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隨著交通及通訊工具迅速廣泛地發(fā)展,世界各國、各地區(qū)、各民族的交往越來越頻繁。不同文化的滲透與影響將會越來越明顯。由于不同的文化、思維方式、生活習慣,在餐桌上的表現(xiàn)也各有差異,人們總是無意識地會以本民族或群體的文化為標準,理解或評價另一民族或群體的文化,這就使得餐桌禮儀的理解十分不易。了解這些差異的原因,尋其文化根源,才能更好地理解和交流,達到賓主相融,進一步拓展合作與發(fā)展的空間。
天人合一與天人相分
不同的文化帶有不同的世界觀,即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它構(gòu)成了不同文化本質(zhì)的區(qū)別性特征。在東方文化里,人們認為宇宙是一個龐大的有機體,它的客觀存在,不受任何外界力量的控制。因此,東方文化認為人應(yīng)該服從自然力量的安排,順應(yīng)天命,與自然和諧發(fā)展。老子的“無為而治”就是這種思想的體現(xiàn)。“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痹谶@種“天人合一”的世界觀影響下,東方人性格內(nèi)向、沉穩(wěn)、含蓄,強調(diào)“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因此在中國,人的社會關(guān)系表現(xiàn)為個人、家庭、國家融為一體,文化上兼收并蓄,價值觀以國家集體利益為重,必要時不惜犧牲個人利益或局部利益,保護全體利益。“人之生不能無群,群而無分則爭,爭則亂,亂則窮矣?!?/p>
以餐桌為例,中國人吃飯總是幾個人圍成一桌,如果有新客人的到來,就增加一張椅子。在主人的招呼之下,大家群箸齊下,通力合作,共同“消滅”盤中之物。在宴席上,敬酒也要來個“通關(guān)”,一個一個地敬過去,以顯示對每個人的尊敬。最后付款也是爭先付款。這是一個集體主義思想的體現(xiàn),強調(diào)集體做“貢獻”。
在西方文化里,人們認為上帝創(chuàng)造了宇宙萬物,宇宙與人相對獨立。此即“天人相分”。自亞當、夏娃偷吃了禁果被逐出伊甸園來,人類被認為是有罪的,因此必須辛苦地勞作,不斷地與自然作斗爭,征服自然,獲得食物,為他們所犯的錯誤贖罪。這種世界觀,使西方人慣于向外求索。“西方文化強調(diào)人作為有理智、尊嚴和自由意志的獨立個體的地位,要求對自己的命運負責?!币虼耍鞣饺诵愿裢庀?、喜歡挑戰(zhàn)與競爭。
面子問題
中國人重視“保全面子”,面子是中國人尊嚴的一種表現(xiàn),并可以反映出一個人在他/她周圍人眼中的地位。
在餐桌上,當你向人敬酒時,你必須一飲而盡,不能沒喝完,如果沒喝完,這是一種不尊敬的表現(xiàn),即你太不給對方面子了。在中國的許多地方,當參加婚宴時,許多人總是姍姍來遲,而且是被邀請了好幾次以后才到來。這是一種面子觀的體現(xiàn),因為重要的人物總是最后才來的,如果你很早就來了,那你自己就太丟臉了,人家還以為你是餓壞了。
西方人崇拜個人奮斗,尤為個人取得的成就而自豪。他們從來不會掩飾自己成功后的喜悅。在西方人看來,面子就是一種對人的尊敬,對別人成就的肯定,是對自己鑒賞能力與判斷能力的支持與贊賞。
在西方宴餐時,你不可以遲到超過十五分鐘,如果你遲到了,你必須表達你的歉意,并給一個合理的說明。如果你遲到很嚴重了,會認為是對對方的一種污辱,認為你沒禮貌沒教養(yǎng)。
男尊女卑與男女平等始,貴族階級實行多妾制
后來的儒家思想,東漢學(xué)者班昭的《女誡》等系統(tǒng)地闡述男尊女卑的觀念、夫為妻綱、三從四德,從此男尊女卑觀念深入社會?!拔醇迯母?,已嫁從夫,夫死從子”,是中國五千年來形成的“男尊女卑”的生動寫照。這一點,在就餐座位的安排上也得到了的體現(xiàn)。
在中國的餐桌上,男人常和男人坐一起,女人與女人坐一起,但是女人一般是坐在大廳的旁邊或角落里那些不重要的位置上?!霸谀撤N程度上,女人的經(jīng)濟是依附于男人的,宏觀上男人的權(quán)力不斷增長,這種依附是性別分工造成的”。在舊中國,女人一出生就沒什么地位,“女人從孩童起就被告知美麗與性吸引是獲取幸福的關(guān)鍵”。這就使得女性地位低下,居于附屬的地位。
在西方國家,尊重婦女是其傳統(tǒng)風俗,女士優(yōu)先是西方國家交際中的原則之一。西方的這個傳統(tǒng),最早可以追溯到圣經(jīng)里的圣母瑪利亞,這是因為西方普遍信奉基督教,仰慕女性是一種高尚情操的表現(xiàn);其次,在“騎士年代”對女性的尊重,是一種紳士的表現(xiàn),這種從貴族到平民的行為準則,從古至今一直沿襲下來,所以在西方的宴會時,女性是占有一席之地的,體現(xiàn)了西方的男女平等。
在西方,當一名女士進入大廳時,如果她沒有伸出手,男子是不可以主動同她握手的;當她要坐時,旁邊的男士有義務(wù)幫她推椅入座,但在中國,情況可能就要倒過來了。
“東”與“西”
“方位在人們的心目中從來就不僅僅是單純的空間概念,它跟人們的思想觀念、宗教信仰、風俗習慣、日常生活息息相關(guān)。漢語的方位詞匯不僅可以表示具體的方位,還具有及其豐富的文化意義”。在中國,人們辨別東西方是以太陽為參照物,日出為東,日落為西。在中國的餐桌上,一般最尊貴最受人尊敬的長者,坐在東方,次重要的坐北方,面朝南,再次重要的坐南方,面朝北,最不重要的坐西方。這種排法,往往體現(xiàn)了就餐者的身份地位及尊貴程度。
而在西方,則與中國相反,他們提倡的是以西為尊。在西方的文學(xué)上,在西方的圓桌會議上,主人坐著位置一般是朝著門口,右手邊是最重要的客人,左手邊是次重要的客人,正對面是女主人,女主人的左邊是第三重要的客人,女主人的右邊是第四重要的客人。由此可以看出,西方的宴席的座位也是有講究的。
禮儀的不同是導(dǎo)致跨文化交際失敗的一個重要的原因。而中西方文化差異又是造成禮儀不同的主要原因。研究和理解深藏在禮儀背后的文化因素,能使我們更好地把握交際的原則和習慣。就餐禮儀作為禮儀中的一種,跟西方交往時首先碰到,因此,對就餐禮儀的研究不能只分析東西方差異的方面,必須探索其背后的文化,這樣才能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減少因文化差異所造成的交際障礙,避免產(chǎn)生誤解與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