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人應(yīng)該是很富裕的,可是歐洲人的生活卻并不是我們想像的那樣奢侈,隨心所欲地消費。不該花錢的地方他們絕對是一毛不拔,不為所動,也不覺得丟面子。
圣誕節(jié)集體退禮物
第一次見識到歐洲人集體省錢是某年的圣誕節(jié)。那次過節(jié),我送給英國朋友伊瑞一幅中國字畫,他送給我一條圍巾。我很高興,當面拆開包裝,很詫異地發(fā)現(xiàn)圍巾上打折的標價簽沒有撕掉。
我以為這是伊瑞的一時疏忽。要是我自己買了什么打折的東西送給別人,一定會很注意,不讓別人看見,以免別人認為是廉價品。再一看,圍巾里居然還裹著收銀時的發(fā)票。看來伊瑞很性急,沒有把發(fā)票拿出來就包裝了。
臨走時伊瑞跟我道別,說了一句:“別弄丟商場發(fā)票?!?/p>
我很奇怪:“為什么要告訴我這些?”
他笑著說:“如果你不喜歡這條圍巾,或者暫時不需要,你可以拿到商場去退掉?!彼妥咭寥?,我心里覺得怪怪的。
我去了這家商場,來到頂樓的退款處,我發(fā)現(xiàn)這里排隊的人居然比下面買東西的人還要多。很多人手里拿著跟我一樣的圍巾,還有人拿著一些花花綠綠的圣誕節(jié)彩燈,原來他們都是來退禮物的。
不過,最終我還是留下了那條圍巾,因為需要。
客廳不擺電視機
有位在德國讀書的朋友,他的房東卡爾是一名律師,卡爾的妻子漢娜是當?shù)氐囊晃恍W老師。他們家里帶花園的小別墅是幾個月前剛從一對老夫婦手里買下來的。
他們換掉了碎花墻紙、地毯,重新刷漆,鋪上木地板,營造出簡潔的現(xiàn)代感??栆粋€豪華酒柜,因為他說自己每星期大約有12個小時需要這件家具。而漢娜說如果沒有最新款的洗碗機她就不能進廚房,沒法干活。這兩件物品就花了不少錢。
可是,他們居然沒有買電視機,把客廳偌大的一面墻空著。
卡爾夫婦說:“我們不準備要這么個又大又吵的玩意兒?!?/p>
接著,卡爾給朋友算賬:“我和漢娜幾乎不看電視,每星期開電視的時間不會超過一個小時。如果我們買一個價值800歐元的電視機,使用壽命為10年的話,平均每個月要花掉7歐元左右,這個價格夠我們訂閱兩本雜志了。為什么我們每個月要把7歐元花在一個根本用不著的東西上面呢?就算我們一個星期看一個小時,那么平均每個小時的價錢為1.5歐元左右,這樣我們還不如在酒吧里面看免費的電視呢。而且,如果我們一進客廳,坐在沙發(fā)上就得面對一個我們不喜歡也不需要的東西,還像一個家嗎?”
朋友聽得目瞪口呆,但是很受啟發(fā)。
省錢是歐洲人生活的組成部分,跟年齡、身份、階級沒有關(guān)系。在他們看來,一切消費都應(yīng)該合理,而不是根據(jù)自己的一時沖動或者社會、他人灌輸給自己的某種觀念來行事。因為只有自己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喜歡什么。理性消費的基礎(chǔ)就是合乎實際。
文/揚戈金衛(wèi)東摘自《知識博覽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