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在課堂上是“平等的首席”。平等是指師生人格的平等、話語權的平等;而首席,一方面是指教師要引導、激活師生間的對話,另一方面是指教師要充當好設計者的角色。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這對話和“設計”都可以是很精彩的。
在對話中建構新的認知結構。教學“速度”一節(jié)內容時,有教師設計了一個與生活場景相似的教學情景:比較兩張大小不同的紙片從同一高度自由下落時,誰下落得快。
師:哪張紙片下落得快?你是怎么比較出來的?
生:小紙片下落得快。因為下落相同的高度,小紙片用的時間短,即“相同路程比時間”。
師:還能用其他方法來認定小紙片下落得快嗎?
生:下落相同的時間,小紙片下落的距離長,即“相同時間比路程”。
師:百米賽跑時,觀眾和裁判在比較運動員快慢上有什么不同?
生:觀眾是用“相同時間比路程”的方法來比較的,裁判是用“相同路程比時間”的方法來比較的。
師:如果讓兩張紙片從不同的高度釋放,怎樣比較紙片運動的快慢呢?
生:可以用“路程∕時間”來比較,也可以用“時間∕路程”來比較。
師:既然用“路程∕時間”和用“時間∕路程”的方法都可以比較物體運動的快慢,那為什么人們選擇了用“路程∕時間”(速度)的方法呢?請結合一實例來說明。
……(實例略)
生:實例表明,如果用“時間∕路程”的方法來比較物體運動的快慢,那么物體運動得越快,其比值反而越小,這不符合人的一般思維習慣。
……
通過再現或放大生活中常被忽視甚至被錯誤認識的物理現象,使課堂環(huán)境與學生生活構成相似情境,可有效地糾正學生的前概念錯誤,從而有利于學生重新建構新的認知結構。
將玩具引入課堂,激活對話,破解難點。在“摩擦力“的教學中,一輛遙控玩具車駛上了某教師的講臺?!肮?,老師,讓我們也來玩玩?!薄昂?,哪個同學來試試?”同學們爭先恐后地舉起手。
師:大家都會開遙控車,但你們有沒有見過車輪打轉,車子卻原地不動的情況呢?再有,當車輪轉動汽車向前行駛時,動力來自于哪里?
生:見過。汽車陷在爛泥里,車輪光打轉,車子不能向前行駛,這是因為摩擦力太小的緣故。所以汽車行駛的動力應該是車輪受到的摩擦力。
教師將遙控車舉在空中,按下啟動按鈕,發(fā)現兩個后輪在轉動,而前輪不動。
師:當后輪轉動時,輪胎與地面發(fā)生摩擦,輪胎受到的摩擦力方向是怎樣的?地面受到的摩擦力方向又是怎樣的呢?(這是教學難點,學生互相討論,意見不能統一)
教師演示:將遙控汽車放在桌面上,在后輪下放一張白紙。按下啟動按鈕,看到后輪轉動時,白紙被向后送出,汽車沒有向前運動。
生(頓悟狀):白紙相當于地面,車輛起動時,白紙向后送出,說明地面受到的摩擦力向后;車子向前運動,說明車輪受到的摩擦力向前,這符合相互作用力方向相反的知識。
……
一輛遙控玩具汽車,一張白紙,使一個教學難點迎刃而解。
設計驚奇的“故事”,作為課題的引入。這是一節(jié)新課的開頭,某教師一上來就講“故事”:《天方夜譚》中有一個魔瓶,瓶蓋一打開,就有魔鬼從瓶口跑出來?,F在請大家看,講臺上也有一個魔瓶,哪位同學敢把這瓶子的蓋打開?不過,打開后如發(fā)現異常情況,可以迅速把瓶蓋蓋上。
學生們躍躍欲試。只見一個學生走上講臺,其他同學全神貫注地看這位同學掀蓋。沒想到,結果瓶口沒有魔鬼跑出,可瓶底卻直往下流水。這位同學急忙把蓋子蓋上,奇怪,水馬上就不流了。原來這個瓶子的瓶底有許多小的針孔。教師又開口了:“同樣的一瓶水,為什么蓋上蓋子后水就不向下流呢?這就是本堂課我們要探究的課題——大氣壓強。”這樣引入新課,將學生深深地吸引住,馬上激發(fā)起他們對大氣壓強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設計“生活中的應用”環(huán)節(jié),作為課題的深入。教材中所學知識在生活中應用的事例比比皆是:在學習“日光燈原理”一節(jié)時,一教師引導學生們弄清原理之后,讓他們親手安裝日光燈。最后燈亮了,學生們很高興??山處煵⑽淳痛舜蜃?,追問道:“壞”的燈管還能讓它發(fā)光嗎?這下學生們迷惑了:“壞”燈管難道還能發(fā)光?
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壞”燈管一般是一端的鎢絲燒斷了,而另一端仍是好的。不妨把兩個“壞”燈管鎢絲燒斷的一端用導線串連好,做成一個“好”燈管。在學生們半信半疑的情況下,教師指導他們按日光燈原理,把啟動器、鎮(zhèn)流器、開關和“壞”燈管連好。結果通電后“壞”燈管亮了,且發(fā)光正常,學生們興奮不已。使學生知道物理知識所具有的價值,相關知識就愈能吸引學生產生向往與追求的意識和欲望。
(作者單位:廣東東莞市東莞中學)
責任編輯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