體上說,Email、電話是比較適宜于解決具有商量性質的、非緊急問題的溝通;而面對面交流作為媒體豐富度和社會表征最高的溝通方式,適宜于沖突解決、發(fā)展人際關系和建立信任關系。
廣西高職院校教師與學生溝通行為的實證分析
為了了解廣西高職院校教師與學生溝通效果,我們設計了《高等職業(yè)院校教師與學生溝通情況問卷調查表》。問卷內容主要針對溝通動機、溝通時間以及溝通方式等方面,設計了12個問題,共計發(fā)放問卷120份,回收100份,回收率為83.3%,其中有效問卷96份,有效率為80%。
1.調查結果表象分析
本次調查始于2007年6月1日,2008年2月1日結束,采用SPSS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據統(tǒng)計處理,并對其結果進行分析和解釋。收回的有效問卷中男女學生數分別為50人與46人。在有效的96份問卷中,有6名系學生會干部,占樣本數據的6.25%;班干部24人,占25%,而普通學生數目為66人,占68.75%。
2.高職學生溝通心理特點分析
(1)溝通動機
從溝通動機的選擇中,可以看出高職學生與教師的溝通動機更多是出于個人的發(fā)展考慮,反映了高等職業(yè)院校學生的“以自我為中心”的理性方面;其次是關注學校的發(fā)展,體現了該高等職業(yè)院校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因為學校的發(fā)展與個人發(fā)展息息相關,而對于其余與個人利益沒有直接關聯(lián)的,樣本數據資料表明學生很冷漠。
(2)溝通媒體選擇偏好
在溝通工具或者說溝通媒體的選擇中,53.125%的被訪對象(51人)選擇網絡論壇與Email是最喜歡的溝通媒體。面對面交流居其次,有24人,占25%,。選擇電話交流的有15人,占15.625%。選擇QQ視頻系統(tǒng)的占6人,占6.25%。
(3)制約有效溝通的主要因素
教師權力與個人能力是制約有效溝通的主要因素,但是對信息的公正性卻關注較少,從另外一個側面說明了高職院校學生更加關注個人發(fā)展。
(4)有效溝通策略
一是建立有效溝通的制度,確保溝通的制度化和長期化;二是提供多種溝通方式,尤其是坦誠、透明和及時的溝通方式,促進學生與教師的多方位與多角度溝通,不要局限于一兩次教師見面會和單純的信息發(fā)布會;三是建立以激勵學生實踐創(chuàng)新能力為主的學生考評體系,促進學生、教師發(fā)展與學校發(fā)展的有機統(tǒng)一;四是發(fā)展鼓勵多種方式和類型溝通的校園文化。
結論
本文在國內外關于溝通研究的基礎上,針對高等職業(yè)院校學生與教師溝通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對影響廣西高等職業(yè)院校的教師與學生有效溝通的的主要因素進行了分析,提出了基于溝通主客體和溝通媒體的有效溝通的策略。最后以廣西高職院校為調查對象,利用SPSS軟件,對調查學生的學歷、溝通動機、溝通媒體偏好以及溝通策略等進行了研究。但是對于溝通策略選擇與學生個人特點之間的關系研究,以及大學教師風格對溝通策略選擇的影響等,還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肖偉,趙嵩正.虛擬團隊溝通行為分析與媒體選擇策略[J].科研管理,2005(11):56-60
[2]荊在京.論學校管理溝通的障礙及其消解[J].中國教育學刊,2005(6):58-61
[3]鄭全全,金劍強,許躍進等.不同溝通方式下群體決策信息利用分析[J].心理科學,2005,28(5):1043-1046
[4]Sproull, L. Kiesler, S., Reducing social context cues: Electronic mail in organizational communication, Management Science [ J ] , 1986, 32: 1492 - 1512.
[5] Daft, R. L. Lengel, R. H. , Information richness: a new approach to managerial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 design[J],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984, 6:191 -233.
作者單位:劉枚蓮肖吉軍桂林電子科技大學管理學院廣西桂林
羅曼廣西衛(wèi)生管理干部學院廣西南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