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xí)語是一種語言的精華和文化的結(jié)晶。大多數(shù)習(xí)語形式簡潔,但是卻有著豐富的內(nèi)涵意義。與普通的表達法不同,它有著自身獨特的特征?!都t樓夢》是中國最偉大的古典小說之一,小說中的語言里包含了大量的習(xí)語。至今,《紅樓夢》已被英譯成多種版本,其中楊憲益、戴乃迭夫婦的譯本是最接近原著的《紅樓夢》英文全譯本。
習(xí)語作為一種特殊的文本形式有其獨特的特征。而習(xí)語的翻譯至今仍然是一個難題。如何翻譯使得習(xí)語易于理解呢?如何翻譯才能使得其中的形象在譯入語讀者的頭腦中重現(xiàn)一個相似或者甚至是相同的形象呢?如何取得翻譯的等效呢?這些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以等效理論以及楊氏夫婦在《紅樓夢》中采取的翻譯策略為基礎(chǔ),從選取的范例中分析研究了習(xí)語翻譯,以此來探索上述問題的答案。
等效理論簡述
翻譯是一種語言轉(zhuǎn)換為另一種語言的活動。等效是翻譯中的一個重要的理論概念和實踐原則。它的目的在于把源語中的所有信息都轉(zhuǎn)換到譯語中,以期取得形式、意義、風(fēng)格、形象功能等方面的最大對等。
等效在古今中外都是一個眾多翻譯學(xué)者們討論過的重大理論問題。中國的許多翻譯家都或多或少的談到這個問題。唐朝的玄奘就曾說過譯者“既須求真,又須喻俗”。傅雷提出“神似”,錢鐘書提倡“化境”。魯迅則說過譯作必須力求易解,又必須保存原作的豐姿。這些觀點都顯示出他們對翻譯效果的強調(diào)。
在西方,英國學(xué)者泰特勒關(guān)于等效原則曾說過:“在好的翻譯中,原著的優(yōu)點已經(jīng)完全注入另一種語言,從而使得這另一種語言所屬國家的人能夠獲得清楚的理解和強烈的感受,程度和使用原著語言的人相等?!彼诖嗣鞔_提出了兩種接受者的感受應(yīng)該相等,這是等效理論的關(guān)鍵。
翻譯理論家奈達對等效理論的發(fā)展作出了重大貢獻。他提出了“動態(tài)對等”的概念,指出譯文“接受者和譯文信息之間的關(guān)系應(yīng)該與原文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間的關(guān)系基本上相同?!边@個觀點把焦點放在了兩種效果之間的對等上。為了達到效果上的對等,譯者不但要譯得通達,還要進一步努力減少差異,力爭用最自然的語言達到最接近原文的效果。
等效是一切翻譯工作者必須要追求的目標(biāo),不同類型的翻譯對形式與內(nèi)容有著不同的要求,但都是體現(xiàn)在效果上,譯者也只能在譯文效果上下功夫以求得對等。
等效理論對習(xí)語翻譯的啟示
考慮到效果的對等,翻譯習(xí)語時可以采用各種靈活的譯法,使得目的語讀者獲得相同或相近的感受。下面將對楊氏夫婦的《紅樓夢》英譯本中的習(xí)語的翻譯進行探討,以此來尋求取得等效翻譯的一些途徑,從而引發(fā)更深刻的思考。請看下列例子:
(1)難道舅舅是不知道的,還有一畝地,兩間房子,在我手里花了不成?“巧媳婦做不出沒米的飯”,叫我怎么樣呢?
As you know better than anyone else, uncle, that I didn’ t have any property or land left after my father’ s death, which I squandered. 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 t cook a meal without rice. What do you expect me to do?
在以上譯文中,習(xí)語“巧媳婦做不出沒米的飯”被直譯成“ 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 t cook a meal without rice.”此譯不但保留了原語的形式而且很好的傳達了原習(xí)語中的形象和比喻意義。同時容易被目的語讀者所接受,也不會產(chǎn)生誤解。英文中有個類似的諺語“One can’ t make bricks without straw”。但是譯者在此采取了完全的直譯,不但使讀者能夠正確的理解此習(xí)語的含義而且中國習(xí)語的獨特風(fēng)味也得到了保留。況且“One can’ t make bricks without straw.”源自于《圣經(jīng)》,帶有很強的宗教色彩,與小說中的人物身份不符。所以譯者避免了借用西方諺語而采用了直譯法。通過這種譯法可以達到形式、意義、風(fēng)格以及形象上的對等,從而實現(xiàn)了功能對等的最大化。
(2)“難道這也是個癡丫頭,又像顰兒來葬花不成?”因又自笑道:“若真也葬花,可謂東施效顰了;不但不為新奇,而是更是可厭?!?/p>
“Can this be another absurd maid come to bury flowers like Daiyu?” he wondered in some amusement.“If so, she’ s ‘Tung Shih imitating HsiShih’, which isn’t original but rather tiresome.”
Annotation: HsiShih was a famous beauty in the ancient Kingdom of Yueh. Tung Shih was an ugly girl who tried to imitate her ways.
中國人都熟知習(xí)語“東施效顰”這個典故。但如果直接把它譯成“Tung Shih imitating HsiShih”, 文化背景迥異的目的語讀者就不甚理解了。楊氏夫婦在此用了增譯法,加上了“which isn’t original but rather tiresome”的定語從句,進一步幫助讀者理解這個習(xí)語的含義,同時還做了注釋來解釋“東施效顰”的典故。通過這種方式,原習(xí)語的外在形式、文化負(fù)載和比喻意義都得到了保留,語用效果的對等也實現(xiàn)了最大化。
(3)那薛老大也是“吃著碗里的瞧著鍋里的”。
Hsueh Pan is another of those greedy-guts who“keep one eye on the bowl and the other on the pan”.
“吃著碗里的瞧著鍋里的”是用來形容貪婪的人。譯者把它譯為“keep one eye on the bowl and the other on the pan”。 “keep one eye on”是“吃著”的意譯,余下部分則是完全的直譯。同時添加了“greedy-guts”這個詞來揭示習(xí)語的內(nèi)在含義。這種直譯兼意譯的方法也是一種靈活有效的取得等效翻譯的途徑。
(4)既入了這園,再遇見湘云、香菱、芳、蕊一干女子,所謂“方以類聚,物以群分”,二語不錯。
Coming here now and meeting Hsiang-yun, Hsiang-kling, Fang-kuan, Jui-kuan and other girls, it was a genuine case of “l(fā)ike attracts like”or“birds of a feather flock together.”
“方以類聚,物以群分”被直接采用借用法譯成“l(fā)ike attracts like”和 “birds of a feather flock together”。既避免了直譯造成理解上的困難又避免了意譯造成的單調(diào)拖沓。直接借用了英語中意義相同的成語,使得譯文和原文有著同樣的表現(xiàn)力,取得了類似的效果。
(5)茗煙又吩矚他不可拿進園去,“若叫人知道了,我就吃不了兜著走呢”。
“Don’ t take them into the garden,”Mingyan warned him. “If they were found I’ d be in serious trouble.
“吃不了兜著走”如果被直譯為“if you cannot eat it, just take it away”,則顯得有些笨拙。譯者舍棄了它的字面意義,把它意譯為“ be in serious trouble”。等效原則的基本要求就是意義的對等。在有些情況下,完全的直譯會使得譯文顯得拖泥帶水,詰屈敖牙,這時候意譯就顯示出它獨特的優(yōu)勢,能產(chǎn)生更貼切自然的譯文。
(6)見了鳳姐,正是俗語云“新婚不如遠別”,更有無限恩愛,自不必?zé)┬酢?/p>
Jia Lian returned to his old quarters and Xifeng. As the proverb says,“Reunion after long separation is better than a wedding night.” We need not dwell on the transports of their love.
“新婚不如遠別”被譯成“Reunion after long separation is better than a wedding night ”。譯者在此添加了“Reunion after”( ……以后的團聚)。 這種增譯是譯者慎重考慮的結(jié)果,也是吃透原文的體現(xiàn)。此譯使得原文得到了更忠實完整的傳達。
(7)俗話說得好:“千里搭長棚,沒有個不散的筵席,誰守誰一輩子呢?”
The proverb says:“Even the longest feast must break up at last. Who’ s going to stay here for life?”
“千里搭長棚,沒有個不散的筵席”,楊氏夫婦譯為“Even the longest feast must break up at last”,省略了前一部分“千里搭長棚”而只譯出“沒有個不散的筵席”,以此來避免語言上的重復(fù)羅嗦。
雖然英漢語存在原則性的差異,但通過上文對《紅樓夢》中習(xí)語翻譯策略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以上策略都是有效的,但是各自都有一定局限性。譯者可以靈活運用這些策略來取得翻譯的等效。習(xí)語是有著鮮明的文化特色的詞組和句子,它的翻譯可以算得上是一枚難啃的堅果。等效理論對習(xí)語翻譯有著重要的指導(dǎo)意義。等效不僅是翻譯的目標(biāo)也是翻譯質(zhì)量的評判標(biāo)準(zhǔn)。我們應(yīng)該把讀者的反應(yīng)放在首要考慮的地位,力求譯文與原文取得動態(tài)對等。另外,等效理論經(jīng)過中外翻譯家的長期探索已經(jīng)比較完善,但是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只對習(xí)語翻譯中的等效做了一些粗略的比較和分析。等效論對習(xí)語翻譯的影響以及具體的運用還需要做出更深刻細(xì)致的研究。
參考文獻:
[1]陳文伯.英語成語與漢語成語[M].北京: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出版社,1982.
[2]金隄.等效翻譯探索(增訂版)[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8.
[3]張培基.習(xí)語漢譯英研究[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79.
[4]Nida,EugeneA. Charles R.Tabe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5]Yang, Xianyi, and Yang, Gladys.A Dream of Red Mansions. 6 vols.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s Press, 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