庾信是六朝文學的集大成者,更是南北賦風的集大成者?!栋Ы腺x》是他由南入北后寫下的文情并茂、高視六代、彪炳千秋的優(yōu)秀作品。賦中流露出強烈的功業(yè)意識和入世精神,從一個方面表明儒家思想文化對庾信辭賦創(chuàng)作的深刻影響,體現(xiàn)了庾信辭賦創(chuàng)作中的儒家文化取向。
憂時傷國的深重情懷與國破家亡的沉痛反思
庾信出身于書香門第、官宦世家,對于江山社稷國運的興衰有著深切地關注。從《哀江南賦》中可以明確感受到他那種對于社會現(xiàn)實的強烈責任感,對于社會歷史的神圣使命感,尤為具體地表現(xiàn)為一種憂時之悲和亡國之痛,即憂時傷國的深重情懷。而這種情懷是與他親身見證的蕭梁王朝由盛而衰,一朝敗亡的現(xiàn)實悲劇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的??梢钥闯鲡仔艑τ谒鞍肷鷥?yōu)游期間的那繁盛承平的蕭梁王朝的深情懷念,對于蕭梁王朝五十年江表無事而竟至于一朝傾覆的滄桑巨變的沉痛反思。
《哀江南賦》創(chuàng)作于由南入北之后,是庾信對于他早年生活的江南盛世王朝,盛極一時而一朝敗亡的那段風云變幻的歷史所作的全面關照與深刻反思,是庾信在神圣的歷史使命感和強烈的現(xiàn)實責任感驅使下構造出來的飲聲泣血之作。蕭梁王朝滅亡后,南歸的人自然是可慶幸的,畢竟一個漂泊無依的靈魂從此尋到了歸宿,而圖歸不得的靈魂卻只能繼續(xù)遙望江南,發(fā)抒哀怨的情懷。異鄉(xiāng)羈旅,往事如煙,風華正茂的年歲已經一逝不回,多么令人留念。從一系列的鋪陳中再現(xiàn)出一派繁盛承平景象,可以看出,賦中充滿著對那一去不返的江南盛世蕭梁王朝的深深眷念。賦家自然不只悲嘆一姓一君的敗亡,而且充滿了對人民災難的深切同情。賦中借助蕭條荒蕪蒼涼之景,又羅列出眾多的典故,渲染出一股濃重的去故離鄉(xiāng)之悲。在最易產生葉落歸根之感的暮年,流落北土,以??嘀o,寫凄愴傷心之懷,排遣心里積壓的沉重悲哀,于此可見,賦家身世感慨與歷史描述中包含著對時勢的強烈的憂患意識。
庾信不僅關注蕭梁王朝的興衰,關注黎民百姓的生死存亡,而且對于這一場突如其來的家國敗亡歷史悲劇的原因,以理性批判的精神進行了非常深刻的反思。庾信作為梁室舊臣,沒有墮入為尊主諱的迷津,去回護舊主的罪責,而是通過一樁樁直書無隱的描述,顯示了他“念王室”的深層動因,給后世讀者留下了“正史”所不可企及與替代的認識蕭梁王朝之所以一朝覆亡的寶貴資料。蕭梁王朝盛極一時而頃刻敗亡的原因是什么?庾信在《哀江南賦》中作出了回答,即蕭梁統(tǒng)治者的極端腐朽是王朝覆亡的根本原因??梢哉f,《哀江南賦》非常集中而典型的顯示出庾信作為儒家士大夫注目于國運興衰的入世情結,他對社會現(xiàn)實的強烈的責任感和對社會歷史的神圣的使命感,表現(xiàn)為一種客觀公正的描述歷史、探究歷史、反思現(xiàn)實的理性精神。
自我價值的極力彰顯與對建功立業(yè)的強烈追求
《哀江南賦》中庾信除了念時傷國反思既往之歷史關注現(xiàn)實之外,又始終將自我融入現(xiàn)實之中。在現(xiàn)實的生存境遇中,庾信尤為看重自我價值,并極力彰顯,具有強烈的儒家士大夫追求建功立業(yè)、功成名就的傳統(tǒng)意識。
儒家推崇“三不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傲⒌隆敝挥锌鬃?、孟子這樣的圣賢才有資格稱得上,于是眾人的目光便集中在“立功”上了。功名即儒士的事業(yè),名屬于個人。而功則為國為民為君,“功”成為了儒家士子本質力量確證的必然方式?!叭舴蛄⒌铝⒀?,謨明寅亮。聲超于系表,道高于河上?!笨梢娙寮业摹叭恍唷崩砟钤阝仔判哪恐械挠绊憽F鋵嵶鳛橹膶W家的庾信,從他的仕宦經歷來看,既談不上有何為政的才干,也缺乏統(tǒng)軍的方略,但庾信在作品中卻一再突出自己的軍事才能?!澳私鈶叶?,遂崇文而會武。居笠轂而掌兵,出蘭池而典午。論兵于江漢之君,拭玉于西河之主?!薄爸囌菩l(wèi)于中軍,濫尸丞于御史。”字里行間透視出他強烈地追求建功立業(yè)的儒家精神。
《哀江南賦》中還有一段頗為慷慨悲涼的敘述值得關注?!白o軍慷慨,忠能死節(jié)。三世為將,終于此滅。濟陽忠壯,身參末將;兄弟三人,義聲俱唱。主辱臣死,名存身喪。狄人歸元,三軍凄愴。尚書多算,守備是長;云梯可拒,地道能防。有齊將之閉壁,無燕師之臥墻。大事去矣,人之云亡!”賦家敘述抗擊景侯戰(zhàn)爭中的將領韋粲、羊侃、江子一兄弟三人時,尤其贊賞他們的智勇忠節(jié),對他們的“慷慨”“忠壯”表示由衷的敬佩,流露出庾信對儒家的勇于擔當、甘于奉獻的積極入世精神的推崇,對儒家士子建功立業(yè)有所作為積極進取的人生理想的執(zhí)著追求。事實上,入北以后,庾信既不曾閉門匿智,也沒能歸隱田園,在二十八年的仕北生涯中,在其強烈的功業(yè)意識的支撐下,他始終謀求在現(xiàn)實境遇中有所作為,功成名就。
“眼前一杯酒,誰論身后名”。這是庾信入北后的寫下的一首詠懷詩中的兩句,從表面上看,是在消解功業(yè)意識,而實際上恰恰說明國難當頭、窮苦困危之際,沒能建功立業(yè)的恨憾縈系于心,難以解脫。因此,對往昔風流倜儻、志得意滿的美好時光的追憶;國破家亡,生命日漸衰老,而仍然羈旅異地,無所作為的悲慨,便成了賦家的詠嘆調?!氨魄形],端憂暮齒?!薄叭漳和具h,人間何世?”功業(yè)無成,人已黃昏,讀來倍感哀怨情切,悲郁彌深。
參考文獻:
[1][北周]庾信撰,[清]倪璠注,許逸民校點.《庾子山集注》(第一冊)[M].北京:中華書局,1980.94-169.236.
[2]楊伯俊,楊逢彬注譯.《論語》[M].長沙:岳麓書社,2000.72.
[3]李夢生.《左傳譯注》(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790.
作者單位:西北師范大學文學院,蘭州商學院商務傳媒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