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生”的問題可謂老生常談。由于五年制高職學校的生源及學校本身的教育資源影響,目前的高職校的“問題生”問題不少。盡管在教育管理中也注意了愛的傾注,但由于愛的不均等,使得一部分學生缺少了老師的愛,心靈上或多或少地留下了一些陰影。在現(xiàn)有條件下要使高職校的學生管理工作有新的突破,做好“問題生”的教育轉(zhuǎn)化工作應(yīng)是整個學生管理工作的瓶頸。
把握“問題生”的心理疾癥
目前,五年制高職?!皢栴}生”的心理上通常存在以下幾種特殊表現(xiàn):
一是情緒兩極化,自控力不高。處于青年初期的高職生具有明顯的情緒兩極性,比少年期更為突出,容易出現(xiàn)高強度的興奮、激動,或是極端的憤怒、悲觀。他們的情緒變化很快,常常是稍遇刺激,即刻爆發(fā),沖動性強,理智性差。
二是情感冷漠,看破紅塵。就其實質(zhì)而言,部分高職生的冷漠是多次遭遇嚴重挫折之后的一種習慣性的退縮反應(yīng)。不少人情感冷漠,對集體活動冷眼旁觀,置身于外,給人一種“看破紅塵”的感覺。
三是心理壓力大,自閉現(xiàn)象嚴重。受社會大環(huán)境的影響,許多家長認為孩子只有進入重點高中才是進了大學的門,進入高職學校,等于是成才道路上領(lǐng)到一張紅牌。特別是一些單親家庭、特困家庭或家庭關(guān)系不和睦的學生,將自己封閉起來,不愿意和別人交流自己的真實感受,也不善于合理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緒,容易產(chǎn)生抑郁、悲觀等消極情緒體驗。
四是不思進取,無所作為。不少高職生在進入學校時就覺得自己是被淘汰的或者被遺棄的人,認為自己是將來沒有出息的人,因而往往表現(xiàn)為精神萎靡不振,政治思想上不求進步,學習上不思進取,生活上自由散漫。
五是一切以自我為中心。一些學生習慣于隨意支配、指使別人,進入高職校后仍然希望別人圍著自己轉(zhuǎn)。由于缺乏合理正當?shù)谋憩F(xiàn)機會,一些人就試圖通過逆反或?qū)α⒌慕巧托袨?如故意搗亂、標新立異、逆反言行等)來突出自我的存在,設(shè)法引起別人對自己的關(guān)注,以此獲得自我滿足。
實施教育公正,公平對待每一個學生
公正是人們社會生活的基本需要之一,社會愈是進步,人們對公正的內(nèi)在需求愈是強烈。特別是那些“問題生”,他們心理的問題更需要教育的公正來解決。教育實踐中的公正,至少應(yīng)包括以下三點:
一是教育的公正合理。愛嚴結(jié)合公正原則要求:愛,不是出于個人的狹隘感情或“自然好惡”,而是出于教師一種高尚的道德感和責任感;嚴,也不是隨心所欲,而是嚴中有愛,嚴中有理,嚴中有方,在對“問題生”進行教育管理的過程中,教師應(yīng)選擇公正合理的態(tài)度和方法,教育、感化“問題生”,讓他們從思想深處真正認識其所犯錯誤的嚴重性,并從源頭上去改正錯誤。
二是評價的公正合理。根據(jù)教育勞動的特點,教育公正不僅僅限于現(xiàn)行表現(xiàn)評價的“外表公正”,而是更注重“問題生”未來的“實質(zhì)公正”。恰當?shù)靥幚砗谩巴獗砉迸c“實質(zhì)公正”的內(nèi)在關(guān)系,是我們不斷探索和實踐的重要課題。
三是處理問題的公正合理。公正原則要求我們處理問題時,必須主持公道,在調(diào)查研究的基礎(chǔ)上,分析原因。妥善處理矛盾。
科學把握“賞罰”尺度
“信賞必罰”?!百p罰”必須以教育為前提,在實施中做到“賞罰”有據(jù)、“賞罰”有度、“賞罰”公平。所謂“賞罰”有據(jù),是指有事實和規(guī)章的依據(jù)。“賞”,一定要給予有立功表現(xiàn)的學生;“罰”,一定要給予主觀上有過錯的學生。并且要依據(jù)符合教育行政法規(guī)的各類規(guī)定行事,不能“政出多門”,更不能隨心所欲。所謂“賞罰”有度,一是指“賞”的面不宜太寬,搞平均主義;也不能太狹,而被少數(shù)“冒尖”的學生所“壟斷”。二是“賞”不宜太厚。三是“賞”一定要以精神獎勵為主。所謂賞罰公平,是指教師在“賞罰”學生的問題上,決不能為個人的愛憎、親疏所干擾,要做到“有功雖仇亦賞,有過雖親必罰”。不管是賞還是罰都要經(jīng)過一定的民主程序,不能個人說了算,這樣才稱得上賞罰公平。
讓愛的雨露更多地灑向“問題生”
作為一個社會的人,“問題生”和其他學生一樣,都具有一種共同的心理需求,就是希望自己的存在能夠引起教師的關(guān)注,期望自己所做的事情能得到教師的認可或贊同。實踐證明,當一個學生感到自己被教師關(guān)注、欣賞、接納時,他就會全心全意地與教師配合,并以百倍的努力報答教師,從而也使自己的潛能得到充分的發(fā)揮。
在教育過程中,“問題生”的心理需求往往是最容易被忽視的。一方面,由于“問題生”學習成績較差,教師會放棄對他們的學業(yè)要求,只要他們不違反校紀校規(guī),就很少關(guān)注他們。另一方面,由于“問題生”特殊的心理特征,他們往往不敢大膽明白地表露出自己的想法,或躲躲閃閃,或隱藏在心底,教師如果不用心留意,就很難了解。于是,他們的心理、行為就會游離于班集體之外,對班里的事情漠不關(guān)心,對學習毫無興趣。一旦學生缺乏主體意識,我們的教育就難見成效。因此,在教育過程中,必須把愛的雨露更多地灑向“問題生”,更多地去關(guān)注他們,不能讓“問題生”成為“被愛遺忘的角落”。我們要做“心理醫(yī)生”,及時了解“問題生”的心理需求,給予他們更多的鼓勵和關(guān)愛?!皢栴}生”是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在學生管理工作中,我們?nèi)绻鲆暳诉@個群體,我們的工作就會產(chǎn)生被動。盡管這些“問題生”問題不斷出現(xiàn),但如果能將這些“問題生”真的視為自己的子女,教育不厭其煩,感化循循善誘,關(guān)懷無微不至,我們相信,病樹前頭定會萬木逢春。
假如是你的孩子,你會怎么對待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