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荃清
早在移民之前就聽說加拿大是“老人的天堂,兒童的樂園,年輕人的戰(zhàn)場”,到了溫哥華,才對此有了切身體驗。特別是加拿大人對待孩子的態(tài)度,更令我生出“孩子究竟屬于誰”的感慨。
前段時間我獨自回國探親,順便把在國內上學的女兒帶回溫哥華,不料在機場出海關的時候卻被攔住,要求出示先生寫的允許我?guī)畠郝眯械男?。我當時就蒙了,我是孩子的媽媽,難道還沒有權利帶她出來?
那位白人小伙兒對我一臉的疑惑視而不見,追問了一句“why not?”這次我真懷疑自己是不是聽錯了,很想反問他為什么必須要我先生的信。但想到一位朋友曾因頂撞警察差點被帶走的遭遇,我只好告訴他。我的先生即孩子她爸現正在外面候機大廳里等我們。
那位小伙子語氣很嚴肅地告訴我,根據加拿大法律,父母任何一方單獨帶孩子出行,必須有另一方親筆寫的許可信,并且這封信要有律師或法律公證人的蓋章簽名。我趕緊說我不知道,下次一定記住了。可能我的態(tài)度比較好,終于被放行了。
像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一位朋友的朋友,夫妻倆在家管教5歲的孩子,拿小木條打了孩子的手心。第二天孩子上幼兒園,做游戲時喊手疼,老師看見后問孩子怎么回事,孩子說是家長打的,老師就報了警。等這夫妻倆來接孩子的時候,警察讓他們做心理調查后才能領孩子回家。
在加拿大,孩子從小被當做一個獨立的個體和社會人,被尊重著,理解著,接受著。而在中國。孩子就是個小孩子。如果一個學走路的孩子摔倒了,中國父母肯定馬上跑過去扶起他,但在加拿大,即使你看到一個一兩歲的小Baby摔倒了,也要先問他是否需要幫助,如果他說“No”,你最好任由他自己掙扎著爬起來,小孩子的自尊心一樣要得到尊重。
而且,在加拿大是絕對不能打罵孩子的。如果孩子打了911,說父母打他,警察馬上就會來把他父母帶走。如果有的父母心存僥幸。認為關起門來教訓一下孩子不會被發(fā)現,那又是大錯特錯,因為加拿大愛管“閑事”的人數不勝數,鄰居或者過路人一樣會打電話給警察,說他們聽到了孩童挨打的哭聲。
凡此種種,令中國來的移民非常不適應,包括我和先生。因為在我們看來,孩子更多的是父母的私有財產,不打不成才。所謂“棍棒之下出孝子”,怎能任由孩子完全順著自己的性子發(fā)展?所以才有了后來在移民中流傳開來的經典黑色幽默——據說一位父親暑假專門帶著頑劣的兒子回國探親,然后結結實實把兒子狠揍了一頓,把幾年來積壓下來的怒氣全部發(fā)泄出來。兒子自然鬼哭狼嚎,喊著要打911報警,父親很得意地告訴他,“小子,你就拼命喊吧,這是在中國,打自己的孩子不犯法!”
不過,話說回來,加拿大的孩子們倒是從小就把自立自強掛在嘴邊,也落實到了行動上。也許,孩子真的不屬于父母,而是屬于國家。
生命有重量流沙
德國真是一個極其認真的國家。在女人胖與瘦的問題上,德國政府明確表態(tài):生命有重量,骨感不是美。
健康部長施密特說,德國政府將制訂一系列的措施和計劃,將厭食癥列入政府預防錯誤飲食、運動缺乏的“健康飲食和鍛煉”行動計劃之中。這項計劃最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它是由政府發(fā)動的。而之前關于抨擊“以瘦為美”現象的行動,大都由民間發(fā)起,并且屬于公益行動。
去年開幕的馬德里時裝周,有1/3的模特因為太瘦被拒之門外,而此后舉辦的倫敦時裝周、巴黎時裝周以及米蘭時裝周,都拒絕太瘦弱的模特。雖然這些行動“聲響”很大,但都未能上升到政府層面,依靠政府的力量去倡導。
德國政府之所以在乎女人那種病態(tài)的“以瘦為美”的心態(tài),如果從深層次上講,其實事關人口質量。
雖然沒有看到德國關于“以瘦為美”帶來的負面效應,但從其他西方國家公布的數據來看。令人觸目驚心。英國的女孩子從6歲起便開始挑剔自己的身材,希望長得更瘦些;美國女青年80%不滿意自己的身材,75%說自己胖,70%在節(jié)食;在法國12歲~18歲的少女中,大約有1%~2%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厭食癥,患者中約有10%的人死于與厭食癥有關的各種精神與身體疾病。這種“以瘦為美”的潮流到底是如何形成的?
德國的一位社會心理學家說,這只是一個非常簡單的心理現象,譬如一個女人在房間里換衣服,有人說:“哇,你的腰好粗。”女人對于這樣的話非常敏感,而這種思維如果推及到社會,形成一種思維定武,那就成了一種集體無意識,最后就形成了一種固定的審美觀。
胖與瘦是否合理,標準就是健康。如果因為“瘦”而引發(fā)一系列的健康問題,那么這種審美觀肯定存在問題了,需要糾正。現在的問題就恰恰如此。
因此,西方國家對模特、明星、主持人等設定體形標準,是一種積極行為。胖與瘦,其實就在一念之間,當公眾人物以健康的形態(tài)出現在大家面前時,他們的示范效應不可低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