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月輝
播下一種心態(tài),收獲一種思想;播下一種思想,收獲一種行為;播一種行為,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
——題記
看秋風蕭瑟,你會想到“無邊落木蕭蕭下”,還是“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
看臘梅競放,你會想到“零落成泥碾作塵”還是“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一束射進房間的陽光,你會欣賞陽光的燦爛還是厭惡地看著陽光下飛揚的塵埃?
同樣的風景,看風景的人卻有著不同的心態(tài),于是有了不同的領悟,不同的選擇。這個世界便有了成與敗、榮與辱的交響。
生于亂世,面對國破家亡,有的人妥協(xié)投降,茍全性命,有的人昂首挺胸,堅貞不渝。茍且者得以維持生命的殘喘,無畏者能夠留存萬古的芳香。
文天祥就是后者。敵寇的鐵騎錚錚壓不倒文天祥的錚錚鐵骨,兩萬大宋俘虜反襯了文天祥的傲然正氣?!疤斓赜姓龤?,雜然賦流形?!彼@位人中豪杰在歷史的血與火中被冶煉成堅不可摧之鋼。他作為民族魂魄在中國的史冊上放出了熠熠光芒。
那是一個刀光劍影的年代。戰(zhàn)鼓咚咚交織著馬蹄聲聲,刀槍叮當伴隨著多少人在臨死前的慘叫和悲喊。敵寇氣勢洶洶地踏上大清國土,千古名園圓明園一夜之間化為灰燼,留給后世無盡的嘆惜與憤慨。當局者何在?風燭殘年的慈禧早已夾尾逃竄,受到世人的唾罵。
出身的富貴與否,智力的高低之分,相貌的動人抑或丑陋,這些先天的因素無法由我們自身定義與逆轉。而后天的成長環(huán)境或人生際遇你可以在行動中彰顯自我的意愿與態(tài)度,按照自己的方式來完成人生。文天祥、慈禧,只因生活態(tài)度的不同,便一個萬古流芳,一個遺臭萬年。
是??!面對同樣的半杯水,有的人會說:“真是太幸運了,還有半杯水。”也有的人會感嘆:“太可惜了,只剩下半杯水?!边@便是兩種不同的態(tài)度。積極的人會因為半杯水的存在精神飽滿,而消極的人會因其變得更加沮喪。
面對漫長的人生旅途,面對各種人生形式,無論是悲歡離合還是喜怒哀樂,我們都必須以良好的心態(tài)接受生活帶來的一切。霽月難逢,彩云易散,那就勇敢地面對黑夜的孤獨;風露清愁,事事難料,那就坦然地接受命運的安排;心比天高身為下賤,那就淡然地對待宿命的捉弄,從容地接受生活的不幸,從不幸中細細咀嚼幸福與快樂。
站在人生的起跑線上,有人設置一個又一個目標,穿越一個又一個障礙;有人畏懼路途遙遠,漫漫無期,于是裹足不前。
生命的終點指在何方,與起點無關,只在于選擇了什么樣的人生態(tài)度。
評點 潘洪剛
文章以排比式的反問開篇,鮮明有力地切入論題,接下來,通過層層分析,論述了態(tài)度決定人生這一觀點。文章以文天祥、慈禧事例進行對比,并以故事和大量的比喻來進行說理,形象有力。文章結尾,卒章顯志,亦可謂水到渠成。只是論述尚嫌淺稚,史實掌握也有不到之處,但仍不失為上乘習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