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常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種樹人把種樹當成百年的基業(yè),這種“樹人”的精神在當前的教育教學改革中值得借鑒。
教改多年了,新的教材無論是知識結構,還是內容形式都更切近時代要求和學生的需求,教材的革新,對教師的教學方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學理念更是要從根本上發(fā)生變化,曾經,要求給學生一杯水,老師就必須有一桶水。隨著時代的需求,要給學生水,教師必須是源源不斷的長流水。如今時代給教師提出的更高的要求是:不僅是給學生水喝,更重要的是引領學生去找水喝。
兩千多年前孔夫子教學的場景:一次,學生們做好準備等待老師上課,結果夫子來后席地而坐一言不發(fā)。弟子子貢忍不住問夫子:老師你怎么不講啊?夫子說:我本來就不想說話,子貢問:你不講我們學什么呀?夫子曰:天何言哉,日月行焉,萬物生焉。在此有一點是肯定的,人與樹立于天地之間,怎樣才能經得起暴風雨的沖刷,怎么樣才能成長為棟梁,關鍵的問題就是要培養(yǎng)他們學會自己找水喝,鍛煉出一顆獨立自主的心。
洋思中學從一個破舊不堪的農村學校一躍成為全國名校,因為洋思中學有著先進的教學理念。這個理念就是:先學后教,一個先學后教使洋思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無不為之驚嘆。
傳統的教學模式,雖教給了學生知識,卻沒有練就學生使用知識的能力,那么怎樣引領學生找水喝,讓他們更好地去超越。
首先做老師的要不斷提升自己,激發(fā)學生找水喝的欲望,讓學生產生學習的興趣。
隨著教改的深入,教學方法有了長足的發(fā)展,一部分老師依然守著自己已經變味了的半桶水,沿用著傳統的教學方法,捧著新教材,教著二十一世紀的學生。新時代學生思維活躍,視野開闊,教師只有不斷學習,提升自己,開闊知識面,改變教學方法,才能駕馭課堂,根據學生個體需求特征激發(fā)他們找水喝的欲望,及就是求知欲望。
其次,轉變教學理念,拋棄重教學內容,輕教學方法的舊觀念,因材解惑?,F在學習的環(huán)境不缺水,而且有很多優(yōu)質的水,學生之所以干渴枯萎,就是因為缺乏找水的方法和喝水的方法。這責任不在學生而在老師。翻開《論語》,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也,什么是“道”?“道”就是規(guī)律方法,做為教師首先給學生規(guī)律方法,其次授業(yè),再次解惑,但是很多教師還是只澆水不培養(yǎng)學生找水的方法;“不憤不啟,不扉不發(fā),舉一隅而不知三隅反則不教也?!泵髦獩]有效果為什么還不停止,不改變…我們應該根據課堂的特征,根據科目特征,尋求,引領和指導學生自己行動起來,去找水喝。
社會需要多元人才,如果老師在教學中能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自己找水喝的求知欲望。其實就是在培養(yǎng)學生未來步入社會的生存能力。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像扶孩子走路,要小心扶持。但時時不忘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