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楚澤
摘要:健身氣功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遺產之一,是構建和諧社會,維護社會穩(wěn)定,深受廣大群眾喜愛的體育活動。運用文獻資料法、專家訪談法、問卷調查法等科研手段,對浙江省十一個地、市進行調查、分析,探討健身氣功輔導員隊伍組織網絡體系,為政府管理部門對健身氣功的推廣、發(fā)展提供切實可行的合理化建議。
關鍵詞:健身氣功;發(fā)展;浙江??;群眾體育;管理
中圖分類號:G812.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3612(2008)03-0401-03
推廣健身氣功不僅是實施全民健身運動的重要舉措,也對維護社會穩(wěn)定具有積極的影響。健身氣功以其獨特的健身理念和運動形式,深受廣大群眾喜愛。它動作簡單、形式多樣、功能顯著,適應不同人群鍛煉,尤其受到中老年群眾的喜愛。本文通過對浙江省11個地、市的調查,進行個案分折和研究,提出發(fā)展健身氣功的合理化的建議,以及更好的服務于大眾健身,創(chuàng)造穩(wěn)定、和諧的社會環(huán)境。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浙江省11個地、市健身氣功骨干輔導員、管理干部,部分專家、學者。
1.2研究方法
1.2.1文獻資料法查閱、參考與本文相關的研究成果,檢索有關全民健身其它項目發(fā)展戰(zhàn)略的資料。
1.2.2專家咨詢法調查管理健身氣功的政府官員、專家學者、輔導員等,了解他們對健身氣功發(fā)展的看法和建議。
1.2.3問卷調查法對浙江省11個地、市的健身氣功骨干輔導員發(fā)放問卷80份,回收有效問卷76份,有效率為95.06%。
1.2.4數理統計法采用EXCEL對調查結果數據進行描述和統計處理分折。
2結果與分析
2.1浙江省健身氣功發(fā)展現狀2.1.1健身氣功站、點建設現狀浙江省作為全國第三批健身氣功活動站點注冊站點省份,在國家體育總局健身氣功管理中心的關懷和省610辦公室的大力支持下,從2001年10月開始,首先在杭州、金華兩市共設8個站點開始至今,經過幾年努力,裁止2006年全省共有國家級,省級、市級健身氣功點110個(圖1、表1)。
參加活動注冊人員從幾百人增加以現在的近萬人(圖2)。
圖2
從各項數據分析,由于對健身氣功缺乏了解、認識,對推廣健身氣功與繁榮群眾體育的關系認識不清楚,導致全省健身氣功發(fā)展不平衡,人數差別較大,國家級站點偏少,有一些市、縣尚不能開展推廣,與國家體育總局的要求和其它先進省市有一定距離。
2.1.2健身氣功站、點管理現狀為了加快全省健身氣功運動的發(fā)展,從2003年初,省體育局專門召開了全省健身氣功工作會議,會同省公安廳、民政廳、科辦等部門研究探討健身氣功管理工作,以國家體育總局頒發(fā)的《健身氣功管理暫行辦法》、《健身氣功活動站點注冊工作實施細則》和國家有關文件、法律、法規(guī)為依據,制定了各項管理辦法,建立了管理規(guī)章制度,創(chuàng)造性地把健身氣功活動站點與基層黨組織建設有機的結合起來。2002年從杭州市拱墅區(qū)湖墅街訪健身氣功站點開始,全省許多健身氣功站點都先后建立了簽時黨支部,形成了“街道——站點——健身鍛煉者”“三位一體”的管理模式,有固定地,有管理班子,有相應制度,有經?;顒拥摹八挠小惫ぷ髦贫?。并創(chuàng)辦《浙江省健身氣功管理工作簡報》,發(fā)至各市縣健身氣功主管部門和各站點,進行傳達精神,交流經驗,擴大宣傳。然后,由于許多市縣健身氣功社團機構尚沒建立,管理體系不健全,沒有發(fā)揮社會力量,管理干部患得患失的思想,缺乏資金的投入和基層輔導員不足等等因素,極大的制約了浙江省健身氣功工作的推廣和發(fā)展。
2.1.3健身氣功站、點輔導員現狀通過調查發(fā)現,浙江省健身氣功輔導員隊伍,還是比較合理(表2)從其性別年齡結構上分折,男性輔導員略高于女性,年齡結構偏中老年化,61~70歲年齡段成為輔導員隊伍主力軍,從其文化程度結構看,文化水平較高,高中及以上學歷的輔導員占調查人員的74.3%,而小學及文化水平的輔導員僅占3%(表3)。
從其職業(yè)分布情況來分折,以公務員,事業(yè)單位人員為主,其次是教學工作者、工人、專業(yè)技術人員,商業(yè),服務業(yè)人員(圖3)。
輔導員隊伍的建設是健身氣功運動健康、有序發(fā)展的主要保障,是推廣發(fā)健身氣功的主要力量,從調查數據看,要加強具有一定知識、較高的學習接受能力、組織能力的年輕健身氣功輔導員的培養(yǎng)。從職業(yè)分布分析,農業(yè)生產人員較少,要鼓勵農村健身氣功愛好參加健身氣功輔導員培訓。從總體上說,浙江省健身氣功輔導員的職業(yè)分布還有一定的局限性,還沒形成全社會各行業(yè)參與健身氣功的局面。
圖3浙江省健身氣功輔導員職業(yè)分布圖
2.2浙江省健身氣功發(fā)展對策
2.2.1建立與推行力度相一致的健身氣功組織網絡體系從試行推行四種健身氣功幾年來的情況分折,四種功法受到了習練者的好評和歡迎,要求學習的人越來越多,雖然省、市體育局做了大量工作,但在組織管理體系上的問題更加凸顯,各地、市的建設發(fā)展不平衡。按照“兩級政府、三級管理、四級網絡”的管理模式,健身氣功要形成國家體育總局,浙江省體育局各地、市的體育局和街道(鄉(xiāng)鎮(zhèn))四級管理網絡,實現一級抓一級,層層有管理的工作方法,基本點在社區(qū),通過街道、居委會等多種渠道、輻射四周,深入到每一個家庭、每一個人員,從廣度上“橫向到邊”,從深度上“縱向到底”(圖4)。
圖4
2.2.2加強宣傳推廣,構造和諧社會自試行推廣工作開展以來,浙江省和杭州、寧波、紹興等市先后組織了四種健身氣功的交流展示和表演,既有在運動會等大型活動上的展示,也有四種健身氣功的專場表演,不僅極大的激發(fā)了練功群眾的熱情,而且產生了非常好的社會影響。但是由于管理體系的不健全,認識程度的不統一,人員緊缺,資金虧乏,造成了全省各地發(fā)展不平衡,國家級站點偏少,輔導員缺少,許多縣級尚未全面推廣。經驗和教訓證明,氣功具有雙重效應,搞得好對增強人民體質,推動社會穩(wěn)定進步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搞得不好,不僅會危害人民群眾身心健康,而且對社會穩(wěn)定增添不安定因素.“法輪功"邪教帶來的消極影響就是一個沉痛教訓。要加強對健身氣功的正面建設,為科學的氣功正名,伸張中國傳統氣功文化的正氣,投入資金,加強站點建設,到廣大練功群眾中,宣傳科學健身知識,講授科學健身方法。練習健身氣功,強健體魄,以減輕家庭和個人的家庭負擔,促進社會的和諧發(fā)展。
2.2.3優(yōu)化結構,建立高素質的輔導員隊伍健身氣功的發(fā)展,離不開骨干輔導員隊伍的建設。健身氣功是一項政治性、政策性、業(yè)務性都較強的工作,對從事健身氣功工作的同志,不僅要有過硬的理論內涵和技術,還要具備對方針政策的貫徹能力,具備對精華糟粕的鑒別能力,具備對各種活動的組織能力,具備對齊抓共管的協調能力,具備對風險防范的應變能力,因此要加強對一級輔導員的培訓和培養(yǎng)。
2.2.3.1整合社會資源、發(fā)揮社會力量始終貫穿科學發(fā)展觀的理念,以人為本。健身氣功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的文化遺產,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要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健身需求,幫助去偽存真,去粗取精,注重協調各個部門,資源整合,立足基層,規(guī)范運作,使廣大健身輔導員成為占領健康、科學、文明健身氣功活動陣地的戰(zhàn)斗隊。
2.2.3.2加強業(yè)務培訓,拓展交流平臺健身氣功是一種身心同練的整體性鍛煉,講究“形、意、氣”三者的協調統一。因此,作為骨干輔導員掌握足夠的理論基礎,不僅要“形以”,更重要的是教學練功者調身、調息、調心。實踐已經證明,開展健身氣功交流展示活動,符合體育項目的發(fā)展規(guī)律,有助于群眾提高習練水平,樹立健身氣功的良好形象,為普級推廣創(chuàng)造良好氛圍。定期主辦健身氣功觀摩、比賽,論文報告會,理論研討會等交流活動必不可少。
2.2.4把高校作為普及和建立科學氣功養(yǎng)生觀的主要基地高校師生具有文化程度高,專業(yè)分類廣,影響程度大的群體,是中華民族是否能夠進一步崛起的主要因素之一。通過高校健身氣功的教育,普及和建立科學健身氣功養(yǎng)生思想,對進一步消除封建迷信和有神論思想的殘余影響,使他們對生命科學的認識,從“學科育”到具有科學唯物的分別能力有著深遠的意義。通過他們的言傳身教再影響其家人和周圍群體,使那里的封建迷信,具有毒害性的偽氣功無隙可鉆,并通過體育科學的研究和管理,更具有生命活力,反過來也促進健身氣功更加健康發(fā)展。并以健身氣功為代表在開發(fā)出一些符合我國經濟狀況,人文特點的健身方式,在提高全民素質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3結論與建議
3.1結論
1) 浙江省是健身氣功開展比較好的省份,組織管理,站點布局較為合理,參加鍛煉的人數較多,但還有區(qū)域發(fā)展不平衡,管理網絡不健全等問題。
2) 經過幾年的努力,培養(yǎng)了一定數量的健身氣功輔導員,但對蓬勃發(fā)展的普及推廣活動中,骨干輔導員尚不能滿足廣大習練者的需求,影響了群眾參與這項活動的積極性,并需提高理論技術的業(yè)務水平。
3) 能夠堅持健身氣功的正面宣傳,科學宣傳健身觀念。但各種交流展示平臺建設不夠完善,缺少交流勾通渠道,新聞媒體參與較少,從而影響健身氣功的推廣和發(fā)展。
3.2建議加強組織管理,健全“三位一體”的管理模式,推廣宣傳范圍,增強宣傳力度,整合資源,充分調動和發(fā)揮社會力量,以高等學校和社會站點為主要渠道,培養(yǎng)健身氣功的骨干隊伍,提高管理部門的自身素質,擴大交流平臺,為健身氣功的開展,創(chuàng)造良好的環(huán)境與條件。
參考文獻:
[1] 國家體育總局健身氣功管理中心.健身氣功管理工作資料匯編[R].2002:62.
[2] 張英根,李承道.健身氣功運動導論[J].武術科學,2005,2(1):28-29.
[3] 虞定海,李衛(wèi)民.上海市健身氣功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5,29(2):72-77.
[4] 孫成福.高校保健氣功教學探討[J].江漢大學學報,1995,2(4):108-109.
[5] 顏智.芻議氣功與體育[J].浙江體育科學,1998,20(2):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