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印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兩個發(fā)展中國家,在雙邊關系上經歷了曲折的發(fā)展歷程。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加強中印合作是雙方的必然選擇。因此從國際政治經濟學的角度來分析中印關系中的政治經濟互動。
關鍵詞:國際政治經濟學;中印關系;政治;經濟
中圖分類號:F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198(2008)05-0042-01
2007年12月5日,加拿大《環(huán)球郵報》提到:中國和印度是發(fā)展中國家的一對雙胞胎巨人,兩個國家要是聯(lián)合起來,其力量是不可想象的,但是這兩個國家如何聯(lián)合,怎樣才能實現聯(lián)合是人們關注的一個焦點。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卡恩在其《中印將如何重塑未來》中提到,雖然兩國經濟近年都在飛速發(fā)展,但中印是很難成為同伴的。兩國發(fā)展道路是那么不一樣。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但是兩國的不同又給雙方提供了很大的合作空間。在新形式下,我們應該如何來分析中印關系呢?本文試圖從國際政治經濟學的角度來分析中印關系對兩國合作所產生的影響。既然要從國際政治經濟學的角度來分析中印關系對兩國合作的影響,我們就必須了解什么是國際政治經濟學,國際政治經濟學的分析又具有什么樣的特色。
1 為何要選擇國際政治經濟學的研究視角
國際政治經濟學(IPE)又稱世界政治經濟學、全球政治經濟學、相互依存政治經濟學,是20世紀以來西方國際關系理論的重要分支學科。國際政治經濟學通過政治經濟學的思路研究國際關系問題。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受經濟衰退的影響,美國所倡導建立的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西方國家面臨巨大的經濟壓力,同時石油輸出國組織使用石油作為武器,反對不公平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和美國的霸權,歐盟和日本的日益崛起對美國的霸權地位形成挑戰(zhàn),面對這些變化,國際關系學者已經不能用單純的國際政治分析法和國際經濟分析法來做出解釋。
國際政治經濟學主要有兩條發(fā)展脈絡,一條是關于國際體系層次上政治因素與經濟因素的相互關系。 在政治因素與經濟因素的相互關系問題上,主要有羅伯特·吉爾平等人的霸權穩(wěn)定論以及羅伯特·基歐漢和約瑟夫·奈的相互依存論。霸權穩(wěn)定論認為在國際政治經濟體系中,需要有一個霸權國家來維持國際政治和經濟的穩(wěn)定,如果沒有霸權國家的存在,國際社會將處于無規(guī)則的混亂狀態(tài)。霸權國利用自己強大的經濟實力來建立起國際政治經濟秩序,維持世界政治經濟秩序的穩(wěn)定。如二戰(zhàn)后建立起來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等國際性組織都是在美國的倡導下建立起來的,同時又被美國所控制,為其在世界范圍內實現金融主導權起到了極大的作用。而相互依存論則認為西方國家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與發(fā)展中國家的經濟已經形成相互依存的關系,在經濟上已經表現出敏感性和脆弱性,比如70年代石油輸出國組織對美國等西方國家的石油禁運;國際政治由高級政治向低級政治過渡;在經濟相互依存的情況下,各國已經不能夠閉關鎖國,而是要實行對外開放政策,只有實現國際合作,才能在國際政治經濟事物中獲取最大的利益。
2 中印關系的發(fā)展歷程和現狀
現代國際關系意義上的中印關系可以分為5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從1950年兩國建交至1958年,中印兩國建立了友好合作關系,政治上,兩國不僅在國際問題上相互配合與支持,共同倡導了現在對處理國家間關系有重要指導意義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而且高層之間的對話與互訪也較為頻繁。經貿合作方面,兩國互助互惠,共建美好家園。但是從20世紀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國際形勢發(fā)生了變化,各政治力量發(fā)生了分化組合。中印關系也進入了倒退期和全面破裂期。中蘇關系的破裂和蘇聯(lián)尋求印度作為新的同盟國,這些變化的產生使印度領導者對國際形勢進行了錯誤的判斷,印度在西藏問題和中印邊界問題上開始咄咄逼人,最終導致1962年中印邊界戰(zhàn)爭的爆發(fā),雙方關系降到歷史最低點。政治上的對峙,也使兩國頻繁的經貿往來中斷長達14年之久。中印關系發(fā)展的第三階段是從1976年開始到1988年,這一階段為兩國關系的緩和時期。在政治關系上。兩國雖然恢復了外交關系,但總體層面上官方的正式接觸并不多,反而是民間交往十分積極,而且印度國內的反華情緒仍然十分嚴重,但是經貿合作方面,兩國開始了緩和的進程。中印雙方的商團代表開始互訪,兩國也就進一步擴大雙方經貿合作進行了廣泛深入的會談,并在多個方面展開了合作。1988年12月,印度總理拉·甘地訪問中國,開啟了兩國最高層領導頻繁互訪的友好開端,也使中印關系迎來了嶄新的時期。在拉·甘地訪華期間,兩國簽署了經濟、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合作協(xié)定,這些協(xié)定有力地推動了兩國在各個領域的交流與合作,為兩國關系的發(fā)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隨后李鵬總理和拉奧總理進行了互訪,1996年江澤民主席對印度進行訪問,在訪問期間兩國就雙邊經貿合作,科技文化交流與合作達成了協(xié)議,并就中印兩國的邊界問題展開了廣泛的討論,并簽訂了《關于在中印邊境實際控制線地區(qū)軍事領域建立信任措施的協(xié)定》,使雙邊關系有了很大的進步。在經濟層面上,兩國的經貿合作勢頭不減,進入了穩(wěn)步快速發(fā)展的時期,雙方在各個經濟領域都開展了合作。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雙邊貿易額的年增長率一般均為兩位數,1990年貿易額2.6億多,增幅近80%以上。
從整個中印關系的發(fā)展歷程我們不難看出,政治和經濟的互動作用十分明顯。中印經貿關系在20世紀60年代被中斷也是因為兩國政治上的對立沖突,而兩國對外關系的恢復,在很大程度上又是兩國經貿合作的必然要求。印度政府也一直利用政治和經濟這兩個因素來調節(jié)與中國的關系,對印度政府來說,1962年的邊界戰(zhàn)爭打破了印度的大國夢,因此對于他們來說,中國永遠是他們心中的痛,但是1978年中國實行改革開放后,中國經濟蓬勃發(fā)展,積極發(fā)展與西方國家的經貿合作,作為中國最大的鄰邦,印度必須抓住與中國合作的機會,才能夠使印度更加強大。因此,一方面印度要積極促進與中國的經貿合作,另一方面又擔心中國從合作中獲得更多的利益,變得更加強大。于是,印度在與中國經貿合作中,總是設立各種壁壘,以限制中國企業(yè)在印度的發(fā)展,以保護本國企業(yè)。從中印這幾年的貿易額就可以看出來,在2002年前,中印貿易基本上上是中國處于優(yōu)勢地位,但2002年后,印度在中國出口印度方面增加了貿易壁壘,而中國為了加強與印度的經貿關系,又大量從印度進口,直接導致印度出口中國的增長,在中印貿易中處于優(yōu)勢地位。顯然印度的政府的這種做法必然會對雙邊關系產生一定的影響,對于中印雙方來說,如何利用政治與經濟的互補性來發(fā)展兩國關系是至關重要的。
3 對中印關系發(fā)展的建議
加強中印關系,不僅對中印雙方有著重大的意義,對整個世界來說都具有積極意義。因此,我們需要從一下幾個方面來加強中印關系。
首先,加深了解、促進互信。兩國政府要繼續(xù)推動高層領導的互訪,建立高層對話機制,雙方應加強區(qū)域性合作,建立區(qū)域合作制度,將中國和印度納入到地區(qū)合作制度當中。對于雙方仍然存在的邊界問題等歷史性問題,應采取靈活有效的方式加以解決。
其次,積極擴大中印經貿合作的范圍和力度。要積極推動貿易的多樣化,加強在重點領域的合作,特別是信息技術、能源資源、基礎設施、科技、農業(yè)等各具優(yōu)勢,互補性強的領域。兩國政府應該著眼大局,加強磋商和對話,妥善處理經貿合作中出現的問題。同時,采取積極措施,努力消除貿易投資障礙,促進貿易和投資便利化,共同創(chuàng)造有利于擴大兩國經貿合作的環(huán)境。中印應積極探討貿易自由化。中印經濟互補性強,經貿合作潛力巨大,具備建立自由貿易關系的基本條件。中印通過建立自由貿易區(qū),把兩國經貿關系提升到新水平,同時將對亞洲區(qū)域經濟一體化產生推動作用。
總之,我們應認識到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印關系已經不單單是政治問題或者經濟問題,而是政治與經濟的統(tǒng)一和綜合。政治上的友好為中印的經貿發(fā)展提供了前提,但是經貿合作的加強又促進了政治關系的改善。要鞏固中印關系,我們應積極加強兩國經貿合作的相互依存。因此,作為東亞區(qū)域大國的中國與作為南亞區(qū)域大國的印度,兩國間不斷推進的多方面合作將使得兩國間關系逐步加深。中印兩國國家間關系的改善大大有利于兩國人民和亞洲區(qū)域的和平與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倪世雄著.當代西方國際關系理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
[2]張敏秋主編.中印關系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