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筆者于前兩年對收藏感興趣以來,也許是對字畫的獨有緣分,這段時間來從這收藏中得到了無窮的樂趣,雖有苦樂各半,但也總覺得值也。感覺最為樂事的,當算在繁忙后,余閑時展開幾卷與家人共同欣賞。此次偶翻一通詩札時又見到鄭孝胥早期的這套作品。
這套鄭氏作品共五張,每張高21.5厘米,寬9.5厘米,紙質(zhì)為清代有名的薛濤箋,書法道峻奔放,氣勢雄健,用筆參差錯落,點畫圓潤如劍如戟,勢穿魯縞,蒼深渾遠。
這通作品自去年于廈門一古厝人家購得時,雖乍一看未能有明顯的鄭氏書法全貌,但卻有十足的鄭氏書法神髓所在,從內(nèi)容看沒有明顯的落款,唯署有“光緒壬午初秋臨”,鈐蓋“太夷”印章。據(jù)《清史稿》中記鄭孝胥,字蘇戡,又字太夷,號海藏。咸豐十年(1860年)出生于福建閩縣(今福州),清光緒八年(1882年)中福建正科應試解元。從這套書法中的時間“光緒壬午初秋(1882年)”看,應為鄭氏中科舉之年所臨帖的作品。關于印章“太夷”,筆者查閱《二十世紀中國書畫家印款辭典》,發(fā)現(xiàn)鄭孝胥有一枚“太夷”印章恰好與這套鄭氏書法中的印章相吻合。且依據(jù)紙質(zhì)、墨色、整體風化包漿判斷,此乃鄭孝胥早期臨帖作品無疑。
對于鄭孝胥的書法,沙孟海曾有說:“可以矯正趙之謙的飄清,陶竣宜的板滯,李瑞清的顫筆的弊端?!庇^此作品可看出通篇盡顯灑脫奔放、超逸雄偉之勢,且在用筆上筆筆凝重,撇捺之間強勁盡顯。真可謂撇捺如刀劍,橫豎如針棒。稱其為慶云麗霄,龍章動彩,不為過也。
雖鄭孝胥自九一八事變后勾結(jié)日本人侵略國人,當了漢奸,為世人所指。然觀此作品內(nèi)容,“公卿有黨排宗澤,帷幄無人用岳飛,遺老不知應有恨,亦逢汗節(jié)解沾衣……但見奸臣傳匹夫,憤泣天為悲黃門,夜半來毀碑,碑可毀亦可建”,其中無不洋溢著對歷代愛國將領的欽佩感慨之情,故可見青年時期的鄭孝胥不但在書法詩文上造詣一流,更可體現(xiàn)其忠君報國的一面。至于后事,不為吾輩所論也。
綜上所述,實乃筆者之拙見,褒貶之間固請各位多為海涵。收藏之樂,能與大家同享,真是樂中之樂,且激揚我心,再接再厲,樂觀向上,奮發(fā)圖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