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改革取得一些成效,也存在一些問題,對于問題的解釋有很多。有種觀點認為教師是課程改革的消極力量,是需要加以解決的問題。這種觀點客觀上源自教師在課程改革中的抗拒,主觀上則源自對教師抗拒行為的片面理解。從已有的課程改革實踐看,課程改革已對教師造成程度不一的沖擊,抗拒與遵從在改革中都有體現(xiàn),是教師應對沖擊的不同方式??傮w上看,教師對于課程改革遵從多于抗拒,但是抗拒也是客觀存在的。一份調(diào)查顯示,教師對課程改革持積極樂觀態(tài)度、表示支持并主動適應者僅占41.3%。(見《教育學報》,作者:劉義國)
抗拒可以分為多種形式,以公開化程度可以分為:隱性抗拒和顯性抗拒。隱性抗拒主要表現(xiàn)為心理層面情感、態(tài)度的不認可;顯性抗拒主要表現(xiàn)為語言上和行動上的抵制。顯性抗拒在具體表現(xiàn)方式上可以分為語言上的抗拒、行為上的遵從,語言上的遵從、行動上的不配合乃至抵制,以及語言和行動的一致反抗三種方式。盡管形式不同,然抗拒已構成部分教師日常教育實踐的一部分,它隱含在教師對課程改革的遵從中,而且教師通常用贊同的語言掩蓋抗拒。教師抗拒較為顯著的表現(xiàn)是教師對課程改革的批判。教師對課程改革的批判主要針對具體的改革內(nèi)容和形式等,并因公眾輿論和媒體的參與以及專家對課程改革的理論批判和質(zhì)疑而強化。在教師看來課程需要改革,改革作為理念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課程改革中不合理的內(nèi)容、形式、方法與步驟則需要加以審慎思考并加以批判。經(jīng)常聽到老師諸如此類的議論:“這不是我們的改革”,“課程改革是瞎折騰”。對他們來說,課程改革是額外的、外界強加的事務,增加了工作負擔,是真真切切的威脅。課程改革違背了教師日常的現(xiàn)實狀況,課程改革的規(guī)劃設計既沒有征得他們的同意,其實施也不需要他們的合作與參與。
語言上的公開批判是顯性與正式抗拒的表現(xiàn),沉默則可能是隱性與非正式抗拒的表現(xiàn)。教師對課程改革的不滿和抵制還可能表現(xiàn)為講條件和困難,陽奉陰違等,最經(jīng)常的方式是將課程改革化為“一次性任務”而不是作為日常教育教學的一部分,教師在認真處理外在應試壓力的同時,以“表演”應付上級對課程改革實施狀況的檢查??咕茏鳛榻處煵扇〉纳鐣袨?,盡管形式可能并不相同,其原因可以歸結為三個方面:課程改革本身的不足;抗拒滿足了教師內(nèi)在心理需求;抗拒是各方利益均衡的契合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