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法探源】
春秋時期,吳國和越國相互爭霸,戰(zhàn)事頻繁。越國終因不敵吳國,只得俯首稱臣。越王勾踐立志復(fù)國,臥薪嘗膽,表面上對吳王夫差百般逢迎,終于騙得夫差的信任,被放回越國。夫差卻被勝利沖昏了頭腦,驕縱兇殘,拒絕納諫,重用奸臣,堵塞言路。公元前473年,吳國顆粒無收,民怨沸騰。越王勾踐選中吳王夫差北上和中原諸侯在黃池會盟的時機,大舉進兵吳國,吳國國內(nèi)空虛,無力還擊,很快就被越國擊破滅亡。勾踐的勝利,正是乘敵之危、就勢取勝的典型戰(zhàn)例。此計在兵法中指的是:當(dāng)敵方遇到麻煩或危難的時候,就要乘此機會進兵出擊,制服對手。
【基金新說】
很多投資者都很喜歡“機會主義”的做法,在基金投資上也常有“趁火打劫”之舉,比如:
1、在基金凈值走低時“逢低加倉”。
當(dāng)持有基金的凈值下跌時,有的基民會覺得價格越跌、則越便宜,應(yīng)該買更多,這其實是套用了股票投資中的“攤薄成本”的概念。殊不知“攤薄成本”對投資決策而言有時并不是一個有用的概念,反而是個容易誤導(dǎo)的觀念。投資基金時買進價格的高低不是重點,基金未來凈值與買入時凈值的差與買入時凈值的比率才是關(guān)鍵。如果不確定凈值會回到最先買入時的凈值以上,頻繁短線地波段操作很可能會使投資人虧損更多。
所以關(guān)鍵還是要分析該只基金的增值潛力。每一次在決定是否加倉該只基金的時候,都要基于當(dāng)時的各種機會比較后再作決定,換句話說,是一個單獨的投資決策。如果認為風(fēng)險愈來愈高,應(yīng)該“認賠賣出”;如果認為風(fēng)險愈來愈低,則應(yīng)該“逢低加倉”?!胺甑图觽}”的正確理由并不是想要“攤薄成本”,而是凈值下跌后可以使加倉買進的部分有更大的潛在投資報酬。
2、追逐市場熱點,頻繁轉(zhuǎn)換投資品種。
2006年,A股市場漲幅居全球之冠,偏股型基金的平均收益率也逾100%,引得許多從未涉足股市的投資人義無反顧地成為“基民”。但股權(quán)分置改革接近尾聲,也結(jié)束了全市場普漲的局面,股價表現(xiàn)開始差異化,市場熱點開始轉(zhuǎn)換頻繁。如果是在以重組、消息題材為主流的市場階段中,以價值投資為主導(dǎo)投資理念的基金有可能難以超越股票指數(shù)的漲幅。于是,許多基民又迫不及待地贖回基金轉(zhuǎn)而自己“操刀上陣”。
其實,對于基金投資人來說,“趁火打劫”的投資心理是投資者獲取長期回報的天敵。投資者往往認為短期回報最大化才是最重要的,但是往往忽略了多數(shù)基金從長遠看與平均回報率其實還是趨近的,短期的收益高低并不能說明長遠收益。有的基金甚至“曇花一現(xiàn)”,頭一年還是收益冠軍,第二年就成了墊底的了。而且頻繁的申購與贖回往往導(dǎo)致昂貴的交易成本,這將嚴重地侵蝕投資者的長期利潤。
基金是一種適合長期投資的品種,任何“趁火打劫”的機會主義做法都可能只是弄巧成拙。長期來看,多數(shù)基金僅僅能夠獲取市場平均收益,因此,超越市場平均回報率的主要辦法,只能來自于兩方面:一是認準(zhǔn)那些管理能力強的基金或基金公司,長期持有;二是盡最大可能降低你的交易成本,提高你的持有期限,從而排除所有市場中短期波動和交易成本帶來的負面影響,最大可能地提高你的收益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