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冬梅等
[文題]
閱讀下面的材料,從中提煉一個有意義的話題,然后圍繞話題,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老酋長病危,找來村中三個年輕人,要他們盡可能爬到神山最高處,回來報告見聞,以便確定接班人。
三天后,第一個年輕人回來了。他笑生雙靨,衣履光鮮:“酋長,我到達山頂了,我看到繁花夾道,流泉淙淙,鳥鳴嚶嚶?!崩锨蹰L笑了:“孩子,你說的地方不是山頂,而是山麓。你回去吧!”
一周后,第二個年輕人回來了。他神情疲倦,滿臉風霜:“酋長,我到達山頂了。我看到高大肅穆的松樹林,看到禿鷹盤旋?!薄昂⒆?,那是山腰。不過,也難為你了,你回去吧!”
一個月過去,當大家開始為第三位年輕人擔心時,他一步一蹭,衣不蔽體地回來了。他發(fā)枯唇燥,只剩下清炯的眼神:“酋長,我終于到達山頂。但是我該怎么說呢?那里只有高風悲旋,藍天四垂?!薄澳阋粺o所見嗎?”“是的,一無所見。能看到的,只有自己,只有自己被放在天地間的渺小?!薄澳贻p人,祝賀你!”
[寫作指導]
這則材料是根據(jù)張曉楓的散文《高處何所有》改寫的,要求依據(jù)材料確定話題,展開寫作。通觀整個材料不難發(fā)現(xiàn)老酋長是貫穿始終的人物,他考察接班人的標準是作者主要立意之所在。而三位年輕人中,又以第三位為重點,其他只起襯托作用。所以可供選擇的話題有“高度”、“境界”、“成功”等。無論選取什么話題,都應該根據(jù)自己的知識積淀,選取你熟悉的某一方面作為切入口,深入挖掘,構思成文。無限高度,自由境界,在于你來把握;成功屬于勤于思考、獨具慧眼的你!
散文類
巔峰視界
□張瀟逸
世有天涯海角,又有登峰造極。至高至遠、極深極樂之境歷來是人們孜孜以求的目標。在屈原“天問”之前,人類就一直追求著這追求了千萬年的境界——巔峰視界。
子曰: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
“詩”云: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從自然的角度來看,人一旦登上巔峰即可獲得無窮視界,所謂“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是也。從社會的角度來看,文壇巨匠、思想大哲、商界霸主……都被理所當然地套上了眩目的光圈。他們似乎享盡了人間的富貴榮耀,風光無限。
然而圣人不全異于凡人,身處山頂,自然要忍受嚴寒與孤獨;空氣稀薄,舉步維艱,他所能做的只有呼吸和沉默。詩人云:“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庇衷疲骸蔼毶细邩牵麛嗵煅穆?。”先知先覺卻未必先享受先自在:從蘇格拉底到布魯諾,從孔子到魯迅……不一而足。
蘇格拉底,這位哲學之父,被德爾菲神諭譽為“最有智慧的人”,卻說他知道自己一無所知,這是站在思想巔峰上的他的感受,也即身處巔峰的他擁有的視界。道家的神人、圣人、至人吟哦著:“天地玄黃,宇宙洪荒。”在平原上,人類贊美世界的美麗,贊頌自己改造世界的奇跡;在巔峰上,人們才真正認識到自己的渺小與淺薄。少數(shù)人更是發(fā)現(xiàn)宇宙在這里展示的另一面。上帝以浩遠的偉大徹底粉碎了微塵們的幻想。
然而正如上帝不會讓參觀天堂的圣約翰失望一樣,自然總是以對人類的抨擊稱頌人性的美麗。站在巔峰上的人,歷盡千難萬險,還要承受心靈的震撼,但卻被賦予了全視之眼,能看到天空中更深邃的奧秘,看到雪山頂上圣潔的雪蓮,感悟出不為他人所知的知識之美:和諧、對稱、均衡,輝煌、壯麗、靜穆……
莊子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弊匀缓妥匀灰?guī)律為黑暗隱藏,上帝說:“讓牛頓來,一切遂見光明?!睙o論是牛頓的運動方程還是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狄拉克的方程,霍金的時間簡史,都是物理學理論架構的骨干,達到了科學研究的最高境界,都是造物者的詩篇,是天地之大美。然而這些人無一例外都承受著現(xiàn)世的寂寞的折磨。要獲得巔峰視界,恰恰要把自我放在最低點。
如果你在賞心悅目地欣賞風景,那你還只在起點;如果你感到疲憊而快樂,你一定還在征途上;如果你瞠目結舌,低下高貴的頭顱,眼中映著的是未知的更高點,那么你到達的就是一種巔峰境界。同樣,人類不斷地鞭打靈魂、拷問心靈,才能獲得自身的完美,達到人生巔峰境界。在此,當你什么也看不到時,你所能看到的只有自己的渺小與悲哀。
評點
本文的亮點有三:一是聯(lián)想豐富。古今中外、天地人寰、文史哲學、前沿科學,信手拈來,非博學無以至此境界,無浩氣難以有此氣勢,內(nèi)容充實,意蘊豐厚,形散神聚。二是語言睿智?!皫p峰”、“平原”、“微塵”、“雪蓮”……或一語雙關或隱含比喻,機智幽默,耐人尋味。三是層次清晰。每一層次都在對巔峰視界描述的基礎上得出要闡明的道理,逐層推進,收縮自如。
議論類
渺???偉大!
□陳昊天
人天生是渺小的。與高山峻嶺相比,人只不過是一只細微的螻蟻;與茫茫歲月相比,人只不過是一只朝生暮死的蜉蝣;與滾滾紅塵相比,人不過是一個無關痛癢的細胞。
面對宇宙,我們是渺小的。遼遠至無窮的距離,綿延到亙古的時光,讓我們感到無助和孤獨。一曲《登幽州臺歌》將人的悲涼傾吐無遺?!澳钐斓刂朴?,獨愴然而涕下?!币宦晣@息,無數(shù)人為之扼腕;兩行清淚,讓后世為之動容。
然而,人并不因為渺小而卑賤,不因渺小而與偉大無緣。
但兩千年前的那個莊周早已參透了這一切。渺小如斥鼴的人在鯤鵬面前相形見絀,然而莊子不以為意。只要人齊物我,達逍遙境界?!俺颂斓刂鶜庵q”,人不僅僅超越了天地,而且超越了束縛自身的物質(zhì)世界,心游萬仞,化身為宇宙間的永恒。渺小可轉化為偉大。
也許我們還會想到霍金。這個渺小無比的殘疾之人心里裝著整個宇宙。他以人類理性的思維分析黑洞,以科學的智慧之光探索星云?!豆麣だ锏挠钪妗穼⒂钪嬷笕菁{在區(qū)區(qū)果殼之內(nèi),天才地展現(xiàn)了這樣的信息:偉大與渺小,只在一線之間。這,也是一種偉大。渺小之中包容了偉大。
面對紛繁的社會百態(tài)人間萬象,人是渺小的。每時每刻都有生老病死,人海茫茫,個人混跡其中泛不起半點漣漪。能夠稱之為“偉大”的人寥若晨星,絕大多數(shù)都在平凡甚而庸俗中度過一生,迅速淹沒在社會前進的步伐里,消失于人群的磕絆碰撞中。
然而縱使渺小卑微,人們?nèi)耘f推動了社會的進步?!案袆又袊敝械摹拔m”即是明證。在頒獎辭中有一句:“微塵有情,大愛無聲?!蔽m不是任何一個人,但它確實又是我們每一個人。每個渺小的人獻出一份菲薄的愛心,千萬人的愛心,就會匯聚為洪流,“大愛無聲”是因為這種愛已經(jīng)提升到精神的層次,它不僅救援苦難的人們,而且救贖每個凡人的良知。這,也是一種偉大。
老酋長讓年輕人攀登神山以確定繼承人,只有那個爬上峰頂?shù)哪贻p人得到酋長之位。因為他睿智地感悟到了與天地相比人的渺小。然而他并不知道,這行為這認知本身便證明了人的偉大。認識自己渺小是一種偉大。唯其渺小而猶能奮斗不息,唯其渺小而自知,這樣的一番明澈頓悟,不也是一種偉大么?
渺小與偉大,事物的兩極,硬幣的正反面,看似矛盾,但卻因人而化。人認識自己渺小,察天地之大,便是偉大。人,因渺小而偉大,因偉大而永恒。
評點
本文緊扣渺小與偉大的關系,以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比照為切入口,用對比手法鮮明地突出人的渺小與偉大之處。材料典型,既不乏文化內(nèi)涵如莊子、陳子昂,又具有時代氣息如霍金、“微塵”。論證靈活而有力,或引申或比喻或對比,層次清晰,中心突出。
人物評述類
山中三景 人生三境
□蔡欣欣
山麓有流水淙淙、鳥鳴嚶嚶,山腰有林木肅穆、雄鷹盤旋,而山頂卻只有高風悲旋、藍天四垂。那么止步吧,何必還要攀登——攀上那一無所有的高端?
只是為了滿足好奇,還是為了證明什么?畢竟只有堅持者的腳印才能留在峰頂;畢竟只有到達峰頂,才可能明白低處的柔媚,中處的雄奇,高處的空曠。
記起一則寓言:候鳥南遷不顧狂風,不懼驟雨,卻經(jīng)不住一個溫暖巢穴的誘惑,斂翅落下,最終在凜冽的寒風里瑟瑟死去。
前進的最大羈絆不是困難險阻,而是舒適安逸。面對旖旎風光卻還能堅定前行的是勝者,面對越來越荒涼的山脊堅持走到頂峰的才是王者。
佩服老酋長的睿智,簡單的一個題目包含了多少要求:拒絕美景的誘惑,是定力;克服沿途的困難挫折,是勇氣;勇往直前到達山頂,是意志;在頂峰感到人類的渺小,是謙遜與悟性。只有具備這些品質(zhì)才能符合酋長接班人的需求吧!
如此苛刻的條件又有多少人能夠符合呢?
想到了弘一法師。
在山麓時,他是貴族公子,是留洋學生。衣著光鮮,詩酒游樂外,還登臺演了回《茶花女》,怎樣的浪漫!
在山腰時,他是愛國詩人,是學者。會在辛亥革命時振臂高呼:“雙手裂開鼷鼠膽,寸金鑄出民權腦?!薄盎昶腔骶l(wèi)鳥,血花濺作紅的草?!焙蔚鹊暮肋~!
在山頂時,他已是慈悲的世外人了??粗氐囊磺卸家逊畔?,功名利祿已成浮云,生老病死皆拋腦后,圓寂前,他囑咐弟子,火葬前四角上放上四碗水,防止小蟲子爬上去被燒死。到最后,只剩下一顆悲憫萬物的心了!
弘一法師的友人總結他一生,只是“認真”兩個字。想想老酋長的要求,又何嘗不能概括成這兩個字呢?
是的,人生在世,需要的只是認真走好每一步,山麓風景固然秀麗迷人,我們要好好地享受,然而歲月不饒人,命運捉弄人,我們不可能永遠停在這里,因而認真的態(tài)度絕非只圖享受,而忘了充實自我;山腰景致固然壯麗妖嬈,我們要美美地感悟,然而認真的態(tài)度絕非只圖自在,因為肩上的重擔不允許我們停下,那么就繼續(xù)攀登吧,以我們開闊的心胸,創(chuàng)造的熱情,堅定的意志描繪人生最美的圖畫;無論峰頂是佳境,亦或是一無所有,我們永不言棄。
評點 李仰臣
從材料入手,寫作極易落入俗套,可是作者卻于其中尋出疑問,既規(guī)范了聯(lián)想生發(fā)的方向,使行文自然,又設計了懸念,吸引人讀下去,此新之一。其二,由山中三景,想到人生三境,也屬正常思維;然而三種境界統(tǒng)一在一個人的生命歷程中,就可見選材的困難與特殊了。但弘一法師既單純又復雜、說不清又道不明的形象,卻讓我們覺得既明朗又清晰。大師已逝,評述的目的在于關注現(xiàn)實的人生,于是首尾呼應,中心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