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我們的人民軍隊設計新型武器是每個軍迷心中的夢想,我作為其中的一員,在充分吸取其他軍迷朋友的設計基礎上提出了一種新型的雙人駕駛主戰(zhàn)坦克,在設計上具有幾大特點,還希望能得到朋友的好評。
新型坦克最主要的特點是把火炮“固定安裝”在遙控炮塔上!其高低射界則像“S”坦克一樣依靠車體的前后俯仰來完成,這樣就有了“S”坦克火炮固定安裝方式節(jié)省坦克空間的優(yōu)點,同時又保留了炮塔安裝火力方向機動性高的特點。但火炮固定安裝后會不會影響射擊精度呢?其實這種安裝方式只是對火炮的高低射界提出了新的要求,比S坦克在技術上更容易,而后者的設計精度甚至比當時的同代坦克還要高,在精度上是不必擔心的。新型坦克安裝的火炮總體而言是固定安裝,但還是在火炮尾部設置了一個耳軸,可以讓火炮在需要時向上抬起一定角度,最大角度可以達到38度。為適應固定安裝火炮在行進間準確射擊的需要,懸掛系統(tǒng)的行程適當加大,調節(jié)功率也相應增加,以使車體在需要時能產生足夠的俯仰幅度。另外,還在車體上安裝垂直角速度探測器,以便為火炮射擊提供所需的車體狀態(tài)參數,便于火炮采用“超越軸線射擊”方法。
新型坦克采用了“主被動結合”防護設計思想。很早就有人在設想利用電磁能使坦克車首裝甲中的兩層裝甲在被穿甲彈命中時瞬間能夠相互移動,從而達到利用兩層裝甲的“剪切作用”使穿甲彈斷裂的目的,這種設想的難點在于如何使兩層裝甲在穿甲彈命中的瞬間產生足夠的位移速度,這將需要很大的驅動能量,因此是不可行的。新型坦克將主動裝甲概念與主動防護系統(tǒng)的探測器結合在一起,利用探測系統(tǒng)得到的來襲彈藥彈道參數提前驅動“剪切裝甲”快速移動,反應時間就足夠了,在技術實施上也比較容易。車首裝甲為口袋結構,中間安裝貧鈾裝甲,貧鈾裝甲在水平橫向上有數十個孔道,里面設置發(fā)射藥和用穿甲材料制成的圓柱彈體,采用電發(fā)火引信,由主動防護系統(tǒng)提供來襲彈藥的彈道數據,確定裝甲中哪幾個孔道發(fā)射“剪切彈”,這樣就形成了一個能夠主動啟動的剪切裝甲防彈系統(tǒng)。主動防護子系統(tǒng)在主裝甲被穿甲彈命中前就能預知來襲彈藥的彈道和方向,并向相應的剪切彈藥發(fā)出發(fā)射信號,當穿甲彈命中裝甲時,內部的“剪切彈”已經有了相當高的速度,從而能擁有足夠的能量切斷彈桿和沖散穿甲金屬射流。
新型坦克為增加探測器的備份,車體四周安裝了數十個紅外探測器。坦克炮口伸出車體3米外,在炮管上也安裝紅外探測器,這樣能為攔截彈藥提供更多的反應時間。從現有主動防護系統(tǒng)的性能看,不管是速度比較低的火箭彈和炮彈,還是速度達到1300米的穿甲彈,探測系統(tǒng)都可以提供足夠的來襲彈藥彈道參數,只是攔截彈藥要在車體外四五米的距離上攔截來襲彈藥,反應時間比較滯后。新型坦克除了盡量增加主動防護系統(tǒng)的探測距離外,在攔截方式上也有所改進,配備了兩種攔截彈藥,一種與現在的攔截彈藥一樣,是飛出三四米以后起爆完成攔截,專門用來對付低速的來襲彈藥;另一種則專門用來對付高速穿甲彈,把來襲彈藥“放近了再打”,這樣能增加攔截彈藥的反應時間。
現在的主動防護系統(tǒng)用攔截彈藥采用的是“獵槍”殺傷機理。這導致攔截彈藥體積大、成本高,攔截次數非常有限。新型坦克的攔截彈藥采用了“動能戰(zhàn)斗部”,通過高精度瞄準提高攔截的概率,專門對付低速彈藥的攔截彈藥為圓盤狀,直徑為120毫米、厚度為20毫米,發(fā)射器采用了“金屬風暴”原理,10個呈1組的圓盤狀彈藥彈與發(fā)射藥疊加在一起,在發(fā)射管內壁上有制旋軌槽(來復線),圓盤彈體邊上對應有塑料彈帶,可使發(fā)射出的圓盤狀彈藥有一定的旋轉,以提高穩(wěn)定性。為提高瞄準時的精確度、反應速度和增加攔截次數,攔截彈藥發(fā)射器的射界基本上是固定的,精度瞄準利用電流加熱金屬產生的膨脹來完成。炮塔頂部再考慮安裝1門20毫米短管霰彈槍,專門用來對付出現在坦克頭頂的遠程末敏反坦克彈藥。為避免被水平飛來的彈藥擊毀,與霰彈槍配套的探測裝置安裝在炮塔頂部的凹槽里,探測裝置可以是紅外傳感器,也可以是毫米波雷達。在車體首下裝甲上安裝了毫米波探地雷達,在坦克低速行駛時可專門用來發(fā)現地雷,在車身下安裝一起短身管的機槍用來擊毀地雷。煙幕發(fā)射器也采用“金屬風暴”發(fā)射原理,以增加使用次數,進一步提高坦克的生存力。
新型坦克采用總體推進效率高的混合電驅動,發(fā)動機為1臺燃氣輪機,為了控制體積,在回熱器的初始段采用燃油回收熱能措施,可以把燃料加熱到250攝氏度。液體吸收熱能效率要比空氣高,從燃燒室出來的高溫廢氣先加熱燃料,不但可以達到節(jié)油目的,還能為縮小回熱器體積創(chuàng)造條件?;旌想婒寗酉到y(tǒng)的高動力發(fā)電機組與電池的組合也有利于為火炮提供足夠的發(fā)射電能,這樣還可以利用電池組形成一種特殊的防護層。為控制車體上進氣開口尺寸,在炮塔頂部和座圈處設置進氣通道,燃氣輪機工作時需要的一部分空氣可從炮塔內流過,進入發(fā)動機艙。
新型坦克在懸掛裝置上也有所創(chuàng)新。為了充分利用履帶所包容的空間,采用了一種“垂直滑動懸掛”的新型液壓懸掛裝置,這種懸掛裝置不但能將液壓裝置和固定搖臂兩者的功能集為一身,還能減少體積,為利用履帶間空間設置其它部件創(chuàng)造了條件。在整個懸掛裝置的下部設置負重輪防扭轉限制面,以保證負重始終保持縱向布局,同時也為提高懸掛裝置應付水平沖擊創(chuàng)造條件。為進一步增加這個空間的利用率,新方案的左右兩條履帶與眾不同,履帶齒不是位于履帶的中間,而是靠外側,負重輪也與眾不同,其主體靠近履帶中間,外側設置一個履帶齒輪擋板,用來起導向履帶的作用。這樣,履帶內側的空間就顯得比較寬敞了,可以用來布置燃料箱、滑油箱或其它一些部件。為盡可能增加作戰(zhàn)行程,可把發(fā)動機艙室的下部設計成成油池結構,這樣發(fā)動機艙室在需要時也就能變成“油箱”,這種設計可利用發(fā)動機下部周圍空間裝載大量燃料,平時不用,在戰(zhàn)時就可以增加燃料的攜截量。另外,在車體后部再設置一對可拋副油箱。
未來主戰(zhàn)坦克采用了各種隱身設計,除了在坦克表面涂有隱身材料外,對目視隱身也采用了大量的措施。新型坦克在目視隱身方面最引人注目的是在車體四周都設置了可自動調節(jié)光度大小的“色彩噴涂燈”,這種燈不但可根據背景光度自動發(fā)出相應的光度來消除車體產生的陰影,而且還能根據背景的地表面色變換相應的色彩燈罩,自動產生與之相同色調的光,將該光打在車體上,再與車體上的迷彩色相配合,就可使坦克具有“變色龍”的特異功能,極大地提高坦克在戰(zhàn)場上的生存性,光線色彩的提供可用攝像機來完成。為減少在干燥路面揚起灰塵暴露行蹤,在履帶的外側裙板下方和履帶內側車底邊上都裝上了抑制氣流擾動的布簾。車體四周安裝有10部以上攝像機和夜視儀,結合頭盔顯示器,就可以為乘員提供盡可能多的車外近處情況。未來新型坦克更加注重人機工程設計,除了安裝空調系統(tǒng)外,在乘員的乘座品質上也有較大進步。為了減輕頭盔顯示器對乘員頭部的壓力負擔,在座艙頂面上設置了頭盔懸吊桿,可以承擔頭盔顯示器絕大部分的重量,以減輕乘員的頭部負擔,還可為提高頭盔顯示器的性能創(chuàng)造條件。為提高防護,顯示頭盔外殼采用防彈材料。在座艙壁上和座椅兩側設置有可分離和可伸展裝甲板,平時不占據車內空間,由主動防護系統(tǒng)控制,可根據來襲彈藥的彈道決定是否放下和打開,在坦克主裝甲和乘員之間再提供一道“間隙裝甲”防護。車底也可根據需要設置可收放裝甲板,在雷區(qū)行駛時放下,以增大應付地雷沖擊波的間隙。
限于篇幅,本文所涉及的設計方案只是談到主要的創(chuàng)新特點,或是讀者不熟悉的新技術和沒想,如有雷同,純屬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