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橋涵跳車是公路上普遍存在的一種病害現(xiàn)象。通過對公路工程施工中存在的橋涵跳車問題的原因分析,提出了相關的預防、養(yǎng)護措施,以最大限度避免橋涵跳車對公路行車的速度、舒適及安全營運所造成的不良影響。
關鍵詞:橋涵;防治措施
“十一五”期間,公路建設已成為交通工作的重中之重,隨著公路建設投入的增大,橋涵在高速公路、國省干線、農村公路中所占比例也越來越大。橋涵跳車已成為公路建設使用中一個突出問題,越來越引起公路建設設計、監(jiān)理、施工、養(yǎng)護等部門的重視。嚴重的橋頭跳車對路面和橋梁產生附加的沖擊荷載,加速橋頭、橋臺路面及橋梁伸縮裝置和車輛本身的損壞,造成車輛突然減速,影響行車的舒適感,甚至導致車輛失控易發(fā)生交通事故,直接影響到公路的使用壽命、安全營運和社會效益。
1 橋涵跳車的原因
在行車荷載和自身荷載的作用下,橋涵兩端一定范圍內路基整體變形下沉,橋臺和路基產生不均勻沉降,造成路面和橋臺的高程突變,形成橋涵跳車,其主要原因是路橋的沉降差所致,而引起路橋沉降差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臺后路基的沉降所產生的,而路基沉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1地基沉降
由于橋涵通常位于溝壑地段,地下水位較高,地基土質軟弱,在路基營運荷載的作用下,使地基產生壓縮變形,形成地基沉陷。地基的土質為軟土時,一般都具有含水量高、孔隙率大、壓縮性高、抗剪強度低、滲透系數(shù)小的特點,它在路基路面施工過程中容易失穩(wěn),需要相當長時間才能趨于穩(wěn)定,這類地基即使是在設計和施工中采取了措施,地基也會存有殘余變形;在高填土的路基地段,產生基底應力相對較大,其上部荷載也較大,在這種重荷載的長期作用下,地基一定范圍內土的顆粒結構會發(fā)生改變,由于土顆粒受到壓縮后密實度也會增加,它們的變形向路基兩邊與橋涵底部擴散,且變形穩(wěn)定歷時往往持續(xù)數(shù)年乃至數(shù)十年;即使是地基土質好,承載力較大的穩(wěn)定地基,在外荷作用下,也無可避免會產生不均勻沉降。
1.2壓縮沉降
由于臺背結構的影響,在橋涵臺背后填土時,一般路基壓實機械不能靠近臺身,只能用小型機械或人工進行夯實,基層的密實度一般較低,達不到設計值或規(guī)范中的規(guī)定值。通車后,在行車荷載與振動荷載的作用下,墊層、基層的密實度迅速增加,結構層壓縮,路面結構相對變薄引起沉降。
1.3施工措施不當
施工及監(jiān)理時沒有嚴格分層攤鋪,分層碾壓,因而壓實度也就不能達到要求;路基填料不當,特別是靠近橋涵臺背井離5-10mm范圍時,填料塑性指數(shù)偏大,收縮性大,造成橋涵、臺背變形不一,一般臺后填土高度多數(shù)在5m以上,甚至高達10m以上,按理論上講填土高度超過6m的路基,填方壓實度達到95%時,臺后沉降可達10-20cm,路堤所用材料易發(fā)生變形和移位,穩(wěn)定歷時較長,由于橋臺伸縮縫自身質量問題造成伸縮漏水,滲入臺后填土,從而使臺后路基沉降加重。
1.4設計不完善
臺背排水設計不完善,地下水或自然降水從路面、邊坡滲透到路基臺背的水份不能及時排走,路基含水量增大、強度降低,導致沉降;在結構上沒有特殊設計,路、橋連接處沒有設計控制參數(shù);橋臺和臺背填土的彈性模量相差懸殊,兩者在連接處沒有統(tǒng)一的設計標準;對高填路基及軟弱地基在路面成型之后沉降變形考慮應該更加完善。
1.5結構突變
從結構來看,橋涵結構物為剛性體系,而公路往往是柔性組合或剛性與柔性組合,剛性體系沉降相對穩(wěn)定,而路面體系變形卻不一定,因此,在行車荷載的反復作用下墊層、基層密實度迅速增加,結構層壓縮,而橋涵基礎,相對于路基而言,沉降可視為零,鋪裝層壓縮也不大,這樣,由于兩側抗變形能力不同,相對沉降就會不可避免的出現(xiàn),最終使路面結構遭到破壞造成跳車。
2 預防措施
對于行車速度低等級相對也較低的農村公路來說,橋頭、涵頂路基下沉引起的跳車現(xiàn)象不是很嚴重,它對道路的通行能力、交通安全、行車的舒適性等影響均不大,但對于等級較高的公路就不同了,有2cm以上的沉降就會感覺到跳車,5cm以上就會感覺到嚴重跳車。
2.1設計方面
設計時必須要了解、掌握每一座橋涵所處地帶的土質類型、填土高度、填筑材料,分析以往形成跳車的主要原因,根據(jù)當?shù)夭牧瞎獥l件、現(xiàn)階段施工能力及設計交通量發(fā)展情況,進行多方分析與比較,確定科學合理的設計。做好地下排水設施設計,臺背填料設計文件中要有明確規(guī)定要求。
2.2控制施工工藝
在施工過程中應盡可能擴大施工場地,以便充分發(fā)揮大型填方壓實機械的作用,當受場地限制時,可采用橫向碾壓方法,以使壓路機盡量靠近臺背進行碾壓。
填土預壓是解決橋頭、涵頂跳車的較好方法,關鍵是預壓荷載與預壓時間要達到預期目的為準。為了加速地基固結下沉,在填筑路堤時,可預先把土填得比設計高度高一些,或加寬路基寬度,待沉降穩(wěn)定后再挖除超填部分。這種預壓或超載預壓是處理軟弱地基臺后填土不均勻沉降最有效、最經濟的方法。
當橋臺為肋板式或柱式橋臺時,在橋臺基礎完成后,要徹底清除淤泥,回填砂礫,承臺應建在密實的砂礫層上,臺肋式臺柱建成后暫不施工臺帽,以便于壓路機能進行橫向或縱向碾壓。
填方的排水措施對填方的穩(wěn)定極為重要,特別是靠近構造物背后填料,在施工中及施工后易積水下陷,因此,應保證施工中的排水越度,設置必要的地下排水施施。
施工時嚴格控制填土質量和密實度,注意路基和涵洞翼墻周圍填方壓實的均勻性,薄壁式橋臺構造物背后填料原則上要使用大型機械予以充分壓實;橋涵臺背填料,盡可能選用變形小易填實的填料進行填筑,在挖方地段的臺背回填部位,因場地狹小,應選用當?shù)氐氖?、砂礫等優(yōu)質填料,分層壓實,填料的施工層厚度,以壓實后小于20cm為宜;無論在填方、挖方地段的臺背填料,最好不要采用風化巖的碎屑,以免因填料風化崩解而產生下陷。
橋頭搭板的施工,應嚴格掌握兩支點的質量,在橋臺上的支點處,要考慮搭板另一端沉陷時變位的需要,應設柔性薄支座,對于路基上的支點,應考慮填土擴散的需要,枕梁寬度宜大不宜小。
2.3嚴格監(jiān)理
應對臺背回填作為一個分項工程進行施工監(jiān)理。填料、壓實機具的選擇,填土厚度進行分層檢查、分層簽認、分層驗收,對排水情況應個別檢查,并嚴格執(zhí)行監(jiān)理程序。
3 橋涵跳車的養(yǎng)護
3.1橋涵兩端設10cm長的過渡段,對路基上部0.5-0.8m厚的路基上應用水泥或石灰穩(wěn)定處理,也可采用二灰穩(wěn)定礦石進行填筑,以提高整體強度。
3.2在橋涵高填土路基上,除進行換填加固外,還可采用鋪設水泥砼預制塊路面的措施,以便在高路基發(fā)生沉降后重新調整路面。
3.3當路面鋪裝以后產生沉降的臺階高度大于20mm時,應及時修補,修補長度應視臺階高度、形狀而異,一般以10-15m為宜,緩和段的坡度控制在0.5%以內,為了使沉降后的路面與緩和段端部銜接舒順,應對端部進行開挖處理,一般下挖15-20mm左右;錯位沉降的修補可用熱拌瀝青砼加鋪,以求增大與原路面的粘結能力,以使加鋪層的強度比較穩(wěn)定。
結束語
從理論上講,橋涵的修建實際就是在柔性體的道路中間插入了一個剛性鑲嵌,改變了原來道路的結構,出現(xiàn)了應力集中和突變,這樣不可避免地要發(fā)生行車事故。橋涵跳車是個比較復雜的問題,涉及到設計、施工、監(jiān)理、管理、養(yǎng)護、運營等各個方面,因而解決這一問題也需要通過這些過程進行科學的設計、認真的施工,嚴格的監(jiān)理、規(guī)范的養(yǎng)護、科學的管理,最終以最大的限度避免橋涵跳車對公路行車速度、舒適及安全營運所造成的不良影響,否則將會給公路造成很大的后遺癥,嚴重地影響到公路的使用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