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天啟年間是中國青花瓷人物紋飾題材創(chuàng)作的匯集時期,這一時期的人物紋飾除繼承傳統(tǒng)風格之外,還創(chuàng)制了具有本朝特點的人物紋飾,如此時的夢幻人物紋飾,人物腳底飾以鏈條紋,以示脫離世俗,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
人物紋飾題材分析
天啟時期景德鎮(zhèn)青花瓷人物紋飾的內容有嬰戲圖、歷史人物畫、戲曲小說人物畫、神話傳說人物類、人物山水畫等幾類。
嬰戲圖是貫穿明末清初瓷器的主要紋飾之一。描述天啟時期嬰戲紋的內容特點,需要與宣德時期嬰戲紋對比分析:宣德的嬰戲紋多為所謂“庭院嬰戲”,畫面多定格為孩子們在庭院內活動,人物寫實,繪畫工整,孩童面部圓潤,表情豐富,線條流暢。宣德后,嬰戲題材逐漸轉移到郊外嬰戲,即孩子們嬉戲在戶外,嬰孩的形象變化也尤為分明,人物畫面抽象化,面部幾乎無描述,近乎簡筆繪畫。嬰孩形象多身材單薄,有時穿起厚大長袍顯得頭重腳輕,頭很大,稍顯瘦弱,長腳不對稱,后腦突出,形體抽象,奇形怪狀,繪畫內容較多用的圖案是加官進爵圖、百子圖等。
圖l為明天啟青花嬰戲紋圖碗,高6.7厘米,口徑14.3厘米。碗腹描繪孩童嬉戲的各項動作,把孩童的姿勢,以及游戲的喜悅心情表露出來,有較豐富的面部表情。無周圍環(huán)境描述。
明天啟年間流行的歷史人物圖紋飾較常見,這一時期,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使得社會更加動蕩,大明王朝正在風雨中飄搖,陷入內憂外患、窮途末路的境地。官窯的幾乎停頓使得大部分制瓷技工涌向民窯,民窯相對寬松的創(chuàng)作環(huán)境,使得青花瓷工匠可以自由發(fā)揮自己所擅長的繪畫內容,更易吸取當時文人繪畫的影響,對于青花瓷人物紋飾題材的選擇便是這種自由性開放現(xiàn)狀的產物。
圖2為明天啟青花高士圖盤,高1.5厘米,底徑7.1厘米,口徑12厘米。盤內繪制一隊大雁南飛,一高士飾高髻,獨坐沉思,面部表情簡意描寫,前額突出。在周圍小橋、遠山的映襯下,顯示了文人雅士出塵脫俗的生活情趣。
明天啟時期的青花瓷神話傳說人物類紋飾里有代表典型道教色彩的八仙紋,表現(xiàn)八位道教神仙,即漢鐘離、呂洞賓、鐵拐李、曹國舅、藍采和、張果老、韓湘子、何仙姑等人的形象。也有暗八仙紋,即以其各自手持之物代表各位神仙。也有故事型的神話傳說紋飾,如天啟時期獨創(chuàng)的夢幻人物紋飾、天宮麋鹿圖以及關于神人仙道修煉圖的紋飾。分析這些神話傳說人物故事,多包含了弘揚正氣、鞭打腐惡、懲惡揚善、遷善改過、勇猛精進的人生哲理,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善良本質和對美好生活的渴望和向往。如圖3的明天啟青花羅漢鐘,高19.6厘米,足徑14.5厘米,鐘腹描繪神態(tài)各異的十八羅漢。
天啟時期盛行的以人物山水為題材的紋飾多是與文人相關的畫面,其寫意大于寫實。如竹林七賢圖、郊游圖等。圖4為明天啟青花山水人物圖盤,高4.5厘米,口徑20.5厘米。盤中繪文人雅士漫步山水之間,閑情逸致蘊藏在畫面人物的舉手投足之間,畫面沒有刻意描繪人物的面部表情,而是以肢體語言代替,遠山近樹相互映襯,整體畫面極具有人物山水畫之意境。
天啟時期青花人物紋飾中還出現(xiàn)大量戲曲小說人物畫等類型的青花瓷紋飾,《三國演義》《西游記》《隋唐傳》《西廂記》《漢宮秋》《破窯記》《還魂記》《金線池》《浣溪沙》《文姬歸漢》,以及“三言”“兩拍”等戲曲、小說中的人物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青花瓷上。如圖5明天啟青花三國人物故事圖筆筒,高21厘米,底徑15厘米。筆筒繪飾三國時期曹操贈錦袍的故事,表現(xiàn)的是關羽橫刀立馬橋頭,文官庫爵相進,武將捧錦袍而送的場面。這些紋飾題材的出現(xiàn)反映了人們審美情趣的逐漸轉移。
紋飾流行原因分析
青花瓷在天啟時期的發(fā)展顯然并非太平盛世時期那么順利,但正是其社會的復雜性造就了別具特色的瓷器藝術風格。究其原因,明末文人畫家的影響、版畫業(yè)的迅速發(fā)展、瓷器紋飾創(chuàng)作主體的轉變,構成了天啟時期青花瓷人物紋飾獨特性的主要因素。
天啟時期,青花瓷人物紋飾的創(chuàng)作受當朝畫家繪畫風格影響較大,如陳老蓮等明末著名畫家。陳老蓮畫高士圖常為頭大身短,頰圓無頦,這一情況在天啟時期青花人物紋飾當中都有表現(xiàn),如圖6天啟青花人物圖罐,通高20厘米。腹部紋飾為表現(xiàn)人物主體,刻意簡化遠方山水,流云、樹木、山石、飛鳥等輔助紋飾以寫意手法描繪,突出了整體紋飾的裝飾效果。
我國版畫藝術的發(fā)展在天啟年間進入黃金時期,各種繪畫小說、話本評傳都需要配有相應的插圖,特別是表現(xiàn)在對戲曲小說的插圖中,隨著書商對于插圖要求的提高,版畫家和文人畫家合作,并吸取文人畫之風格,形成了獨特風格的繪畫藝術,安徽新安地區(qū)版畫業(yè)的迅猛發(fā)展,為臨近景德鎮(zhèn)青花瓷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題材資源。
天啟時期景德鎮(zhèn)青花瓷的生產,民間工匠成為選擇青料、紋飾的主體,這一創(chuàng)作主體的轉變使得平民的創(chuàng)作思想得有機會體現(xiàn),而非一味追逐官窯所表達的榮華富貴的思想。青花瓷選材主體的轉變主要由封建王朝的統(tǒng)治者轉變到了最接近現(xiàn)實的群眾,這在很大程度上激發(fā)了百姓的創(chuàng)造熱潮。一切藝術皆來源于生活,其最終的目的是反映現(xiàn)實的生活,表現(xiàn)大眾的審美情趣,天啟時期青花瓷的特征也是如此。天啟時期青花瓷人物紋飾的主要藝術特色——“寫意”筆法,不受畫法畫理約束,自然流露百姓內心情感,尤其是抽象作品,不需要借助物象抒情,直接深入人的心靈,直接反映天啟時期大眾百姓審美特點,在這樣條件下產生的作品,應當更具有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